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外鼻及鼻腔檢查時,受檢者通常采用坐位,行動不便者可取半臥位。受檢者面對檢查者端坐,頭頸放松,上身稍前傾,頭位隨檢查者需要作調整。不能合作的小兒需由家長抱住固定,姿勢如圖1。檢查者戴額鏡,調整額鏡使光點集焦于受檢部位。檢查的同時可詢問病史,聽其發音,了解有無“閉塞性鼻音” 或“開放性鼻音”,同時還要注意病人呼氣是否有特殊的腥臭味。
圖1檢查小兒體位
觀察外鼻的外觀形態,有否畸形、腫脹或異常隆起,有無鼻小柱過寬、鼻翼塌陷、 前鼻孔狹窄等。有時需觸診有無壓痛點、乒乓球樣彈性感、增厚、變硬,鼻骨有無骨折、移位及骨擦音。鼻翼或鼻尖有觸痛,提示發生鼻癤或鼻前庭炎。鼻梁觸痛見于鼻中隔膿腫,鼻梁歪斜、一側鼻背塌陷伴觸痛可見于鼻骨骨折。鼻梁下塌(鞍型鼻) 可見于鼻中隔軟骨受損,如鼻中隔外傷或手術損傷、萎縮性鼻炎、鼻梅毒等。
一般檢查者需持前鼻鏡(anterior rhinoscope )觀察,檢查者左手持鏡,右手扶受檢者額,根據需要調整受檢者頭部位置,前鼻鏡檢查法見圖2、圖3。
前鼻鏡檢查時受檢者頭位及檢查目的:
第一位置:受檢者頭稍向前傾,觀察下鼻甲、下鼻道、總鼻道下部、鼻中隔前下部和鼻底,有時可看見鼻咽部及軟腭運動。
第二位置:受檢者頭抬高,略后仰30。,觀察中鼻甲、中鼻道及嗅裂和鼻中隔中部。
第三位置:頭繼續后仰30°,觀察鼻中隔上部、中鼻甲前端、鼻丘和嗅裂后部。注意鼻甲有無充血、水腫、肥大、干燥及萎縮,中鼻甲有無息肉樣變,各鼻道及鼻底是否積聚分泌物及分泌物的性狀,鼻中隔有無偏曲、 穿孔、出血、血管曲張、潰瘍糜爛或黏膜肥厚。鼻腔內有無息肉、腫瘤、異物等。檢查完畢,取出前鼻鏡。
圖2前鼻鏡檢查的三種位置
圖3手持前鼻鏡的方法
前鼻鏡檢查只能觀察鼻前庭及鼻腔的情況,不能窺見上鼻甲及上鼻道。如下鼻甲肥大,可用1%麻黃堿生理鹽水收縮鼻腔黏膜后再進行檢查。檢查時注意事項:①前鼻鏡伸入鼻前庭時,不可超越鼻閾,以免引起疼痛或損傷鼻中隔黏膜而出血。②如果病人鼻腔分泌物較多,可囑病人先擤出或用吸引器吸出。 ③操作時注意動作輕柔,鼻腔各部依次檢查避免遺漏。檢查完畢,取出前鼻鏡時勿將鏡頁閉攏,以免鉗夾鼻毛引起疼痛。
1、鼻前庭檢查:可以拇指將鼻尖抬起并左右活動,觀察鼻前庭皮膚有無紅腫、糜爛、結痂、鼻毛脫落、 有無贅生物等。鼻前庭皮膚皸裂、充血、鼻毛減少,考慮鼻前庭炎。局限性隆起,有觸痛或隆起處有膿點見于鼻前庭癤腫,若隆起位于鼻前庭外下壁,無觸痛則為鼻前庭囊腫。
2、鼻腔檢查:檢查者持合適型號的鼻鏡,輕輕張開鼻鏡鏡唇,右手扶受檢者額部,隨檢查需要變換頭位,觀察鼻內孔形態。正常鼻腔的黏膜呈淡紅色、濕潤、光滑,探針觸之有彈性。各鼻道無分泌物積聚。下鼻甲與鼻底、鼻中隔并不緊貼,有2~3mm的寬隙。若鼻內孔狹窄如縫,見于鼻翼塌陷或先天性梨狀孔狹窄。 鼻甲腫大時試以1%麻黃堿收斂鼻黏膜,若下鼻甲體積無明顯變化,考慮慢性肥厚性鼻炎或藥物性鼻炎。
正常中鼻甲比下鼻甲小,黏膜顏色略淡,中鼻甲黏膜腫脹、肥大或有息肉均可使中鼻道縫隙消失。正常鼻中隔完全垂直者少見,只有引起臨床癥狀時才考慮為病理性鼻中隔偏曲給予處理。鼻腔檢查時較容易發現鼻腔內新生物,應注意觀察新生物位置、形態,探查其活動度、質地及表面是否易出血。后鼻鏡(間接鼻咽鏡)檢查法可彌補前鼻鏡檢查的不足,用于檢查后鼻孔及鼻甲和鼻道的形態、顏色、分泌物等,觀察軟腭背面、鼻中隔后緣
文章摘自《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護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