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4-26日,第十三屆中國比較文學年會暨國際研討會在廣西大學召開。會議的主題為“時代變革與文化轉型中的比較文學”,主辦單位為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和廣西大學。
在會議期間,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文學人類學研究分會發起組織了“文學想象與科技人文”圓桌對話及4場線下和8場線上分組會議。來自全國各地約60名學者和研究生分別以線上和線下形式出席。
葉舒憲教授做大會發言
文學人類學分會的榮譽會長葉舒憲教授以《變:作為新文科探索先驅的中國比較文學》為題做大會發言,著眼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學科歷程,將比較文學作為自下而上的新文科探索先驅,梳理和盤點其在學科演變過程中對文科創新貢獻的36個理論命題。葉舒憲教授以一個“變”字及其文學人類學闡釋總領發言,在回答學者提問時,他說:“中國比較文學學會不變的是什么?是一直對創新的追求。”
在大會發言的自由討論環節,文學人類學分會會長徐新建教授針對關于“世界文學”的主題發言提出,宋炳輝教授發言提及的莫萊蒂“世界文學屠宰場”表述,有可能成為一把新的“屠刀”,既屠殺了前文字時代的口頭傳統,也屠殺了后文字時代的網絡文學,也就是包括以“玩”而非“讀”為核心的諸多新文學實踐。徐新建教授認為,有必要從文學人類學角度反思“世界文學”定義的局限性問題。
本屆大會進行了換屆選舉。新任會長葉舒憲教授擔任下一任會長。葉舒憲教授對學會及全體會員的信任致以感謝,對未來三年的學會工作進行了展望規劃,希望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承前啟后,在新文科升格為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的當下,繼往開來,以更高的理論自覺,更突出的中國視角,進一步發揮學科對全國的理論創新引領作用。
“從神話到科幻:
文學想象與科技人文”圓桌論壇
2021年7月24日下午,以“從神話到科幻:文學想象與科技人文”為題的圓桌對話以線上線下同步交替的方式舉行。圓桌由即將創立的中國比較文學學會跨學科研究分會發起,來自南方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學者參與其中,圍繞神話與科幻的相關前沿問題進行了討論。
圓桌論壇會場
首先,圓桌論壇的組織者——南方科技大學的陳躍紅教授和四川大學的徐新建教授——分別介紹了本次討論的議題以及相關研究情況,強調近年來隨著學術研究的發展,科幻與神話正在成為學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和理論增長點。而隨著科技時代的到來,學界需要打破舊有的學科框架,直面具有顛覆性和重大影響的“真問題”。
接下來,8名特邀嘉賓先后引言。上海交通大學的葉舒憲教授以《幻想開啟文化文本》為題,提出了人類是用自己建構和想象的對象來編碼世界的,從中國的神話傳統源流出發,我們可以梳理出中國文化背景下獨特的編碼方式,這其中也蘊含著與科學相關的因素。
四川大學的徐新建教授以《科幻知識論:想象構造的第三文化》為題,從20世紀中國思想領域的“科玄之爭”談起,認為科幻可以讓故事與知識相互轉換,作為“科”與“玄”之間形成溝通和對話的一種通道,成為用想象構造出來的第三種文化。
南方科技大學的田松教授以《符號實在的實在性》為題,闡述科幻構成了我們當下符號時代的重要部分,為人們提供了世界想象。但我們要警惕其中的機械主義自然觀,用諸如萬物有靈、生態學和蓋亞理論等非機械主義的自然觀打通前現代與后現代,通過相互翻譯達成理解互通。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譚佳研究員以《神話與科幻的公約數——以湯普森<民間故事分類學>為坐標》為題,用經典的神話學著作作為標準,討論了神話與科幻在分類學上進行相互溝通的一種可能性。
南方科技大學的吳巖教授線上參會,發言題目是《<科學神話>:一本書的命運和它背后的故事》,內容聚焦中國最早的一本將神話與科幻的并置選集。吳巖將其置于學科史的視野中,分析了作品背后的社會思潮和學術脈絡。這為我們今天進一步探討神話與科幻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有益的啟發。
四川大學的姜振宇老師以《審美想象與科學經驗的對接互動——從魯迅<科學史教篇>談起》為題,介紹了在西學東漸背景下,青年魯迅是如何想象科學的。這樣的想象亦可對我們今天如何處理科學經驗提供有益的借鑒。
南方科技大學的訪問學者黃鳴奮教授的題目是《三十六計與科幻電影的構思策略》,回顧了近年來他在科幻電影領域的學術積累,認為中國科幻電影的本土模式正在逐步形成。與此同時,他也為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提供了富有實踐意義的建議。
四川大學的梁昭副教授圍繞“新媒體與新文類”展開,討論“媒介融合時代的文學研究”,著重介紹了新媒體時代文學文本的變化發展趨勢,并對未來相關領域的研究提出展望。
天津師范大學的郝嵐教授、呂超教授,北京語言大學的黃悅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程林副教授以及四川大學文學人類學博士生姜佑怡參與了與談。
集美大學夏敏教授在圓桌論壇上發言
會議的最后,陳躍紅和徐新建兩位教授對整場討論進行了總結,并對中國比較文學學會跨學科研究分會成立后的工作計劃做了框架性構想。
分組論壇:從神話歷史到跨媒介研究
文學人類學小組的六場討論以線下和線上方式交替進行。
文學人類學分論壇與專題對話的部分發言者
線下的四場發言分為三類論題,其一是中國神話歷史與文明探源研究;其二是文學、媒介與人類學的跨學科研究;其三是少數民族文學研究。
在關于中國神話歷史與文明探源研究的議題里,中國社會科學院譚佳教授的《文明比較視野下的中國物象觀》在世界文明起源及其類型的視野里,討論中國物象觀的獨特性。上海交通大學的唐啟翠副教授以《<荀子>“文學觀”與玉石文化大傳統》為題,提出玉石文化大傳統不僅形成了《荀子》文學觀的技藝傳統和文化語境,而且也形成了與西方早期文論話語的技藝共性和物質、信仰的差異性。上海交通大學胡建升副教授的《神話幻想的民族志與考古學考察》從人類史的角度,用豐富的多重材料,非常宏觀地對人類文明發展史中幻想的功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的楊驪副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山海經>與華夏玉石神話信仰》追根溯源,討論“玉石神話”的根源為何的問題。
第二類議題有7位學者發言。集美大學的夏敏教授通過《抒情的人類學探視》的發言,對人的情緒展現進行人類學式探究,論題切入主觀和客觀之間。北京語言大學的黃悅教授論文從“神話主義/新神話主義”的角度對網絡文學中的神話類創作進行探討,體現了文學人類學的學科延伸。西南民族大學的羅安平教授的發言《高校田野調查課的理念與方法探索》,在人類學田野方法范式轉化的脈絡中,以自己在美國高校進行的協作田野調查經歷為例,討論了人類學對地方的調研方法問題。西南民族大學王璐教授以《中國西南民族志發展歷程》為題,對百年來的民族志的理論變遷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著重對比了中國固有文史方志傳統與西方理論傳統中的民族志觀念。
西南民族大學王璐教授發言
廣西民族大學的馬衛華副教授選取了容世誠的戲曲人類學研究作為個案,對新加坡興化人的移民演劇的情境化研究。西北大學的萬翔副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從文學到媒介的人類學:以圖像的文本分析法為例》,在跨學科的視野下分析巖畫闡釋的方法論問題。四川大學的趙靚老師以“抖音上的大理”為例,討論文學人類學視野中的網絡空間和現實空間的并置,體現了何種虛實互嵌的地方表述。
在關于少數民族文學與文化研究的議題中,廣西民族大學的陸曉芹教授梳理了壯族文學的書寫形態,并對壯族文學的困境進行了探究。西北民族大學的王艷副教授談論了西南白馬藏人的歷史、民族、信仰和儀式特點。青海民族大學的卓瑪教授與陜錦風教授,分別以藏族文學和撒拉族民俗為例,解讀民族文學塑造的外國人形象和民族風俗的內涵。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王蓓副教授以《前專業化民族志寫作時代的知識塑造——以1900-1959年西藏民族志材料的三種文本范式為例》為題的發言,討論不同的寫作者塑造的西藏形象,概括了文學人類學視野中的不同的民族志寫作范式。西藏社會科學院的白瑪措教授以自身豐富的田野經驗和創作實踐,展示了結合歷史文獻資料、田野一手材料和文學創作甚至音樂、影像材料的復合型民族志特點。
在線上發言中,30余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就神話、民俗、互聯網文化話題進行了交流。
交流、評議和小結
文學人類學專題對話合影
大會期間,文學人類學研究分會還在25日晚舉辦了專題對話,商議分會發展的未來可能。
文學人類學分會的榮譽會長葉舒憲教授評論小組學人的發言體現了“'第三代’文學人類學學者的成長”——經過了以蕭兵先生為代表的“第一代”和以葉舒憲、方克強、王小盾、楊儒賓、徐新建、彭兆榮、夏敏、潘年英等為代表的“第二代”文學人類學學者的開拓和發展,年輕學者們正結合個人的學術研究領域,把前輩學者提出的理論概想進一步完善,并提出新的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