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目前網絡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書法初級課程「筆法」
課件認為,書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黃簡老師追根溯源,探究王羲之書法之奧秘,向現代學習者進行系統的講授。尤其適合書法愛好者自學。
第四十七集|什么是使轉
孫過庭的偉大貢獻
|筆記|
1.孫過庭系統
書法在唐代非常重要,關系到一個人的仁途,不但科舉中有《明書》一科,銓選“楷法遒美”也是標準之一。所以唐代書法教學也非常普遍,有官方的,有私人的。但究竟怎樣教學,大多數都沒有留下記錄。有一個人寫下了他的教學法,這就是孫過庭。
孫過庭對他的教學法很自信,他說:“嘗有好事,就吾求習,吾乃粗舉綱要,隨而授之。無不心悟手從,言忘意得。”這段話的意思就是,有愛好書法的人來我這里學習,孫過庭給他們講授書法綱要,效果很好。他們馬上就了然于胸,心手相應。
那這個綱要是什么呢?孫過庭說他不保密:“今撰執、使、轉、用之由,以袪未悟。”原來就是四個字:執、使、轉、用。“袪”即去除,知道這四個字就可以去除你不懂的疑問。
2.四個字的解釋
這四個字孫過庭是有解釋的。
第一個字“執”,他這樣解釋:“執,謂深淺長短之類是也。”“執”就是執筆,“深淺長短”我在14課中已經解釋過。這里就不重復了。
第二個字是“使”:“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掣”以前音chì,“牽掣”就是牽連、牽拉。“縱橫”就是豎筆和橫筆。“縱橫牽掣”就是豎筆和橫筆牽連。舉例來說,如果兩次重復,從橫筆開始,就是“橫豎橫豎”,如果豎筆開始,就是“豎橫豎橫”。重復幾次沒有關系,都稱之為“使”。
至于“使”的意思,《說文解字》說:“使,令也。”段玉裁注:“令者,發號也。”《釋詁》“使,從也”,其引申之義也。發命令是主動使人,接受命令為被動跟從出使。
如《詩經·小雅·雨無正》:“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這句詩的意思是:如果我說“不跟從”,就會得罪于天子。所以孫過庭說“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這意思很明白。就是一筆跟從一筆,后面跟著前面。
使轉在草書中最為明顯,拿王羲之《都下貼》為例,你看這個“三”字,就是“橫豎橫豎橫”,從頭到尾,我們稱之為一個使。
如果是真書的“三”字,它也是一個“使”。兩筆之間有筋脈相連,那是大圈中的虛筆。行草書經常把兩筆之間的牽連寫出來,那就是帶筆或者牽絲。所以行草的表達包括實筆和虛筆。而真書通常只寫實筆,隱藏虛筆。所以真書看起來點畫好像是分散獨立的。其實不是,真書只是把使轉的關系隱藏了。
再來看《都下貼》中這個草書“侯”字。這個草字是從篆字“矦”演變而來的。一個字怎樣變成草字,將來草書課程會解釋。這“矦”字就是兩個“使”,先寫“豎橫豎”,再寫“橫豎橫豎橫”,就可以了。
又如這個“吾”字,組織結構也非常簡單。兩個使就寫出來了。學草書必須懂得使轉。不懂使轉去描字,是學不好的。
孫過庭第三個字是“轉”,這比較容易理解:“轉,謂鉤環盤紆之類是也。”
鉤,就是半個圈,一個弧形。環就是整個圓,如手環。“使”是講直線,“轉”是講曲線。
“盤紆”就是打圈,縈繞、連續的轉。孫過庭說“轉,謂鉤環盤紆之類是也”。指的就是弧線和弧線的連續。這種轉,還分順時針和逆時針兩種情況。
你看孫過庭這個草書“家”字,就是不斷地順時針轉。我把它拆開,你可以看到它的組成:有些是兩圈,有些是一圈。最后還有半圈的,那就是鉤。
前幾堂講到《古詩四貼》草書“老”字,這就是連續用逆時針轉,最后鉤是半個圈。
第四個字是“用”,孫過庭說:“用,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點畫向背,就是點畫的姿態。
我以前跟大家講過這個例子。《陰符經》中“沉”字,三點水起筆兩個點,它們的形狀,是相反的。一個向下,一個向上,這就是筆勢不同。孫過庭所謂“點畫向背”,就是指點畫的筆勢。
簡言之:
使是直線,轉是弧線,都可以連續使用。
使轉概念來之于草書,后成為組字的規則。
真行草三體,都用使轉來組字。
通常人寫字,是照偏旁部首,一點一畫加上去的,而書法真行草三體,是照使轉來組字的。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是真書作品,我舉個簡單例子,“于”字,上面兩橫是一個使,下面一個弧形的鉤是一個轉。所以這個字就是一使一轉,這就是書法家的思維。至于“于”字屬于什么部首,那是文字學的思維。書法只看它是一使一轉。
歷史上孫過庭第一次提示了真書和草書的聯系和區別,他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
草書的形由使轉組成,要寫得好看,自然要講究用筆,這就是點畫。所以,草書的情性,恰恰是在點畫功夫上表達出來的。而真書的形,大家都知道由點畫組成,但如果沒有使轉就很死板,一有使轉這個字就活了。草書本來是動的,有點畫則動中有靜。真書原本是靜的,有使轉則靜中有動。
和張旭的系統相比,孫過庭的教學系統相對比較簡單,他只講了執筆,沒有講用筆,這是一個缺陷。但孫過庭提出了使轉概念,這是非常重要的。他把真草看成是互為表里的兩種書體,草書要講究點畫用筆,真書要有使轉聯系。孫過庭從理論上闡明了這一道理,貢獻巨大。
3.使的注意點
這樣一來,我們寫組合線條也就有了重點,關鍵是把使轉這兩種線條寫好。那么,寫“使”的線條,要注意什么呢?
“使”,橫豎牽連是復合線條,一望而知,它有很多角位,所以需要注意的是右上角和左下角。右上角我講過多次,今天提醒一下左下角寫法問題。
3.1頓筆+踆鋒
左下角可以用兩種圈轉向,這在43課中講過。王羲之這個《蘭亭序》“至”字左下角,就是這樣寫的。所謂兩圈轉向,其實就是頓筆和踆鋒的結合。
3.2逆時針兩圈=順時針一圈
第二,運用規則“逆時針兩圈,等于順時針一圈”。褚遂良《陰符經》“之”字很多。這一個“之”字左下角,就是用順時針一圈寫的。
但是要注意,順時針一圈的左下角,會向左方突出,形狀和逆時針兩圈不同。轉的時候,來回要用前后兩個側面。否則筆毛會絞起來。
3.3順時針分層兩圈
順時針分層兩圈,也就是順時針加多一圈。這也是《陰符經》中的“之”字,這個左下角是順時針兩圈,這兩圈往往不是重迭的,而是分為上下兩層,其實本質上就是扭動筆心,就是筆心換方向。一次不行就再來一次,兩次扭筆心的效果當然比較好。
這種方法,更早見于王羲之的作品中,你看《遠宦貼》這個“多”字,中間的大節點就有上下兩層,用了兩個順時針小圈。第一圈上面一筆“斷”,收了筆,下面又另起一筆。
仔細看看王羲之《蘭亭序》這個“引”字,這里有兩個左下角,上面這一個是順時針一圈,下面這一個是順時針兩圈,臨貼的時候,要小心體會這種用筆的變化。
3.4左下角用折
以上講的都用轉,左下角用折也可以。一橫起筆兩面換,不就是一個左下角嗎?不過這是一個點畫的起筆,不是兩個筆畫的組合。而且這是一個鈍角,如果是銳角就換不過來。除非你用尖鋒寫,那就沒問題。用側鋒大幅度折是有困難的,通常要改用三面換。
豎橫兩筆在左下角結合,有時可以用牽絲連接,這是比較輕巧的方法。你來比較一下,左邊“在”字是米芾寫的,這個左下角是一個三面換。而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寫法,用了牽絲來表示這個折,看起來輕靈飄逸。
寫左下角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揉搓。以前我講到起筆的四面換,筆鋒一左一右,重復再做,這種動作很小,本質上是調整筆心,這就是揉搓。
3.5衄鋒揉搓
各位還記得“九用”之六衄鋒嗎?我在20課中講解過。《玉堂禁經》說,衄鋒就是“住鋒暗挼ruó是也”。“挼”就是揉搓。或者說,揉搓這個動作,是衄鋒的一種表現。衄鋒就是換筆心,你可以做一次,也可以做多次。
《蘭亭序》這個“懷”字這一筆,王羲之怎樣來組合這一豎和一趯的呢?就是用了揉搓。
又如王羲之《喪亂貼》,箭頭所指這個左下角,也是用揉搓寫成的。
順便說說,揉搓是換筆心的常用動作,任何轉彎處都可以用,你看王羲之《蘭亭序》這個“事”字,這個右上角也是用揉搓的。
甚至收筆處都可以用揉搓。這個“暫”字,豎筆收尾以及最后橫捺收筆,收了兩次,都是揉搓的結果。
4.轉的注意點
至于轉有什么要注意的技巧呢?
“轉”主要就是內旋和外拓的替換。“盤紆”打圈的時候,要注意半圈規則。具體怎樣過絞鋒點,可以看44課。
簡言之:
孫過庭指出真草都用點畫和使轉來表現。
真書點畫為表現形式,使轉為情性的表達。
使轉越活躍,情性越波動。使轉到一定程度就是行書了。
草書使轉為表現形式,點畫為情性的表達。點畫越精致,書風越平和。
二級課程我要講筆勢,筆勢是點畫的姿態和組合。而使轉是根本原則。
本節要點:
孫過庭系統:四字教學法。
執、使、轉、用四個字的解釋。
左下角的種種寫法。
思考題:
草圣張芝說“匆匆不及草書”,為什么匆忙之中反而不寫草書?
使轉是否等于大圈?還是等于裹束(大圈加小圈)?
「黃簡講書法」
初級課程|筆法
(點擊標題即可觀看視頻內容)
基本理論
02、到底什麼是「書法」
03、學書法應該從哪裡入手
04、王羲之的偉大之處
05、王羲之筆法的兩大核心秘密
06、書法的基本要素是什麼
07、書法教學系統和課程安排
工具介紹
08、誰是毛筆祖師爺?
09、古人如何製作毛筆
10、毛筆的選購和保養
11、中國古代的制墨史
12、如何選墨與磨墨
13、什么是“墨法”
用鋒專題
14、如何執筆?
15、怎樣用腕?
16、鋒從何處來?
17、尖鋒線的本質
18、何謂八面出鋒?
20、什么是換筆心?
21、中鋒與側鋒
運筆專題
22、什么是運筆?
23、橫的寫法(上)
24、橫的寫法(下)
25、豎的寫法(上)
26、豎的寫法(下)
27、撇的寫法
28、捺的寫法(上)
29、捺的寫法(下)
30、點畫的連接
31、九用小結
“永字八法”專題
32、之一:側法(點的寫法)
33、之二:勒法與策法
34、之三:豎之努法
35、之四:趯法
36、之五:趯的運用
37、之六:兩種撇
38、之七:捺為磔
39、之八:完整的永字
“節點”專講
40、之一:什么是骨肉筋節
41、之二:節點的種類
42、之三:節點的形狀1
43、之四:節點的形狀2
“使轉”專講
44、之一:大圈的轉
45、之二:大圈的折
46、之三:撥鐙法
(已刊內容,點標題即可跳轉頁面)
編輯/老伍
【歡迎轉載,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