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熱
小兒常見病主要穴位匯總
一、發熱
主要穴位:清天河、推上三關、退下六腑、揉總筋、搓涌泉、頭面四大手法。
加減:擠捏大椎、點曲池、推脊、掐揉二扇門、一窩風、拿風池、清肺經、清胃經、清大腸經、揉板門、揉二馬。
分型:外感風熱、外感風寒、食積、陰虛
特色:水底撈明月、清天河、打馬過天河、天河水配涌泉、上三關配合退六腑
二、反復呼吸道感染
主要穴位:補脾經、清補肺經、捏脊、揉肺俞、揉脾俞、運內八卦。
加減:補腎經、清肝經、分推肩胛骨、清胃經、清大腸經、退六腑、分腹陰陽、揉掌小橫紋、揉內勞宮、揉二馬。
分型:脾肺氣虛、肺胃伏熱、肺脾陰虛
特色:補脾經、清補肺經、補腎經聯合運用
三、咳嗽
主要穴位:分推胸八道、分推肩胛骨、清肺、揉天突、揉膻中、點揉肺俞、清肺經、補脾經、清肝經、運內八卦。
加減:推三關、揉二扇門、頭面四大手法、清天河、補腎經、擦涌泉、清胃經、運板門、揉小橫紋、搓摩脅肋、揉豐隆。
分型:外感風寒、外感風熱、痰濕蘊肺
特色:運內八卦、清肺平肝、清天河水、揉二馬(三字經派基本方)、分推胸八道
四、哮喘
主要穴位:補脾經、補腎經、補肺經、清肝經、揉脾俞、揉肺俞、揉腎俞、按揉定喘、揉天突、分推膻中、運內八卦。
加減:上三關、按揉風池、揉二馬、推六腑、揉豐隆、推天柱骨、推脊、揉涌泉、按揉足三里、揉腎頂、揉中脘。
分型:發作期(寒喘、熱喘)、緩解期(肺腎氣虛)
特色:定喘穴、補脾經、補肺經、補腎經配合背俞穴揉脾俞、肺俞、腎俞
五、腹瀉
主要穴位:清補脾經、清補大腸經、推七節骨、揉龜尾、摩腹。
加減:推上三關、揉臍、按揉足三里、捏脊、揉外勞宮、清胃經、推六腑、揉天樞、揉板門、運內八卦,揉中脘。
分型:脾虛瀉、寒濕瀉、濕熱瀉、傷食瀉
特色:大腸經、七節骨、摩腹重視方向。虛證、寒癥上推、逆摩腹;實證、熱癥下推、順時針摩腹。寒癥推上三關配合揉外勞;運水入土配合清小腸;捏脊療法增強療效
六、便秘
主要穴位:清大腸、摩腹、推下七節骨、揉龜尾、天樞、捏脊。
加減:揉膊陽池、清天河、退六腑、清肺經、補脾經、揉板門、揉足三里、推三關、揉外勞宮、補腎經、運水入土、揉二馬、清肝經
分型:實秘、陽虛秘、虛寒秘、陰虛秘、肝旺脾虛
特色:振腹、蕩腹、屈伸下肢擠壓腹部
七、厭食
主要穴位:清或補脾經、運板門、四橫紋、順或逆內八卦、捏脊、按揉足三里。
加減:摩腹、推三關、揉二馬、運水入土、退六腑、清胃經、清天河、揉中脘、清肝經。
分型:脾胃虛寒、食滯胃脘
特色:刺四縫穴
八、嘔吐
主要穴位:天柱骨、清或補脾經、清胃經、揉中脘、運貨揉板門、運內八卦。
加減:推三關、退六腑、推下七節骨、足三里、搗小天心、分陰陽、補腎水、清四橫紋、大清天河水。
分型:寒吐、熱吐、傷食吐、驚吐
特色:按壓懸雍垂附近的會厭軟骨,快進快出,欲止其吐,先吐其濁
九、口瘡
主要穴位:清心經、清天河、清胃經、清大腸、退六腑、掐揉總筋、擠捏板門。
加減:清肺平肝、水底撈明月、推天柱骨、清脾經、推下七節骨、清大腸、小天心、掐四橫紋、摩腹、點涌泉、揉三陰交、補腎經、揉二馬、捏脊、上三關
分型:風熱乘脾、脾胃熾熱、虛火上炎、氣虛、氣陰兩虛
特色:初起多實、以清為主;后期多氣陰兩虛,推上三關/退六腑=1:3;酌配補腎陰、揉二馬、推涌泉以滋陰潛陽、引火歸原。
十、夜啼
主要穴位:頭面四大手法、囟門或百會、黃蜂入洞、掐揉五指節、擦涌泉。
加減:補脾經、揉外勞宮、揉一窩風、掐揉小天心、推三關、摩腹、揉中脘、清心經、清天河、清小腸、揉總筋、揉內勞宮、水底撈明月、清肝經、猿猴摘果、運板門、運內八卦、清大腸、按天樞、推下七節骨、順時針摩腹。
分型:脾寒氣滯、心經熾熱、驚恐傷神、傷食積滯
特色:囟門推拿法(摩、揉、振彈);清心經與清肝經同時運用;五經推拿配足療;白天采用捏脊、拿肚角、拿肩井以醒神。
十一、新生兒黃疸
主要穴位:補脾經、清肝經、清小腸、清大腸、摩腹、推下七節骨。
加減:清天河、推六腑、清天柱骨、運內八卦、推三關、揉外勞、揉一窩風、二馬、橫擦腰骶、捏脊、搓摩脅肋,掐二扇門。
分型:陽黃、陰黃、肝郁血瘀
特色:回環摩腹、先逆后順、捏脊配合摩腹推拿
十二、遺尿
主要穴位:補脾經、推三關、揉外勞宮、捏脊、橫擦腰骶。
加減:運內八卦、按揉關元、掐揉一窩風、推腎頂、揉二馬、上推三陰交、補肺經、補脾經、揉肺俞、揉脾俞、揉中脘、摩腹、清心經、揉小天心、擦涌泉、清肝經、清天河水、退六腑、清小腸。
分型:腎氣不足、肺脾氣血、心腎不交、肝經濕熱
特色:五經推拿補三抑一(補脾經、補肺經、補腎經、清肝經)
【推薦閱讀】請點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