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從邁入校園的一刻開始,就離不開論文的寫作。無論是人文、社會科學、理學、工學、醫學、農學,都需要論文寫作的過程來不斷提升我們的學術水平。我們為什么要寫論文呢?我們真的會寫論文嗎?論文究竟要什么內容,有什么格式要求呢?
論文就是長作文?論文就是抄文獻?
對于本科生來說,論文內容的要求一般只是停留在把分散的材料系統化,用新的觀點或者新的方法加以論證提出新的觀點的層次。但是對于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來說,則要求在某一個學科領域中經過自己的觀察、調查、實驗,有新的發現、發明或創造。甚至要體現在推翻某一學位領域中的某種陳舊的觀點,提出新的見解。以此來讓學習到的知識更加系統化,在論文完成的過程中也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文獻,這也是自學內容非常好的方法之一。
“平時老師布置論文我都是上知網上搜,然后把類似觀點的都下載下來,粘粘補補?;旧弦蝗f字左右的論文一兩個小時搞定……”林同學課后給同學們“傳道”。很多同學聽后都紛紛效仿。“我們本科生不生產論文,我們只是中國知網的搬運工!”
這或許是許多本科生的常態,面對“高字數量”的論文,這樣是又快又好的選擇。林同學還說到,論文就是把平時初高中的議論文風格套上合適的論文格式就成了。“天下文章一大抄”、“我當時都是這么過的!”這類的話語讓我們覺得學術研究也不過如此,大學的論文寫作不過是熟悉了一個新文體罷了。
什么我們不會寫論文?不知道寫什么?
目前高校導師制度一般都是在研究生才普遍實施的,而本科生大部分要靠自己的努力,也就是“放養”。這固然是由于客觀高校擴招,師生比例失調導致的,但是大學生在本科生階段普遍沒有經過系統的學術訓練,對“做學問”的具體內容十分模糊。公共課大部分是大班授課,而理工科的學生進實驗室的機會也不是很多。
對于理工科學生來說,很多時候科學研究的魅力不在于課題內容本身,而是在于“做學問”這種精神修煉過程。理解這方面魅力的學生,一般是不會把一個研究課題或方向“有沒有實際效用”、“是不是夕陽專業”、“好不好發文章”等等問題放在首位思考的,他們會不滿于一個沒有深刻內涵,誒呀歷史淵源的主題。這方面歐美發達國家的學生往往表現的比較好,他們在學術研究上很少功利浮躁,也肯下功夫去調查研究。
而文科生往往會表現出另一種問題,有不少人都試圖在理論上有突破,有創新,想做出“真正”的學問。但是對于具體的問題,細節的問題,小一些問題,沒有幾個人愿意去研究,都是一份不屑一顧的態度。但是這種“空中建高樓”的態度,往往最后收效甚微,只是一個現有文獻內容的綜合而已。李同學是法學院的博士生,他說本科生的畢業論文想寫關于刑法未來改革方向和完善的宏觀分析,結果直接被老師退回來了。后來老師給了幾個小細節讓我研究,最開始還不屑一顧,但是日后才明白這個道理。我現在的博士論文還有一篇對這個細節的探討。
寫論文究竟是一個什么過程?
這里小獅妹只是從一個共性的過程和大家分享論文的寫作過程。但是人文學科和理工學科的差別很大,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論文寫作過程。
首先是找到一個“靠譜”的老師,然后“抱好大腿”。這個固然很通俗但卻是最有效的辦法。老師這些經驗往往比較豐富,同時在各位學習的領域有自己多年的研究。行動力比較迅速的同學可以直接去找老師表明自己“渴求被指導”的心情。不好意思直接和老師說也可以通過短信或者是郵件的方式聯系老師。
其次是自己要有一個大概的方向和觀點,如果自己腦袋空空,坐等老師給你分配課題是不明智的。這個過程也是培養自己思考的過程,通過課上課下對自己學科涉及的領域內容進行分析,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點,再和老師分享。
要想寫好一篇論文,首先要多讀跟專業相關的書,與此同時,要邊看邊思考邊做筆記,因為寫論文時的“文思泉涌”以及論述的嚴密性和邏輯性都來自于平時的積累,寫多了、想多了就知道如何去寫了。
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不要僅僅是看了知網就覺得已經“歷盡千帆”。把自己要寫的觀點寫在一張白紙的中心,然后進行一個頭腦風暴,把相關的內容標注出來,再去圖書館查找相關文獻,同時要注意與這些文獻同類型的文獻,包括該文獻中引用的文獻都查出來。這個時候也不要忽略國外的文獻資料,通過外國文獻,了解國際化標準和國際研究熱點。為日后繼續研究打好基礎。
動筆的時候要沿著當初和導師商定好的思路寫,切忌邏輯混亂,結構不清,沒有整體設計理念。論文只看到文字和文字的堆砌,看不到邏輯推理的脈絡。特別是在題目(包括各層小題)、摘要、討論、結論等要尤其注意,認真琢磨。
在最后的結論問題,千萬不要輕易的得出超越常識或者專業常識的結論、或者是簡單重復結果的主要內容而沒有提煉結果的理論意義和時間意義、應用性研究的對策與建議不痛不癢,缺乏針對性、操作性,讓讀者覺得這樣的建議不做研究僅憑直覺也可以“創造”出來。這樣會給你的論文大大的減分噢。
(圖片來源于網絡)
文/黃語晨
關注微信號:pgywxy(長按字母即可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