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人之初,性相近,習相遠”,然后便對人性沒有太多討論,而后來的學者,進行了大肆討論。
墨子
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墨子說,“我為天之所欲,天亦為我所欲。然則我何欲何惡?我欲福祿而惡禍祟?!?/strong>墨子中國歷史第一位“社會主義者”,他提出的“兼愛”,就是不分等級的愛,與儒家的“愛”大相徑庭。是當今我朝正確價值觀,小編覺得是思想過于先進,不能被時代所接受。他也是一位相信世上有鬼的人,在《墨子.明鬼》中有詳細的介紹。
荀子
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荀子認為“生之所以然謂之性”,“不事而自然謂之性”。(《荀子﹒正名》)其意思就是人生下來就具有的本性叫做天性,不經人為努力或社會影響而自然形成的東西叫做本性。
而且,他進一步指出,所謂人性,就是生而好利,生而疾惡,生而有耳目之欲,生而有饑寒之需等;如果對它們聽之任之,就會出現種種社會問題,不堪收拾。由此,他提出性惡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并批評孟子的性善論:“孟子:‘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但他亦肯定人有向善的可能,“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保ā盾髯萤q正名》)“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于性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眾,其不異于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保ā盾髯萤q性惡》)“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之也。”[2](同上)君子和小人在本性上是一樣的,但君子知道化性起偽,用心的“思慮”支配欲望和情感,以仁義和禮樂來規范、限制它們。
韓非子
韓非子是荀子的學生,所以他的觀點肯定是人的本性是惡的,所以要用制度去約束。 韓非子說,“人無毛羽,不衣則不犯寒;上不屬天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 所以,他證明自己人性自利的論調,從人的生理機能切入。他認為,自利的本性是由人的生理上的需求以及生存需要而誘發的。就像有一句話說:食與性是人類最基本的欲望??梢钥吹贸?,荀韓師徒二人都承認“人性好利”。
荀子還有另外一個學生,那就是李斯,韓非是韓國人,其觀點沒有被當時韓國人采納。據說當年,秦始皇拿下韓國,是為了見韓非子一面,當時在秦國為相的李斯挑撥,秦始皇便殺了韓非。還有鬼谷子也有兩個學生,一個是孫臏,另一個是龐涓。可見戰國時,老同學都不是什么好東西??!
老子
老子沒有正面討論人性,也認為周禮是人性的枷鎖。他認為心性的偏執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層面。
心理層面: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畋騁馳獵令人心發狂。其意思就是,人為滿足肉眼好奇而追求美感,為滿足聽覺上的效果而追求音色悅耳,為求口感而追求美食,往往在不斷追求生理層面滿足,最終對這些感官上的享受失去了興致,令心靈閉塞。
生理層面:人以自我為中心而產生的執著。吾之大患,在吾有身。
老子還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乃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其意思為增加知識,只會帶來負累,只有將心靈所負累的東西,例如以上所講的各種偏執,不斷削落,不斷去除現實人性中的虛偽、造作、矜持,到達無為虛靜的境界,令心境保時寧靜,生命可以回復統一。這點小編不敢茍同。
莊子
人性的問題是在于人如何與道合一及明白人的語言及思維的限制。是非、得失、榮辱、受夭,這些分化,以形成認知及價值上的對比,這對比令人產生比較,是形成痛苦的根源。
我們民族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是何等的絢麗多彩。后來卻只是一家獨大,所以后來清末的改革失敗,我覺得主要儒家思想已經深入骨髓。人心頑固不化,豈能不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