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舉制度起源于唐朝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雖然比隋煬帝創立科舉制只晚了一百多年,但是由于歷朝歷代對于軍人手握大權的忌憚,因此各朝統治者對于武舉制都不太重視。也正因為如此,歷經千年,幾經朝代更替,文科進士都幾乎沒有間斷地被延續了下來,而武舉制度卻存在地異常艱難,最終被清政府在1901廢除。那么本是為封建統治者培養、選拔人才的武舉制度,為何會逐漸衰退,最終被封建統治者廢除的呢?
清朝重文輕武思想的延續
在清朝的早期,本就是馬背民族的滿族統治者相當重視騎射、武功,因此對于武舉制度也是相當重視,還在前朝武舉制的基礎上延伸出“武殿試”。但是,隨著清廷統治的逐漸穩定,“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本是為朝廷培養、選拔人才的武舉制也開始被清朝統治者所輕視。
由武舉制選拔出的人才任職方面,就可以看出清朝統治者對武舉制的態度。順治三年規定:武進士(武狀元)一甲一位授正三品參將職位,第二名(武榜眼)授從三品游擊職位,第三名(武探花)授正四品都司職位,二甲人員授正五品守備職位,三甲授從五品守備。到了康熙年間,武舉選拔出的人才一半授營職,一半授衛職務,也就是一半到軍營中領兵打仗,另一半為皇帝侍衛。
清朝武官
雍正五年則規定:一甲第一名授一等侍衛,第二、第三名皆授二等侍衛,在二甲中選10名任三等侍衛,三甲中選10名授藍翎侍衛,其人員余全部在兵部注冊授予守備職務。這一規定便成制度,在之后的近兩百年間,都未曾有過改變。由此可見清朝在任職上,對武舉制度的態度是逐漸從重視到輕視的一個轉變過程。
并且清朝的侍衛名額非常少,一般一等侍衛為60人,二等侍衛為150人,三等侍衛為270人,藍翎侍衛為90人。這樣由武舉考試層層選拔而來被授予侍衛職務的武進士,只占了總數的不到百分之五,而其余的大部分名額都給了擁有特權的八旗子弟。這武進士都已經成了這樣,那些武舉人、武秀才的情況則可想而知。這樣一來就會使得這些以武為生的人傷心,山東巡撫沈葆楨曾給朝廷上書的《請停武圍片》奏折中講到:
臣到任日,武舉聊銜訴,投營幾及十年,不得一差。
武舉人們都已經到了這樣沒工作的境地,也就使得那些以武為生的人不得不改行謀生,從而就使得清朝武生的素質下降。
武魁牌匾
在仕途方面,雖然由武舉制層層選拔而出的武進士們授予的官位品級要高于文科進士(文科進士被授予的翰林編修是從六品),但是他們的仕途是遠遠沒辦法與文科進士相提并論的。根據學者王德陽所統計,清代文科三甲官至總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要職的三品以上文官共有四百多人,其中狀元共有169人。而清朝武科狀元共一百多人,官至總督、提督等高級武官的只有15人。并且中級武官都是軍隊行伍出身,從武舉選拔出身的只有寥寥幾人,這樣一來武舉制選拔人才的作用就有名無實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武舉制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戰爭的需要
清朝武舉制是如何逐漸走向衰敗的,也可以從武舉考試的過程與內容中了解到。清朝的武舉制度是從明朝的制度上延續而來,并且在前朝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清朝從順治三年(1646)年到光緒二十八年(1901年)廢除一共舉行了109次武舉考試。清朝的武舉考試與文科考試一樣都是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個級別,一般是三年舉行一次,每次錄取的人數都有固定的數量。除了固定三年一次的武舉科考,還會有恩科考試,就是在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喜事的時候,增加一次科考。錄取的人被稱為武秀才、武舉人、武狀元等稱號。
而清朝武舉考試的內容,在鄉試與會試中被分為內外三場。據清朝文科考試探花商衍鎏在《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中所述:第一、二場試弓馬技勇,是為外場考試,第三場試策略武經,是為內場考試。第一場考在馬上射箭,射出九支,中靶三支才算合格;在第二場考步射、技勇。步射也是射九支箭,中三支才算合格。
武舉考試
而技勇則是比試提石、開硬弓、舞刀,在這里比試的就是力量和使用力量的技巧了。要比試的弓、石、刀有著不同的重量標準,弓有三號8力弓、二號10力弓、頭號12力弓,考試的人可以自己選擇弓號,但只能拉三次,每次拉滿就算合格。第二項比試舞刀,這里的刀也有型號之分,為80為斤、100斤、120斤,試舞刀者應當有胸前后舞刀的動作,刀的型號可以自己選擇,必須要完成一次。第三項是比試提石,同樣也分為200斤、250斤、300斤三號,考試的人可以自己選擇石號,但是要求石鎖必須要提高到腹部以上,離地要有一尺以上,一次完成即可。
在參加考試的考生中,開弓、舞刀、提石必須要有兩項是頭號或二號成績才能進入第三個環節的考試,第三場考策論,這場考試曾在康熙年間改為論兩篇,題目一般都是出自于《孟子》、《論語》之類的經典;而策一篇題目一般是出自于《司馬法》《吳子》《孫子》等。到了乾隆年間,又改為論一篇、策一篇,題目皆出自于《武經七書》。到了嘉慶年間,朝廷體恤武人,知道大多武人不能習文,所以就改為默寫《武經七書》中的一段,大約只有一百多字。沒有錯字,書寫完成即為合格。
騎射考試
由此可見,武舉考試的內容是足以滿足冷兵器時代的需要,但是在時代的發展下,這些考試科目已然無法適應現代化的戰爭。當鴉片戰爭開始之時,擅長開弓、射箭、舞刀這些處于原始軍事技藝的中國軍人們,完全無法抵擋西方殖民者的堅船利炮的入侵。清朝末期,隨著新式火炮的引進,火器的全面推廣,才令這些擅長于拉弓射箭的武舉人們失去了用武之地,他們的這些技藝也就只能成為了一種展示。
新式武備學堂的興起使得武舉制度加速衰退
武備學堂是洋務運動的產物,從1885年李鴻章在天津創立最早的武備學堂開始到1902年,全國已經有十幾所武備學堂相繼建立。這些武備學堂模仿西式學校,引進西方先進的軍器、兵法、測繪、炮法、算法等課程,極大地提高了學院的素質,并且學員畢業之后會按照考試的成績來安排不同的職務,這樣就使得廣大學員們有更大的積極性來進入到學習中。在這一時期,新式的武備學堂與舊的武舉制共同存在,但很明顯新式武備學堂更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這樣一來就使得武舉制的生存空間更加狹小。
綏遠武備學堂
就以甲午戰爭之后,袁世凱在天津建的行營武備學堂為例,共有四所隨營的學堂,分別是德文、騎兵、炮兵、步兵。1896年,袁世凱下令:
在正兵內考取粗通文字者兩百三十余人。以八十人學炮兵,八十人學步兵,二十四人學騎兵,五十人學德文。
袁世凱
學員們每個季度大考一次,監考官、閱卷官和巡查官皆由袁世凱派定,所有規矩如同科舉制一樣,成績優異者加薪受獎。并且新兵們的兵器全部都是從國外采購而來,據袁世凱所著的《新建陸軍兵略錄存》所述,炮兵裝備的是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產的過山炮與七生特半陸路炮,騎兵裝備的是奧國生產的曼利夏馬刀和馬槍,步兵則裝備的是曼利夏步槍。由此可見,新式的武備學幾乎堂替代了武舉制度的所有功能,不過是將原先舊的考試科目改為近代軍事技能,這樣一來武舉制的存在也就沒有意義了,廢除也就成了必然之事。
當一個國家的制度落后于時代,就會受到別國的侵略,這是歷史給出的教訓。然而,在鴉片戰爭后,清朝的武舉制度被證明已經明顯落后于時代,還在使用冷兵器的晚清戰士更是屢戰屢敗,而這一不再適應現代化戰爭的制度,卻在西方列強的威脅下存在了幾十年才被廢除,這就不得不令我們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