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何川與你分享的第 4 條高效能職場思維
作者丨何川(插坐學院創始人)
來源丨插坐學院(ID:chazuomba)
你好,我是何川。
每天和你分享一條高效能思維,幫你成為更優秀的職業經理人。
前三期我們分享了三條高效能思維:
用人所長:為什么你總是對下屬不滿意???
指令清晰:帶好團隊的的第一步是什么???
管理上級:為什么你最該管的人是老板???
今天我們繼續探討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一流管理者和三流管理者之間,最本質的區別是什么?
為什么要討論這個問題?
因為很多管理者只重視勤奮,不重視成果,整天忙不完的事兒,最后落得一個「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還喜歡抱怨自己沒有職權。其實這都是不重視產出造成的。不僅對自己成長有害,對更公司發展也有害。
對此,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先生,有一句非常犀利但很務實的評價:
苦勞就是無效勞動,無效勞動就是浪費,我沒有讓你賠錢就不錯了,還胡說什么功勞?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那什么樣的事情才算功勞呢?
硅谷最有影響力的企業家、喬布斯和扎克伯格共同的導師、英特爾公司前首席執行官安迪·格魯夫,在他的經典著作《格魯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 中信出版社,2017 年 8 月第 4 版,第 41 頁
經理人的產出是什么?我曾經問過一些中層經理人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如下:
判斷與意見
執行的方向
資源分配方式
檢查錯誤
開展培訓與協助下屬發展職業生涯
產品計劃
溝通協調
傳播課程
以上這些工作,算是經理人的產出嗎?我不這么認為。
這些只是經理人「從事的活動」,或者是描述經理人為了得到結果或產出時所做的事情。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經理人的產出?
如果他是英特爾半導體芯片廠的廠長,他的產出便是高品質的硅片成品;
如果他是英特爾的設計主任,他的產出便是能夠直接為生產線提供合理的產品設計;
如果這個經理人,是一個中學的校長,他的產出便是訓練有素的畢業生或是準備升學的學生;
如果他是一位外科醫生,一個完全康復的病人,便是她的產出;
接著,安迪 . 格魯夫介紹了一個管理公式:
經理人的產出 = 他直接管轄部門的產出 + 他間接影響所及部門的產出
從這段表述中,格魯夫至少表達了 3 條信息:
1)合格經理人必須重視產出。
2)日常工作只是實現產出的手段。
3)產出不僅包括分內,還包括分外。
看起來這三點很容易理解,但在現實工作中,真正踐行起來的難度很大,而且能夠嚴格踐行的人很少。所以安迪·格魯夫用了一整本書來講解,經理人如何做到高效產出,如何通過高效產出成就卓越。
據說,這本書也是小米創始人雷軍先生,唯一精讀過的一本管理類書籍。
那么,重視產出和不重視產出的有多大區別呢?我分別舉例,你體會一下:
一流市場總監:上個月我們共完成 3 個新城市的覆蓋,日訂單達到 30 萬,月增長 30%;
三流市場總監:上個月我們完成 300 萬投放,30 場品牌活動,訪問 UV 3000 萬。
一流銷售總監:上個月我們完成銷售額 2000 萬,新客戶占比 40%,老客戶續費 60%。特別指出,人均月銷售額首次達到 80 萬,而且每 100 萬銷售額的費用占比下降了 30%。
三流銷售總監:上個月我們完成了 200 家企業覆蓋,初步達成合作意向有 120 家,回款額 600 萬,雖然不理想,但客戶對我們很認可,預計未來三個月會迎來回款高峰期。
從這兩份工作反饋中,你可以明顯看出誰的工作有成效,誰的成果更好,以及誰只是含糊其辭,強調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回答這些工作到底產生了哪些實際效果。
為什么在互聯網模式大行其道的今天,我還要花時間和大家討論非常傳統的管理學問題呢?因為不管什么時代,企業經營都必須直接面對顧客,必須直接面對市場生死。
作為高級經理人,作為企業的核心人才,如果你沒有結果意識,沒有產出能力,很容易就把企業推向死亡的邊緣。
所以,很多創始人才會頭腦一熱,拿著一兩個點子就開始創業,而在面對市場競爭時,不注重團隊建設,毫無經營能力,稍微遇到一些市場競爭后,只能以失敗收尾。
所以,我經常在內部講,互聯網時代產品和模式創新很重要,但扎實的經營能力更重要,唯有扎實的經營能力,才能把產品和模式創新變成真正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