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特別的朝代,他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又分北宋和南宋,歷十八帝三百二十年。宋朝以太祖趙匡胤開國,即便到了宋仁宗盛世年代,不只沒有徹底一致我國,反而不時遭到塞外民族的威脅。終兩宋300年,未有任何改觀,反而在1127年與1279年兩次亡于游牧民族。是史無前例的。
要說其時的我國疆域,就不得不從唐朝的安史之亂說起。安史之亂是我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發起的暴亂戰爭,是同唐朝搶奪控制權的內戰,他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促進唐代開端呈現藩鎮割據的局勢。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掉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操控。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陸,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操控西域安西北庭,數十年后,約公元790年,唐朝失掉西域安西北庭。 唐王朝的逐步衰敗,皇帝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已無實權,致使藩鎮割據局勢構成。最終,各方紛繁脫離唐王朝的控制而變成各自獨立的政權。公元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禪位,改國號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于開封。唐朝消亡,立國共290年。
唐朝消亡今后,各地藩鎮軍閥紛繁獨立,有的自稱為王,有的自立為帝。在身后不到60年的時間里,華夏地區先后樹立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政權與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余個割據政權。公元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樹立宋朝,定都汴梁,后改為東京,并設陪都西京(洛陽)。
趙匡胤在位期間,根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于一致全國,先后消亡荊南、武平、后蜀、南漢及南唐等南邊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一致。趙匡胤先后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當地藩鎮的兵權,處理了自唐朝中葉以來當地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勢。他還建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疋,以期換回被后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惋惜,趙匡胤大業未成身先死,直到他弟弟即位今后,才徹底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局勢,華夏徹底處于宋朝的掌握之下。
惋惜的是,其時的北方和西北地區,游牧民族身世的契丹與黨項部落,現已吸取了華夏王朝的的在朝經歷,現已樹立了完好的控制系統。加之宋太宗西北方針的失敗,宋朝現已沒有了再一次打通河西走廊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