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
全世界關節炎患者有3.55億人
據估計中國關節炎病人約有1億以上
幾乎每10人中就有1個
其中以膝關節骨關節炎最常見
年齡越大
膝骨關節炎的發病率越高
60歲以上膝骨關節炎發病率高達42.8%
約1/2的老人受到膝蓋疼痛的困擾
如果你身邊中老人出現
膝關節酸脹不適
上下樓梯疼痛
膝關節活動受限
膝關節腫大
打軟腿
……
需警惕是否患有膝骨關節炎
必要時應及時就醫
為了身邊老人膝蓋健康
今天就給大家科普下膝骨關節炎的那些事兒
從而幫助大家保護膝蓋健康
延緩膝關節退變
防治膝骨關節炎
膝關節,俗名膝蓋,位于我們的大腿和小腿之間。骨結構為股骨、脛骨、髕骨,關節軟骨為半月板,并包括4條韌帶和肌肉若干。
膝關節在我們的站、走、跑、條中扮演了非常關鍵的作用。能增加我們活動的靈活度,也能幫助身體減震,同時還可支撐身體,在靜與動之間維持著平衡。
骨關節炎本身就是一種以軟骨退變為核心的關節病變,并逐漸累及骨質并包括滑囊、關節囊及關節其它結構的全方位、多層次、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癥。而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負重關節,所承受的壓力負荷最大,所以是最常見的發病部位。
膝蓋表面的軟骨像墻皮一樣一塊塊的磨損剝脫,并且不能重新修復。隨著病變程度的加重,軟骨損傷的范圍也會逐漸增加,癥狀往往也就隨之加重。
早期的膝骨關節炎會在爬山或較大量的活動后出現;逐漸的,在日常的上下樓,蹲下站起時患者會感覺膝關節酸痛。
再發展下去,會在久坐站起時行走困難,并逐漸出現膝關節無法完全伸直,出現O型腿,也就是膝關節內翻畸形,關節持續腫痛。
早期的膝關節骨關節炎,可以通過藥物治療,物理康復治療等保守治療方法緩解。
中晚期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保守治療通常難以得到滿意的效果,尤其是晚期的骨關節炎,通常需要實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來幫助治療。
嚴重程度不同的骨關節炎,治療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并不是所有的骨關節炎都需要手術治療,同樣,也并非所有的骨關節炎都可以通過藥物控制。而同一個病人的兩個膝關節,病變處在不同的階段,接受的治療也不一樣。
X線下兩個膝關節的病變輕重明顯不同
所以對于自己的病情如何治療,一定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而不是輕信他人治療方法,或者迷信廣告療效。
俗話說疾病“三分靠治、七分靠養”,下面給大家介紹下膝關節保養的6點常識。但是保養方法不能替代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治療,大家還需在正規治療下,注意保養。
1.控制體重
身體的重量越大,膝關節所承受的力也越大,磨損的速度也越快,所以美國骨科醫師協(AAOS)所發布的最新骨性關節治療指南里推薦:凡是體重指數超過25的,均應該減肥,這也是對關節保護的最直接的方法。
這個體重指數25是一個白種人的標準,我國發布的中國人的標準BMI不超過24為最佳。
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
2.適當運動
避免膝關節負重大的運動,避免反復下蹲的運動,比如打羽毛球、打籃球等,也避免長期下蹲,避免爬山或上下樓梯。如果運動中出現了不適,要立刻停下來,不要勉強。
不傷膝的的運功推薦:散步、騎自行車、游泳等。合理運動,不要過度,如果運動中產生了不適,要立刻停下來,不要勉強。
3、注意保暖
關節受涼、受凍會誘發關節炎癥,所以要注意保暖,避免過于潮濕的環境。戴一個保暖型護膝,是中老年朋友保護膝關節的一個簡便有效的措施。但不能長期帶護膝,否則會產生過度依賴。
4.合理補鈣
來自香港骨科及骨質疏松治療研究中心
補鈣可以強壯骨骼,奶類制品、豆制品、綠葉蔬菜、魚類、果仁都是含鈣量較高的食物。對于骨質疏松的患者,可以適當補充一些鈣片。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戶外陽光運動,也可幫助鈣的吸收。
5.舒適的鞋子
擁有一雙合適的鞋子,不僅可以讓你走路舒適,還可減少膝蓋承受的壓力。在日常生活中,患有膝關節炎的女性就盡量不要穿高跟鞋。鞋子的重要以輕為宜,鞋底不宜過軟,而且要有點厚度,鞋后跟以2-3厘米為宜。
6.多做護膝動作
對于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需要在醫生指導建議下練習,以防加重癥狀。
動作1:勾腳
坐在椅子上,抬起一條腿水平伸直,把腳尖盡量往上鉤,持續5—10秒。要感覺到大腿前面的肌肉緊繃,可以每天上午練習30次、下午練習30次。
這個動作可以鍛煉股四頭肌的強度,從而使組成膝關節的諸骨處于正常的位置,從而減輕活動時的關節疼痛。
動作2:靠墻靜蹲
背靠墻,雙腿打開與髖同寬,膝蓋和腳尖指向正前方,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大腿和地面垂直線之間的角度不超過45度。按膝蓋承受能力選擇大腿和小腿之間的角度(如上圖),膝關節彎曲90度感到疼痛的人(三星靜蹲),可以試試增大角度。
每次靜蹲堅持到支撐不住為止(雙腿發抖之前),間隔休息30s-1分鐘,再進行第二次靜蹲。每組鍛煉可以完成5~6次,每天可以鍛煉3~6組。在不產生疼痛的前提下,根據自己膝蓋的承受能力,適度調節鍛煉強度,增加鍛煉強度還需循序漸進。
希望大家能把這篇文章分享給身邊老人
讓老人少些痛苦,多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