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管理大道(七)

第3章 中國管理哲學的精義

(1)我中華民族,屹立東亞五千余年,雖歷經危難,履遭變亂,終能撥亂返治,而綿延不絕。最主要原因,在歷代圣賢不斷奉獻其智能與心力,創造完善的管理哲學。

中華文化首重德性,然而我們并不用知識的態度來講,給它下一個定義,或者構成一個概念。

中國人從實踐上來關心自己的生命,因而也以實踐的態度來講求德性。古代部落社會,一個氏族的領袖領導一個集團,他個人的決策足以影響團體的行動,萬一措施不當,這個團體勢必瓦解。所以中國哲學,很早就產生天命的問題。“天命靡常”(天命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一定的)的表現,使我們深信天命所歸,只屬于有德的領袖。無德之君,天不但不幫助他,而且要討伐他。天命的歸或不歸,完全決定于君主的修德與否?這種重人修德的智能,孕育出以人性為基礎、以人道為內涵的中國管理哲學,成為為我們幾千年來實踐的準繩。

我國先哲,從實踐中體認“管理之道”,并且正名為“大學”。魯哀公曾問:“人道孰為大?”孔子答以“政為大。”論語的最高理想,亦在“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廣施恩惠給人民,而且能夠利益大眾)。大學最終目的為治國平天下,所以大學之道,實際上就是管理之道。中山先生說它是“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在外國的大政治家還沒有見到,還沒有說到那樣清楚”。從管理的取向來看,正好是“我們管理哲學的智識中獨有的寶貝,是應該要保存”,更應該加以發揚光大的。

中國管理哲學,漢朝陸賈說得十分清楚,就是“大學以經之,中庸以緯之”。我們以往解說“大學”、“中庸”,多半側重其“德性”的一面;現在讓我們從“管理”的一面,來加以探討,便不難發現中國管理哲學的精義,茲分別說明如后:(一)管理之道,在修己,在安人,在時常調整大學首章,開宗明義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之道,可解作“管理之道”,亦即“管理的最高原理”第一要“明明德”,就是“明其明德”的意思。“明德”為我國初民的重要觀念之一。人一旦成為人,就有了善惡的分辨能力。選善的意志,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中國古書,從易經、書經開始,一直在提倡德行。堯典說:“克明俊德。”人生來便具有道德的根基,天生德于人,這德就叫做明德。明即明白,明德指“能夠明白道理的一種天賦本能”。禽獸、草木并沒有這種明德,因此對一般動植物講道理,是永遠講不明白的。只有人類有此明德,你對他講道理,經過一段時間,他總會點頭的。第一個“明”字,為動詞,可解釋為“表明”、“表彰”或“發揚光大”,亦即把人本來具有的明德來“刮垢磨光”,便是“修身”或“修己”。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歷程”。修己是管理的起點,大學所論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乃“從內發揚到外”,教人由“內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的管理哲學。管理者必先修己,才能正己正人。所以管理之道,以“修己”為第一綱領。

其次要“親民”,用相親相愛的方式來正人,就是孔子所主張的“安人”。論語所載孔子言論中,其以“堯舜其猶病諸”為評語的,僅有兩處。雍也篇記載:“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另一則為憲問篇敘述子路問君子的情形:“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博施濟眾系就事業言,安百姓則是它的成果,這等事雖圣如堯舜,猶恐不能完全做到,可見“安人”乃是管理的最高理想。

管理者可以“逞權威、施壓力”來“管人”,但作用力越大,反作用越強,不能使追隨者心悅誠服。表面或許順從,內心殊為不樂。因而暫時忍耐,應付了事。管理者也可以用“敬重、信任”來“理人”,比較容易收到“敬人者恒敬之”的效果。追隨者深感知遇,當然會加倍努力。管理者最好以“關懷、珍惜”來“安人”,時時抱持“患不安”的心情,使追隨者身安心樂而又安居樂業,則大家自動自發、分工合作,必能各盡心力,做好應當做的工作。

“安人”以“仁”。仁字從二從人,鄭玄釋為“相人偶也”,與孔子所說“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正相吻合。管理者稱其自我為己,稱其追隨者為人,而“仁”即盤旋系織其間而無阻。“仁”就是“相親相愛”,“親愛”而能達于“交相”的境界,己安人亦安,所以說:“為仁由己。”管理者“仁”以安人,“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管理者好象天的北極,靜居在那里,滿天的星斗自然都環繞著它而運行。追隨者近悅遠來,自然人才濟濟而又人盡其才了。

“修己”及“安人”,都應該采取至善的立場。因為立場至善,而至善表示此時此地的合理點,才能執兩用中,以明明德、親民,使其更因而臻于至善。所以第三綱即為“止于至善”。

“止”就是“立”,現代叫做“立場”。傳之三章說:“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管理者站在“仁”的立場,追隨者站在“敬”的立場,無論組織內外,都要堅持“信”的立場。這樣,各方面便站在最為適切的立場,而“止于至善。”“至善”的意思,是至佳、至當、適時、或適切。怎樣才能站在至佳、至當、適時而適切的立場呢?這就需要不斷的調整,發揮“不停滯”的精神。

儒家的形上學,以易經為基礎,易經乃是一本講宇宙變易的書。孔子在川上,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宇宙是一個如川一般的大流,事物皆飛逝不已。管理者必須具有“動態”(Dynamic)的觀念,才能不窮而久。

宇宙間變易之道,目的在于生生。易經繋辭詞說:“生生之謂易。”宇宙間的一切萬物和現象,都在于使生物發生,而又在于使人能夠生存。管理者應當體認“永續”的價值,如何使其立場經常保持“事理當然之極”,以確保組織的永生,這才是“止于至善”的真意所在。

大學三綱領,示意如下圖1現在我們站在管理的立場,同樣地可以找到三大綱領:“管理之道,在修己,在安人,在時常調整。”示意如圖2:止于至善時常調整明明德----------親民修己------安人(二)管理的共同任務,在發揚人類最高的文化,表現人類最高的道德。

西方管理,所秉持的“競爭”原則,很容易導致一種功利的、拜金的管理觀。我國思想,如大學所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個人、家庭、企業、國家、天下,都有其共同的任務,就是要發揚人類最高的文化,表現人類最高的道德。

中庸說:“仁者,人也。”孟子盡心篇則說:“仁也者,人也。”人為宇宙萬物之一,其所異于禽獸的地方雖然不多,而這極少的差異,卻是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的特征。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不過就是知仁、義而已。所以易經說:“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人也是一種動物,所以離不開獸性,人性很少。我們要人類進步,必須造就高尚的人格。要人類有高尚的人格,就在減少獸性,增多其人性。中山先生認為人性的進化,應該分成三個階段,如圖3:獸性減少---人性增多--神經發生所謂獸性,是指人性中所含的動物性本能,原本無所謂善或惡。但在人的社會中,如果純依動物本能去行事,則人與人間必然發生沖突,于是道德的規律便有其必要。所謂減少獸性或消滅獸性,就是要使人性中的動物本能,服從理智的指導,使其合乎道德的要求。人類在“競爭”之外,必須覺悟生存“互助”的原理。中山先生說:“惟人類則終有覺悟之希望。”可見能否覺悟,乃是人類與禽獸分界的問題,亦為人性進化的起點。至于神性的發生,就是指道德進步到極點。那樣,人能修達至仁,必將無往而不自得,而直成其所以為“人”,即完成其人格。“仁者,人也”的“人”字,意味著“完人”,而寓“應然”(oughttobe)于“實然”(tobe)。孔子以“仁”為道德目的,實際上便是由“人應當如人”推論而來。

中山先生說:“達爾文氏發明物種進化之物競天擇原則后,而學者多以為仁義道理皆屬虛無,而競爭生存,乃為實際。幾欲以物種之原則,而施之于人類之進化。而不知此為人類已過之階級,而人類今日之進化,已超出物種原則之上矣。”管理者如果“以物種的原則,施之于人類進化”,于是強取豪奪,強凌智詐,根本不把人當做人看待,那里談得上“管理人性化”呢?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管理者應該把它視為“應有的表現”,因為“道德仁義者,互相之用也”,管理者必須具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的表現,才是心之“為用”,實施合乎人性的仁道管理。孔子以“仁”為全德,為他自己“一以貫之”之道。仁代表天地之心,也代表人心的德綱。超越競爭原則的仁道管理,才能顯現人類最高的道德。

每一個人,就相當范圍而言,都是“管理者”。論語顏淵篇記載,齊景公向孔子請教治國的道理。孔子答以“君君,臣臣”后,又加上“父父,子子”。所謂“父父”,意即做父親的要明白做父親的道理,要實行做父親所應該做的事情。因為在家庭中,父母就是管理者,應善盡家長的責任。

中國傳統管理,依安人范圍的大小,區分為“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就是“家庭管理”,“治國”就是“行政管理”,而“平天下”則為“教化管理”。現代特別重視職業生活,不妨把以往“齊家”范圍內的成家立業劃分開來,“齊家”之后,增加一項“立業”,亦即“企業管理”,如圖4:儒家“天下一家”的理想,從家庭開始,實行尊重秩序的“家長制度”,逐漸推廣到宗族、鄉黨、企業、國家,乃至于天下。父親是一家之長,為最高之權威,但他必須以“為父難”為戒,體認到父親的艱難與責任的重大;而且要明白“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真義,在于“天下的父母都是人,都可能犯錯,只是子女有所不便,不敢明白說出來”。不能自以為對子女的所言所行,無一不是,子女不得有所違背與抗拒。卻應該時時自省,所言所行是否有背于理?儒家倫理特別重視個人對家庭的責任,然而重視家庭并非就是忽視個人,孔子倫理重視家庭的目的,其實即在實現個人,亦即實現個人的人性或仁心、仁性。因為每一個人的仁心仁性,其最直接的發源地為家庭,人既由家庭獲致人性,亦悉由父母所生,所以在家庭中善盡孝弟的責任,便可以培養與發展人性。可見重點仍在個人,并不在家庭。儒家的家庭意識,絕非自限于私的生物本能,為滿足個人的聲色貨利動機而成立,也不受人類自私的權力意志所控制,乃依人的仁心與公心而建立。家里人與人的關系,不論父子、夫婦、兄弟,都應該盡自己的義務,做到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有禮有義,秩序井然,才能叫做“齊”。

把“齊家”的道理應用到企業、國家,凡一組織,其上下(父子)、前后(兄弟)、左右(夫婦)諸關系,均能相互親愛,則此一組織必富有團結力。孟子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再龐大的機構,也不過這“五倫”而已。假若大家都能夠切實按照正道去實行,則社會自然太平,天下也會統一成為一家。這才是人類文化的最高境界,中國管理哲學的可貴亦在于此。

(三)決策的過程是:止、定、靜、安、慮、得。

大學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能后能得。”知止,就是知其所當采取的合理立場。陳大齊教授深研安的道理,指出人生的根本要求,即在人生的安寧。管理者任何決策,都應該以“實現安寧”為基本立場。但是安寧的情況,自其范圍的廣狹而言,有“寡安”與“眾安”的分別;自其程度的高低而言,有“小安”與“大安”的差異;從其維持時間的短長來看,有“暫安”與“久安”的不同;再由其效果的虛實來比較,也有“虛安”與“實安”的差別。寡安不可害及眾安,小安、暫安不可害及大安、久安,否則只是不安,不得濫稱為安。

然而在久安、大安、眾安、實安尚未達成以前,只要不是飲鴆止渴,暫安、小安、寡安、虛安亦有相當的價值,不可加以忽視。管理者決策之前,固然無法預知可以獲得何種安寧。惟一的辦法,就是站在“所系正大”的立場。因為所系正大,乃是諸德成美的第一關。管理者所系正大,才成美德;所系不正大,則一切決策,悉成惡德。管理者要求成功,其愿望是一致的。但是在選用方法、決定手段的時候,務必留意“所系正大”這一原則,以此為起點,即為真正的道德管理。

管理者決心所系正大,便能有定,亦即意志有定向。所謂決策,就是為了達成安人的目的,從兩個以上的替方案中,選擇一定的方案。為達成最終的安人目的,管理者還可以把它分割成若干中間目的,例如企業管理站在所系正大的立場,以“股東的安”、“員工的安”、“顧客的安”與“社會大眾的安”為定向,即可再進一步,將這些中間目的分為若干直接目的,從生產、銷售、財務、人事等取向,來探討其利潤、績效、安全與責任。

依據管理者的定向,潛心研究有關的信息,此時心不妄動,自然能靜。重視信息的時代,必定產生信息泛濫的流弊。管理者如果缺乏定向,面對雜多信息,勢必不知所措而心慌意亂,無法潛心研究。

既能心不妄動而潛心研究,則管理者無論坐、臥、行、立,都能念茲在茲,籌思信息的必要性與正確性,所以能安。管理者自身能安,生活正常,才不致因緊張不安而誤導誤判。管理者能夠所處而安,則必思考精詳,無微不至,無遠弗屆,所以說能慮。既思考精詳,必可獲致至佳至當、適時適切、能夠安人的良策,便是能得。

管理者得到合理的決策,則一切事物的本末終始,無不了然,自可依其先后緩急,以厘定計劃,再順序執行,并適時加以考核,調整誤差,獲得安人的管理效果。大學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傳之第四章舉孔子談論聽訟為例,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只花三個月的時間,便做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依他的經驗,要使那些沒有真情實事的人,不敢陳說虛誕的言辭來控告別人,就不會再發生爭訟。但這有賴于在上位的人,平時具有明德,足以畏服人民的心志。孔子認為惟有如此,才是息訟的根本。老百姓無訟,方得其安。而達成“必也,使無訟乎”的決策,則顯然是“止、定、靜、安、慮、得”的結果。

近代決策論者,指稱管理的主要過程即是決策,賽蒙(H.A.Simon)甚至肯定管理就是決策。由于電子計算器與作業研究(Operationsresearch;OR)的進步,大大地增強了數據處理的技術。然而,無論決策如何走上定型化、自動化,管理者仍舊需要良好的決策能力,必須切實把握決策的正確過程,如圖5(四)管理者修己,須合仁與知,而各得其宜。

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管理者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即其內在的德智修養,就是大學三綱領中“明明德”的功夫。齊家、(立業)、治國、平天下為管理者外發的事業完成,便是第二綱領“親民”的發揚。而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表示每一階段調整得恰到好處的狀態,即系第三綱領“止于至善”的境界。

家庭、企業、國家或天下,都是多數生命共同存在。個體或集體、人員或環境,無時不在動變。管理者與追隨者身處其中,雖可執中以應變,而動時必要摩擦,難免有所沖突。必須各別自動調整,以達共生、共存、共進化之效。所以大學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管理者與追隨者,都應該修己。

我國倫理,以孝為中心。人的一舉一動,凡是不合倫理的,都成了不孝;合于倫理,則為孝。

孝包括了一切的善德,如何盡孝?古來的圣賢指示得很多,而且有一部孝經,大家奉為最高的準繩。倫理的“倫”,原是人倫的略稱,亦即人事方面的相對關系。按理父子各為相對關系的一方,各有其應盡的責任與其應付的分際。雙方各盡所能、各守所守,也就是父慈子孝,家庭和睦,才有天倫之樂。孔子宣導“父父、子子”,原系雙方并責,不偏責一方。但是天下父母心,除了極少數之外,總歸是愛子女的。所以在齊家方面,我們一方面要求家長盡責,注重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則更加要求子女盡孝。孟子說:“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又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在家庭中的修已,我們比較偏重在子女這一方面,是有道理的。

企業或國家機構中的成員,絕大部份都是受過孝道的陶冶。如果能夠推已及人,拿事親的道理來事奉長上,很容易做到。不過企業或組織的長上,究竟不是自己的父母,未必能慈。我們惟恐部部屬愚忠,所以孟子特別提示“事君的義不要順”,他并且告訴鄒穆公說:“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這種“必待上先施仁,而后回仁”的“居上先施律”,正是我們特別重視管理者修己的依據。

中庸說:“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然而,修身究竟應該根據什么原則,而又從那里入手呢?中庸說:“修身以道。”管理者要以共生、共存、共進化的原則修己,必須實踐大學之道,致力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格物的“格”字,是“徹底研究清楚”的意思,“物”含有事與物,“格物”就是徹底研究事物之理,亦即朱子所說“即物而窮其理”。管理者從自然科學開始,由格物而獲得系統的學問。然后各種人文、社會、倫理道德,一旦豁然貫通,知識無所不極盡,即為“致知”。但是,現代知識爆炸,管理者自知所識有限,惟恐“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始終未敢自以為是,因而意念真實無妄,希望能夠由自己的“一端”,推廣、廣充到全體,以收“致曲”(推轉偏于一面的片面道理)之效,這就是“誠意”。意念真實無妄,既不欺人,亦不自欺,則主宰一身的心自然就端正了,身也就修好了。

真正可以“所系正大”,來從事合理的決策,善盡管理者的責任。

仁道管理,本乎管理者愛的天性,由于愛而自愛愛人,達到成己、成物之德。愛既為天性,則發之自內。如果格物、致知,由于修習而得之于外。此時內發的愛,經外得的知識指導而成其仁,所以說:“合內外之道也。”管理者自發的愛,獲得知識的指導,無論其對人對事,皆能適時適切,恰到好處,所以說:“時措之宜也。”合仁與知,則管理者“明明德”而得其宜,這種良好的修己,正是管理的起點,如圖6。

明儒來知德在所著“大學古本序”中說:“大學之道,修身盡之矣。修身之要,格物盡之矣。”中山先生告訴我們“正心、誠意、修身、齊家的道理,本屬于道德的范圍,今天要把它放在知識范圍來講,才是適當”,便是將知識和道德打成一片,溶人生哲學與管理哲學為一爐,以為德治一貫不斷進取開展的根基。

五)修己、安人,都要日新又新。

商湯盥盤上的銘詞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任何管理制度,決不可能憑空忽然地創立,或無端忽然地消失。它必定有其淵源,早在此項制度創立以前,就有其前身,然后漸漸地在創立。它也必定有其流變,早在此項制度消失之前,已有其后影,逐漸地在變質。管理者的任務,即在洞察其淵源,依據組織外在的需要與內在的用意,創立合適的制度。同時,更體認其流變,按照實際的利弊與產生的影響,適時予以調整。使管理制度,得以日新又新。

日新又新,絕非今日所時常強調的“求新求變”。一味求新求變,根本就是一種偏道。如果只知宇宙在“變”,時代在“流”,而不知“變”中有“常”,“流”中有“住”,便無法把握住變中之常,因此為變而變,極易流于怪妄。方孝孺在啟惑論中說:“天地之生物,有變有常,儒者舉其常以示人,而不語其變。非不語其變也,恐人惟變之求,而流于怪妄,則將棄其常而趨怪,故存之而不言。”我國文化傳統,以孔孟為主流,參以老莊的自然思想,而對于管理最具影響的,即在注重“務實”、“不執著”、“中庸”的態度。我們從小便被教導著要知道隨機應變,不可固執已見。但是我們同時也不敢忽視“常道”,在“實務”之中“不執著”去權宜應變,以求其“恰到好處”,即是“中庸”。這種“執經達權”的權變原則,使我們“權不離經”而越變越通卻不舍離根本。

中國人太善于權變,必須用“經”來約束,才不致亂變。管理者投身于變化之中,必須使變化能夠反映若干不可更改的價值觀念,否則隨波逐流,僅在求其適應而已,不能算是“具有理念依據”的管理。

明智的管理者既然所系正大,又以發揚人類最高文化、表現人類最高道德為己任,則必有其理想,而不是把自己局限于“利潤”、“績效”的達成,徒然貶低了自己的價值。管理者抱有崇高的理想,最好透過適當的溝通,形成組織成員的共識,作為大家共同遵行的常道,亦即不易的“經”。

然后按照常道,因應內外環境的變遷而“權”宜應變,一方面求生存于此一瞬息萬變的世界,一方面又能夠堅守不變的原則,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精神,才能使變化有紀律而且確保其向善,達到“日新又新”的境界。

“日新又新”的“新”,其實與“時間”并無太大的關系,我們并不認為現在的必定比過去的好,未來的也必然勝過眼前。我們認為“好”就是“新”,重點在于品質的良窳。過去的和現在的“好”都屬于“新”,否則便不配為新。中國人實踐的態度,使得“品質重于形式”,實質的進步,是“日新又新”追求的對象。

怎樣做到“日新又新”呢?最好以“有所不為、有所不變”為“經”,也就是“根本”;而已“有所有、有所變”為“權”,也就是“作用”。本立而道生,管理者必須把握根本,以“有所不為、有所不變”為經,然后才能夠正確地“有所為、有所變”,找到真正“日新又新”之道。凡事站在不變的立場來變,才能夠避免亂變。

梁任公說:“儒家哲學,范圍廣博,概括起來,其功用所在,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其學問最高目的,可以莊子『內圣外王』一語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內圣。做安人的工夫做到極處,就是外王。至于條理次第,以大學上說得最簡明。大學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內圣的工夫;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工夫。”修己、安人都能夠日新又新,那是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鵠的。管理者以修己為第一綱領,從自身內部的修治做起,由格、致、誠、正,然后層層擴大,齊家、立業、治國、推到平天下止。

所有決策,悉依止、定、靜、安、慮、得的歷程,時刻不忘安人為第二綱領。秉持光明正大的理念,執經達權,以不停滯的精神,適時調整而權宜應變,是第三綱領。這種管理之道,即為我國管理哲學的精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三綱八目
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上】
傅小凡:矛盾年代的智慧果實——國學與管理
《大學》精華版
“論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系列第二講
“修己以安人”:管理者的根本與旨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平县| 柳州市| 浠水县| 青川县| 太仆寺旗| 兴和县| 成都市| 南昌县| 大足县| 中宁县| 宜都市| 墨玉县| 本溪市| 讷河市| 天长市| 万安县| 定陶县| 凯里市| 剑川县| 武功县| 应用必备| 乌拉特前旗| 安丘市| 湛江市| 化州市| 西峡县| 河南省| 交口县| 二手房| 略阳县| 诸城市| 天祝| 亚东县| 贵州省| 鄂州市| 江都市| 枣强县| 秦安县| 班玛县| 周口市| 通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