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小雨
辨病辨證要準確 善于守方很重要
今天要記錄的是我去年分別于12月18日和28日曾經記錄的73歲有五年肺癌病史的患者覃某某回來復診,曾經因病情加重出現上樓梯氣喘明顯,胸悶,雙下肢浮腫,咳嗽帶血,面色黧黑。老師當時重新辨證后,從患者長期服用的海白冬合湯改用木防己湯治療了一段時間,現該患者氣喘明顯改善,咳嗽痰白量少,無咳血痰,雙下肢浮腫消失了,胃納正常。經過了三個月的中醫積極的治療,又到了一個相對平穩的帶瘤生存時期,老師繼續換回用他自己治療肺癌的海白冬合湯加減治療:浮海石30克,百合克15,麥冬30克,半夏克15,當歸18克,黨參20克,五味子12克,玄參克15,射干12克,黃芪50克,山茱萸12克,生地黃30克。每天一劑,水煎服。老師經常說中醫看病首先是要辨病論治,而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辨證論治。辨病應該貫穿疾病的整個過程,辨證只是適用于疾病過程中的某一階段。臨床上就有很多來就診的病人沒有什么臨床表現,因此無證可辨。如果沒有辨病治療的理論,往往會無從下手。《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講的就是每個疾病對應的方證。現在將辨證論治的根據上溯到《傷寒論》第16條:“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而這一條恰恰就是說明首先是要辨病,在誤治出現變證時,實在不行才辨證論治。
還有我2016年12月16日曾經記錄的右股骨頭壞死的盤姓患者,今天家人過來代取藥,說經過老師四個月的治療,患者目前走路比以前明顯改善,由原來走路困難到現在可以自己走路,臨床療效非常滿意,希望繼續中醫治療。繼續守方如下:獨活12克,桑寄生12克,狗脊12克,杜仲12克,防風10克,骨碎補30克,山藥12克,醋龜甲20克,牛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威靈仙20克,徐長卿12克,炒蒼術12克,薏苡仁30克,黃柏12克,蜈蚣2克。30劑,每天一劑。
看來對于不管是腫瘤還是其它慢性疾病,除了要辨病辨證準確,用藥精確外,還要有守方的耐心。畢竟慢性疾病是普通疾病延誤了治療,日積月累而形成的,所以治療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專家介紹:王三虎
王三虎
主任醫師 教授 醫學博士
●天頤堂首席中醫腫瘤專家
●世界中醫聯合會經方腫瘤學會副會長
●2010年獲得國際中醫藥聯盟杰出貢獻獎及終身成就獎
擅長:診治各種腫瘤,如:淋巴癌、肺癌、食道癌、結腸癌、肝癌等。多年來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繼承與創新并重的治學觀,提出了“燥濕相混致癌論”、“寒熱膠結致癌論”、“人參抗癌論”、“把根留住抗癌論”、“肺癌可從肺痿治”等新論點。共發表論文200篇,主編、參編書籍30部,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