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一部很壓抑的電影 《我的小公主》,講述了一個家庭的悲劇。故事是根據導演伊娃·愛洛尼斯科的童年經歷改編的。伊娃出生在一個單親家庭,母親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攝影師。為了出名,母親不惜讓年幼的女兒拍色情照片。
因為這些出格的照片,母親名聲大噪,而伊娃原本單純平靜的世界卻被毀掉了。她不惜與母親對簿公堂,切斷與母親的聯系,甚至在幾十年后依然無法放下心結。
《我都小公主》劇照
在現實中,類似的家庭悲劇層出不窮。細心思考之后,你可能會發現,所有悲劇的根源都指向了同一個問題:不良的原生家庭。
那么,家是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悲劇又為何一再重演呢?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這本書里,你會找到答案。
這本書的作者奧利佛·詹姆斯,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長期致力于心理知識的普及與推廣,積累了大量的實際經驗。這本《天生非此》,正是這些寶貴經驗的結晶。
奧利佛·詹姆斯在書中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數據,以及名人案例,向我們說明了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揭示了家庭教育模式代際傳播的規律,并為我們提供了如何走出家庭負面影響的諸多建議。
《天生非此》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角度,來看待我們的親密關系或親子關系。相信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會更加了解自己和身邊的每一個人,學會如何用愛來創造更良性的關系,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重獲愛與幸福。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是什么造就了現在的自己?是你獨特的性格,特別的成長經歷,還是因為人生中的每一次選擇?可能這些都是正確的答案。不過在這之前,對我們影響最大的,還是我們的原生家庭。事實上,無論是我們的性格、職業、三觀,還是諸多的人生選擇,都來自家庭對我們潛移默化的影響。
首先,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每個孩子生來都是一張白紙,而父母則是孩子靈魂的第一位畫師。孩子通過觀察父母的言行來了解這個世界,以及與他人相處的方式。可以說,父母的樣子,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比如,看到爸爸隨手扔垃圾,孩子就學會了隨手丟垃圾。看到父母對人有禮貌,孩子也會學到禮貌。
其次,是身份認同。
每個人最基本的訴求,就是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在群體中,我們如果不想被排斥,就需要與群體成員保持一致的頻率。同樣地,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和認同,孩子會將父母的某些特征或期待代入自身,讓自己變得更像父母。比如,有的人像父母一樣暴躁,有的人會以父親的職業為目標,或者考入父母期待的名校等等。
第三,是關愛和虐待。
愛和虐待,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來自父母健康的愛,會讓我們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信、有安全感的人。而那些沒有得到過愛和關注,或者被父母虐待的人,則會帶著內心的不安和創傷長大,成為一個敏感脆弱的成年人。
另外,虐待不僅僅是指身體上的虐待,也包含精神和情緒上的虐待,比如對孩子冷漠無視、沖孩子發脾氣、批評責罵等等。
很多家庭悲劇的根源,就在于家庭養育方式的代際傳播。虐待和傷害,常常會從一代人傳向下一代人,就像一個惡性循環。沒有人愿意重蹈父母的覆轍,卻仍然無意識地復制了父母的養育方式。
當我們意識到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時,很多人都難免怨恨和責難自己的父母。不過不要忘了,真正的罪魁禍首并不是父母,而是一個家庭的養育模式。
每一個成年人都曾經是一個孩子,我們的父母也不例外。他們對待我們的方式,正是他們曾經被對待的方式。
如果父母在幼年時,得到的是被愛和關注環繞的回應式照料,那么他們也會成為回應式的父母。如果他們曾經被虐待,沒有感受過愛與溫情,那么他們很大可能也會變成一個無回應的父母。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完美的父母,每個人身上都帶著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父母的教育模式,也不過是對上一代人的復制和傳遞。當我們試著去了解父母的成長經歷,看他們是如何被養育的,就會更加理解和同情現在的父母,也才有機會尋求改變,重新獲得幸福。
打破原生家庭的詛咒,不是上一代人或下一代人的責任,而是我們自己的責任。畢竟,我們也會為人父母,也會成為孩子的原生家庭。為了避免不幸的循環一再上演,我們不應自怨自艾,而是積極地尋求改變的可能。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從不良的家庭影響中走出來呢?事實是,打破任何一種習慣的力量都異常艱難。想要脫離原生家庭的影響,更需要我們持續不懈的努力。作者奧利弗·詹姆斯在書中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建議:
找出問題的根源所在
覺察到問題,就是改變的第一步。我們首先要找出自己家族的代際遺傳模式,了解創傷是如何代際傳播的,就可以自主選擇是否要停止。以書中提到的人物為例,在亞歷山大的家族中,父親對兒子的殘暴是代際相傳的。而亞歷山大發現這種模式后,就以溫和體貼的方式與兒子相處,從而打破了家族的惡性循環。
療愈自我
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卻可以自我影響。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負責人。治愈創傷的前提,是你要相信一切都有改變的可能,并且愿意去改變。我們可以通過頓悟療愈自我,也可以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重獲精神的健康。只有當我們自身變得快樂和滿足,才會切斷不幸的循環,開啟幸福的模式。
及時切換身份
在每個成年人身上,都有三個不同的身份模式,分別是:父母、孩子和成年人。
在父母模式下,你會重復父母曾經的養育模式;
在孩子模式下,你會變得孩子氣,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在成年人模式,你能客觀地看待問題,做出理性的判斷。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在這三種模式里切換。不過,要想擺脫家庭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好能對自己的行為保持警醒,隨時切換到成年人模式中去。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有各自的不幸。但其實,不幸的家庭也是相似的,因為他們有同樣不幸的家族代際傳遞模式。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如何去愛,又如何感受幸福呢?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饋贈,從來不是物質財富或名利地位,而是教會他們愛和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