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葫蘆茶[hú lú chá]
豆科葫蘆茶屬葫蘆茶、蔓莖葫蘆茶等植物。
【別名】
丹火馬囡、懶狗舌、爬罵切括、咸蝦茶、瓠、牛蟲草、胡蘆茶、金劍草、龍舌癀、蒲蟲草、田馬杷、一條根、當貨罵、百勞舌、單火麻、剃刀柄、蟲草、咸魚草、鯪鯉舌等。
【生長環境】
分布于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及云南。廣布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太平洋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和澳大利亞。
生于荒地或山地林緣,路旁,海拔1400米以下。
【形態特征】
灌木或亞灌木,莖直立,高1-2米。幼枝三棱形,棱上被疏短硬毛,老時漸變無。葉僅具單小葉;托葉披針形,長1.3-2厘米,有條紋;葉柄長1-3厘米,兩側有寬翅,翅寬4-8毫米,與葉同質;小葉紙質,狹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8-13厘米,寬1.1-3.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上面無毛,下面中脈或側脈疏被短柔毛,側脈每邊8-14條,不達葉緣,葉下面網脈明顯。
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長15-30厘米,被貼伏絲狀毛和小鉤狀毛;花2-3朵簇生于每節上;苞片鉆形或狹三角形,長5-10毫米;花梗開花時長2-6毫米,結果時延長到5-8毫米,被小鉤狀毛和絲狀毛;花萼寬鐘形,長約3毫米,萼筒長1.5毫米,上部裂片三角形,先端微2裂或有時全緣,側裂片披針形,下部裂片線形;花冠淡紫色或藍紫色,長5-6毫米,伸出萼外,旗瓣近圓形,先端凹入,翼瓣倒卵形,基部具耳,龍骨瓣鐮刀形,彎曲,瓣柄與瓣片近等長;雄蕊二體;子房被毛,有5-8胚珠,花柱無毛。莢果長2-5厘米,寬5毫米,全部密被黃色或白色糙伏毛,無網脈,腹縫線直,背縫線稍縊縮,有莢節5-8,莢節近方形;種子寬橢圓形或橢圓形,長2-3毫米,寬1.5-2.5毫米.花期6-10月,果期10-12月。
【藥用價值】
根、全株入藥。性味微苦、澀,涼。無毒。入肺、肝、膀胱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積利濕,殺蟲防腐。用于預防中暑,感冒發熱,咽喉腫痛,腎炎,黃疸型肝炎,腸炎,細菌性痢疾,小兒疳積,妊娠嘔吐,菠蘿中毒,小兒硬皮病。
內服:煎湯,15-60g。外用:適量,搗汁涂;或煎水洗。
1、風濕性關節酸痛:葫蘆茶莖,每次60g,合豬腳節燉服。
2、痢疾:葫蘆茶全草、細葉扯頭孟根各60-90g。加雞蛋一個同煎,煎至雞蛋熟時,加生鹽調味,湯蛋同服。
3、風熱咳嗽、咯血: 葫蘆茶根三至五錢。煨水兌蜂蜜服。
4、癰腫: 葫蘆茶鮮根、莖一至二兩。水煎服;另用鮮葉加冷飯少許,搗爛敷患處。
5、骨癆: 葫蘆茶干根一至二兩,南蛇藤、山芝麻、粗葉熔干根各一兩。酌加豆腐,水煎服。
【化學成分】
葫蘆茶含有香豆素、酚類、有機酸、鞣質、黃酮類、生物堿等成分。
藥理作用:抗病毒、抗菌、消炎等。
【飲片性狀】
夏秋采收,洗凈切細,曬干。鮮用隨時可采。
葫蘆茶莖枝多折斷,基部木質,圓柱形,直徑約5mm,表面紅棕色至紅褐色;上部草質,具三樓,棱上疏被租毛。葉多皺縮卷曲,展平后呈卵狀矩圓形至披針形,長6-15cm,寬1-3.5cm;表面紅棕色,下面主脈上有毛,革質;葉柄長0.8-3.5cm,具闊翅;托葉有時可見,披針形,淡棕色。有時可見總狀花序或扁平莢果,長2-5cm,有4-8個近方形莢節,被毛。氣香,味微甘。
【配伍禁忌】
1、體內虛火旺盛者慎用。
2、寒濕泄瀉者不宜用。
3、孕婦慎用。
【相似植物】
葫蘆巴,豆科胡盧巴屬植物胡盧巴。
種子入藥,性味苦,溫。入腎經。
功能主治:溫腎,祛寒,止痛。用于腎臟虛冷,小腹冷痛,小腸疝氣,寒濕腳氣。
竹殼茶,海外僑胞稱”仙茶”,又稱葫蘆茶,有著400多年的悠久歷史,采集鴨腳麻葉、白棉樹皮、黑老虎、救必應、金不換、金銀花、雞骨草、車前草、金錢草、葫蘆葉等,經特殊工藝配制而成,用竹殼包裝成葫蘆狀,其性味甘和可口。有清熱解暑,利濕消滯功效。
【植物文化】
民間腌制咸魚、肉類,放入本品,可防蠅蛆。
【注意】
雖無毒但用量跟用藥周期仍需謹慎。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學習
治療請遵醫囑
【下期預告】
小伙伴知道橘子的藥用部位有哪些嗎?快快私信告訴醫草吧!
長按關注
“醫草”
認識中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