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道家經典《道德經》的來源,很多人都知道:當年老子西游關下(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攔下,“強為我著書”,這才有了傳世經典《道德經》。
老子西游圖
當初老子為什么要西游呢?史書記載說是因為“世衰,大道不行”,就連關令尹喜強行請老子留“墨寶”的時候也用過這個理由——“大道將隱”。可以想象當時老子幾盞酒下肚,和尹喜一起感嘆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又一起懷念著堯舜先賢和先周圣王,尹喜順勢準備好筆墨竹簡,老子推辭不過,就寫下《道德》兩篇五千言,宣道德之源,普弘大道。
大道將隱(有時也被人叫大道將廢,該文不作引申),是相對于大道既行而言的,古人心目中都有一個理想的社會狀態,這個社會狀態具體應該是什么樣子的,不同的人曾做過不同的解釋。在這里,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老子的驚世預言,在《道經》第十八章,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意思就是在大道將隱的時候,才會有人標榜仁義。
巧合的是,晚N多年到了儒家這里,在《禮記》中描述過這樣的場景,即“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但是,老子的理想社會并不是一個標榜仁義或以禮義治國的社會,而是“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大治社會。他預言到大道將隱之后,會有人嘗試將最高人格理想和最高社會理想相結合,形成新的理念,這種理念經過孔子和門生雕琢,不再具有“道”本來應有的素樸。
儒家理想的大同世界
這其實也無可厚非,老子并沒有要求整個社會如他所愿,他寫《道德經》也只是給統治者說說心里話,希望統治者們少私寡欲、多多遵循天道、別瞎折騰、多多愛護百姓。而孔子用更為有“利”和不被任何人誤解的話描繪了大同世界的社會景象——“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無論是大道將隱還是大道已廢,無論是老子還是孔子,中國古代的圣賢們心懷天下蒼生的崇高人格永遠值得后人緬懷和敬仰,鄙人就是先賢的崇拜者之一,故做此文,愿大道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