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三十五:中診 舌診 舌色
【中醫綜合全國統一考試試卷出題次數:15次】
舌【色】
1.淡紅舌:氣血調和—正常人、病輕。
2.淡白舌:①氣血兩虛。②陽虛。
(1)淡白光瑩,舌體瘦薄—氣血兩虛。
(2)枯白舌—脫血奪氣。
(3)淡白濕潤,舌體胖嫩—陽虛,水濕內停。
3.紅舌—①實熱。②陰虛。
(1)舌色稍紅,或僅舌邊尖略紅—外感風熱表證初起。
(2)舌體不小,色鮮紅—實熱證。
(3)舌尖紅—心火上炎。
(4)舌兩邊紅—肝經有熱。
(5)舌體小,舌鮮紅少苔,或有裂紋,或紅光無苔—虛熱證。
4.絳舌—①里熱亢盛。②陰虛火旺。
(1)舌絳有苔—①溫熱病熱入營血。②臟腑內熱熾盛。
(2)舌絳少苔或無苔,或有裂紋—①久病陰虛火旺。②熱病后期陰液耗損。
(3)舌絳少苔而潤—血瘀。
5.青紫舌—血氣瘀滯—①熱極。②寒極。③血瘀。④酒毒。
寒內盛→青舌黃苔(逼熱上浮)。
毒內盛→紫舌白膩苔。
(1)全舌青紫—全身性氣血瘀滯。
(2)斑點舌—舌有紫色斑點:
①瘀血阻滯于某局部。
②局部血絡損傷。
(3)舌色淡紅中泛現青紫:
①肺氣壅滯。
②肝郁血瘀。
③氣虛血行緩慢。
④先天性心臟病。
⑤藥物食物中毒。
(4)淡紫舌(由淡白舌轉變)—舌淡紫而濕潤。
①陰寒內盛,陽氣被遏,血行凝滯。
②陽氣虛衰,氣血運行不暢,血脈瘀滯。
(5)紫紅舌、絳紫舌(由紅絳舌發展)—舌紫紅、絳紫而干枯少津。
熱毒熾盛,內入營血,營陰受灼,津液耗損,氣血壅滯。
考點三十六:中診 舌診 舌形
【中醫綜合全國統一考試試卷出題次數:14次】
1.舌形總論
舌形是指舌質的形狀,包括老嫩、胖瘦、點刺、裂紋、齒痕等方面的特征。
2.胖、瘦舌
(1)胖大舌:①水濕、痰飲內停。②痰濕熱毒。
①舌淡胖大—a脾腎陽虛。
②舌紅胖大—b脾胃濕熱。c痰熱內蘊。d濕熱酒毒。
③舌淡胖嫩,黃滑潤苔—e陽虛水濕化熱。
(2)腫脹舌
①舌體腫脹紅絳—a心脾熱盛。b熱毒上壅。
②舌局部血絡郁閉,青紫腫脹—c先天性舌血管瘤。
(3)瘦薄舌:氣血陰液不足
①舌體瘦薄而色淡—氣血兩虛。
②舌體瘦薄而色紅絳干燥—陰虛火旺,津液耗傷。
3.點、刺舌:①臟腑熱極。②血分熱盛。
(1)顏色
①舌紅而生芒刺—氣分熱盛。
②點刺色鮮紅—血熱內盛、陰虛火旺。
③點刺色絳紫—熱入營血而氣血壅滯。
(2)部位
①舌尖生點刺—心火亢盛。
②舌邊有點刺—肝膽火盛。
③舌中生點刺—胃腸熱盛。
4.裂紋舌:①邪熱熾盛。②陰液虧虛。③血虛不潤。④脾虛濕浸。⑤先天性。
(1)舌紅絳而有裂紋
①邪熱熾盛。
②陰液虧虛。
(2)舌淡白而有裂紋
③血虛不潤。
(3)舌淡白胖嫩,邊有齒痕兼見裂紋
④脾虛濕浸。
(4)生來就有,裂紋中有苔覆蓋
⑤先天性舌裂。
5.齒痕舌—①脾虛。②水濕內盛。
(1)舌淡胖大而潤,舌邊有齒痕
①寒濕壅盛。
②陽虛水濕內停。
(2)舌質淡紅,舌邊有齒痕
①脾虛。
②氣虛。
(3)舌紅而腫脹滿口,舌有齒痕—濕熱痰濁壅滯。
(4)舌淡紅而嫩,舌體不大邊有輕微齒痕:
①先天性齒痕舌。
②病中見之提示病輕。
③多見于小兒、氣血不足。
考點三十七:中診 舌診 舌態
【中醫綜合全國統一考試試卷出題次數:17次】
1.痿軟舌—①傷陰。②氣血俱虛。
(1)舌痿軟而淡白無華—氣血俱虛。
(2)舌痿軟而紅絳少苔或無苔
①外感病后期,熱盛傷陰。
②內傷雜病,陰虛火旺。
(3)舌紅干而漸痿者—肝腎陰虧,舌肌筋脈失養。
2.強硬舌—①熱入心包(舌無主宰)。②高熱傷津(舌失和柔)。③風痰阻絡(肝風痰濁)。
(1)舌強硬而色紅絳少津—邪熱熾盛。
(2)舌體強硬、胖大兼厚膩苔—風痰阻絡。
(3)舌強語言謇澀,肢麻、眩暈—中風先兆。
3.歪斜舌—中風、喑痱,或中風先兆—肝風內動,夾痰夾瘀,痰瘀阻滯一側經經絡。
4.顫動舌—肝風內動(熱盛、陽亢、陰虧、血虛)
(1)久病舌淡白而顫動—血虛動風。
(2)新病舌絳而顫動—熱極生風。
(3)舌紅少津而顫動—陰虛動風、肝陽化風。
(4)舌紫紅腫脹而顫動—酒毒內蘊。
5.吐弄舌—①心脾有熱。②熱毒閉神動風。③神識癡呆。
(1)吐舌—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縮
①疫毒攻心。
②正氣已絕。
(2)弄舌—舌反復吐而即回,或舌舐口唇四周,掉動不寧
①熱甚動風先兆。
②小兒智力發育不全。
6.短縮舌:寒、熱、痰、氣血虛
(1)病情危重
①舌短縮,色淡白—氣血俱虛。
②舌短縮,青紫而濕潤—寒凝筋脈。
③舌短縮而胖,苔滑膩—痰濁內阻。
④舌短縮而紅絳干燥—熱盛傷津。
(2)先天性舌系帶過短。
考點三十八:中診 舌診 舌苔(一)
【中醫綜合全國統一考試試卷出題次數:12次】
苔質
1.腐、膩苔—①痰濁。②食積。③膿腐苔主內癰。
(1)病中腐苔漸退,續生薄白新苔→正氣勝邪,病邪消散。
(2)腐苔脫落,不能續生新苔→病久胃氣衰敗,屬無根苔。
【膩苔】濕濁內蘊,陽氣被遏,濕濁痰飲停聚舌面。
(1)舌苔薄膩,或膩而不板滯者
①食積。
②脾虛濕困。
(2)舌苔白膩而滑
①痰濁。
②寒濕內阻。
(3)舌苔黏膩而厚,口中發甜—脾胃濕熱。
(4)舌苔黃膩而厚
①痰熱。
②濕熱。
③暑濕。
【腐苔】陽熱有余,蒸騰胃中穢濁之邪上泛,聚積舌面∶
①食積胃腸。
②痰濁內蘊。
【膿腐苔】
①內癰。
②邪毒內結—邪盛病重。
4.剝(落)苔:
①胃氣不足(不得上熏)。
②胃陰枯竭(不能上潮)。
③氣血兩虛。
④全身虛弱。
部位
①舌苔前剝→肺陰不足。
②舌苔中剝→胃陰不足。
③舌苔根剝→腎陰枯竭
消長、變化
①舌苔從全到剝→胃的氣陰不足,正氣漸衰。
②舌苔剝落后,復生薄白之苔→邪去正勝,胃氣漸復。
先天性剝苔—部位常在舌面中央人字溝之前,呈棱形。
(1)舌紅苔剝—陰虛。
(2)舌淡苔剝或類剝苔—血虛、氣血兩虛。
(3)鏡面舌色紅絳者—胃陰枯竭,陰虛重證。
(4)舌色?白如鏡—營血大虛,陽氣虛衰。
(5)未脫落處有膩苔—正氣虧虛,痰濁未化。
(6)花剝苔—胃的氣陰兩傷。
考點三十九:中診 舌診 舌苔(二)
【中醫綜合全國統一考試試卷出題次數:11次】
苔色
1.白苔—正常舌苔、表、寒、濕、熱。
(1)苔薄白而潤—正常舌象、表證初起、里證病輕、陽虛內寒。
(2)苔薄白而滑—外感寒濕、脾腎陽虛水濕內停。
(3)苔薄白而干—外感風熱。
(4)苔白厚膩—濕濁內停、痰飲、食積。
(5)苔白厚而干—痰濁濕熱內蘊(注意:新世紀第二版為膩)。
(6)積粉苔—苔白如積粉,捫之不燥—瘟疫、內癰(穢濁濕邪與熱毒相結)。
(7)苔白而燥裂,粗糙如砂石—燥熱傷津,陰液虧損。
2.黃苔—熱證、里證(或表、虛、寒證)
(1)舌尖苔黃—熱在上焦。
(2)舌中苔黃—熱在胃腸。
(3)舌根苔黃—熱在下焦。
(4)舌邊苔黃—肝膽有熱。
(5)舌苔由白轉黃,或呈黃白相兼—外感表證化熱入里,表里相兼階段。
(6)氣營兩燔→絳舌,黃白苔。
(7)【薄黃苔】—熱勢輕淺—風熱表證、風寒化熱入里。
(8)【黃滑苔】—苔淡黃而潤滑多津:
①陽虛寒濕之體,痰飲聚久化熱。
②氣血虧虛,復感濕熱之邪。
(9)【黃糙苔】—苔黃而干燥,甚至苔干而硬,顆粒粗大,捫之糙手。
(10)【黃瓣苔】—苔黃而干澀,中有裂紋如花瓣狀。
(11)【焦黃苔】—黃黑相兼,如燒焦的鍋巴。
(12)【黃膩苔】—黃苔而質膩—濕熱、痰熱內蘊、食積化腐。
3.灰黑苔—陰寒內盛、里熱熾盛
A寒濕病—多由白苔轉化而成→舌苔灰黑必濕潤多津。
B熱性病—多由黃苔轉變而成→舌苔灰黑必干燥無津。
(1)舌邊舌尖部呈白膩苔,而舌中舌根部出現灰黑苔,舌面濕潤:
①陽虛寒濕內盛。
②痰飲內停。
(2)舌邊舌尖見黃膩苔,而舌中為灰黑苔—濕熱內蘊,日久不化。
(3)苔焦黑干燥,舌質干裂起刺—熱極津枯之證。
(4)霉醬苔—苔黃黑:
①胃腸素有濕濁宿食,積久化熱,熏蒸穢濁上舌面。
②亦可見于濕熱夾痰之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