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功能溫腎壯陽,活血化瘀,祛風止癢,溫經通絡。主治硬化性萎縮性苔癬,非特異性女陰炎,非典型增生,女陰神經性皮炎.女陰濕疹等。
【一癥一論】
"外陰白色病變"外陰發癢,陰部皮膚和粘膜變白,變粗或萎縮的病變稱為外陰血色病變。
目前多稱為外陰營養不良性疾病。
本病西醫治療是外用0·5~1%丙酸睪丸素魚肝油膏,亦可服用鐵劑、維生素等,如久治無效可用氦氖激光治療。
本病屬中醫"陰癢"、"陰蝕"、"陰?"的范疇。
中醫認為肝藏血,腎藏精,肝腎不足,精虧血少,陰部為肝經所過,肝腎虧虛不能滋榮陽器而致陰癢;
脾主生化,脾虛生化乏源,氣血不足,生風化燥而致陰癢,皮膚干燥皸裂;
睥虛生濕,濕郁化熱,濕熱下注,熱蘊陰部肌膚致陰腫陰癢;
情志不暢,心煩肝郁氣滯,氣血運行不暢,陰部肌膚失榮而致陰癢難忍膚燥干裂。
【處方組成】
(1)內服方:丹參30克、
當歸15克、赤芍15克、
紫蘇15克、白芷l5克、
巴戟天l5克、淫羊藿l5克、
雞血藤45克、丹皮20克、
桂枝15克,
水煎服。
(2) 外洗方:
馬齒莧30克、艾葉10克、
川椒10克、硼砂10克,
水煎,外洗患處。
(3)外涂藥:
治白膏I號:
血竭40%、馬齒莧20%、
生蒲黃20%、章丹10%、
元胡5%、枯礬5%,
制成軟膏,每日局部外涂1次。
治白膏Ⅱ號:
血竭20%、生蒲黃50%、
章丹10%、蛤粉10%、
白芷5%、銅綠5%,
制成軟膏,每日局部外涂l次。
【辯證加減】
內服方,少氣無力,頭暈自汗,局部萎縮明顯加黃芪30克、陳皮l0克;
口干舌燥,手足心熱加女貞子15克、旱蓮草15克、枸杞子l5克;
局部肥厚,角化較甚加三棱l0克、莪術10克;陰癢甚,帶下多加土茯苓15克、薏苡仁l5克。
外洗方:
陰癢甚加生蒲黃l5克、當歸15克。
【臨床療效】
治療214例,治愈19例,顯效57例,好轉102例,總有效率為83.2%。
平均療程約半年。
【按語】
內服藥中當歸、赤芍、丹參、雞血藤活血化瘀,養血通絡,善走血分;
巴戟天、淫羊藿溫腎壯陽,驅逐寒濕;
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紫蘇、桂枝、白芷散寒解表,溫經通陽,燥濕止痛。
全方配伍具有溫腎壯陽,活血化瘀,溫經通絡,祛風止癢之功。
因白色病變之白,在中醫謂之屬寒,血遇寒凝,腎虛則寒。
上述諸藥以內服藥為主,局部熏洗,外涂為輔治之,收到較好的療效。
外涂治白膏均有活血祛瘀,生新止癢之功,治白膏I號用于皮膚粗厚者;治白膏Ⅱ號藥性緩和,用于皮膚粘膜菲薄者為好。
此方由善平安收藏供參考?
歡迎各位讀者,同道,老師分享,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