小時候吃味精真是吃得不少。母親煮菜她會放;上館子吃飯,盤盤菜都有味精;方便麵更不用說,味道完全靠味精。原來從小到大一直都在攝取不少味精,當時不覺得味精有什麼不好。 當我看到有些朋友對味精敏感,吃了會感到身體麻痹不適,全身軟弱,心跳加速。好像很夸張,但真有其事。後來開始留意味精的問題。
自從發現味精真不是好東西,我盡量避之。在家煮飯堅決不用味精;少上館子吃飯。現在的餐廳除了有味精外,還有用油,食材,衛生等問題。有時間的話,還是在家自己煮最為放心。
味精的由來:
1908年,東京大學教授池田菊苗博士研究發現,原來這種海草粉裏含有的谷氨酸鹽,是令食物味道濃郁的秘密。于是他把這種化學物質提取出來,形成結晶體,稱作味之素,后來中國人稱作味精。這種取巧讓食物變得可口的添加劑,后來更發展爲賺錢的手段。現在除了味精雞精,還有不知什麼名堂的各種香肉精,化學成份的調味料,埋伏在食物當中,不得不小心!!
味精的化學名稱叫谷氨酸鈉。它吸濕性強,易溶于水,說是溶于3000倍的水中,也仍能顯出鮮味。味精主要成分是由蛋白質分解出來的氨基酸,能被人體直接吸收。所以有報導說它是一種很好的營養品,但是,谷氨酸鈉在120℃以上會發生化學變化,有輕微的毒性。你能保證煮菜時,溫度能控制在120℃以下嗎?
雖不是每個人對味精都會過敏,在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食用味精不宜超過6克,否則,在人體內可分解轉變成一種抑制性神經遞質,就可能產生頭痛、噁心、發熱等癥狀;味精中含有鈉,過多攝入還可能導致高血壓。過量食用味精也可能導致高血糖。老年人及患有高血壓、腎炎、水腫等疾病的病人應慎重食用。試想想,如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都含味精,長期下來會怎樣?
如要使用味精,便要注意以下幾點,盡量把危害減到最小。
一忌:高溫使用
烹調菜肴時,如果在菜肴溫度很高的時投入味精就會發生化學變化,使味精變成焦谷氨酸鈉。這樣,非但不能起到調味作用,反而會產生輕微的毒素,對人體健康不利。科學實驗證明,在70℃ -90℃ 的溫度下,味精的溶解度最好。
所以,味精投放的最佳時機是在菜肴將要出鍋的時候。若菜肴需勾芡的話,味精投放應在勾芡之前。根據高溫不應放味精這個道理可以得知,您在上漿掛煳時也不必加味精。
二忌:低溫使用
溫度低時味精不易溶解。如果您想吃拌菜需要放味精提鮮時,可以把味精用溫開水化開,晾涼后澆在涼菜上。
三忌:用于鹼性食物
在鹼性溶液中,味精會起化學變化,產生一種具有不良氣味的谷氨酸二鈉。所以烹製鹼性食物時,不要放味精。如魷魚是用堿發制的,就不能加味精。
四忌:用于酸性食物
味精在酸性菜肴中不易溶解,酸度越高越不易溶解,效果也越差。
五忌:用于甜口菜肴
凡是甜口菜肴如「冰糖蓮子」、「番茄蝦仁」都不應加味精。甜菜放味精非常難吃,既破壞了鮮味,又破壞了甜味。
六忌:投放過量
過量的味精會產生一種似咸非咸、似澀非澀的怪味,使用味精并非多多益善。
七忌:用于炒黃菜
炒黃菜即炒雞蛋。雞蛋本身含有許多谷氨酸,炒雞蛋時一般都要放一些鹽,而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經加熱后,谷氨酸與氯化鈉這兩種物質會產生新的物質——谷氨酸鈉,即味精的主要成份,使雞蛋呈現很純正的鮮味。炒雞蛋加味精如同畫蛇添足,加多了反而不美。
我發現吃了味精,雞精后會很口渴。有些主婦用味精,雞精來提高食物的可口性,增加食慾,習以為常。到底要吃得美味重要還是吃得健康重要呢?
味精發明的初衷無可厚非,但目前的使用狀況過于隨意,確實令人憂心忡忡。但市場上的不少調味醬、汁,如蠔油、咖喱、醬油等都含有谷氨酸鈉。因此,做菜時添加了調味料,就不必再放味精,鹽也要少放。此外,餐館為保證菜品的口味,添加的味精已成捷徑,所以我還是喜歡在家自己做菜,健康點!加上網上有很多菜譜提供,學烹飪是越來越簡單了,大家都能做大廚!
現在太多東西太假了,好看的,美味的,往往潛帶太多危機。原來食物它的最真,最純,最自然才是最好,反而被人類所忽略!為了健康,真的要提高警覺,我們要先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任,而不是假手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