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姓,漢族姓氏。和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一位,人口約十九萬六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1%左右。
和姓,納西族第一大姓,古代納西族四大支系禾、束、葉、梅之首禾的后裔,以族名禾為姓氏。
分布于遼寧省的撫順市,青海省西寧市,甘肅省武威市,山東省的泰安市、新泰市,聊城市大張家鎮(zhèn)前下溝村、菏澤市牡丹區(qū)何樓辦事處高路口村,和寨等。
遷徙分布
和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一位,人口約十九萬六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1%左右。
和姓起源古老。傳說遠(yuǎn)古時期,帝堯時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在農(nóng)業(yè)社會里,四季氣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一種很重要的官職,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們的后代遂以其官職中的和為姓。因此和姓是以官名為姓。又有一支和姓的來源是這樣的,春秋楚國人卞和發(fā)現(xiàn)了和氏璧,于是卞和的后人都以此為榮,于是都以和 為姓。另據(jù)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貴族素和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漢姓和。和姓后來在代郡發(fā)展成望族,世稱代郡望。通志氏族略羲和,堯時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為氏;晉有和徂父,漢有和武;又后魏有和素氏,改為和氏,五代有和凝。
今遼寧省的撫順市,青海省西寧市,甘肅省武威市,山東省的泰安市、新泰市,聊城市大張家鎮(zhèn)前下溝村、菏澤市牡丹區(qū)何樓辦事處高路口村,和寨,曹縣桃園和屯,和莊,朱洪廟楊堂,鄄城大和莊,貴州省仁懷市。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迪慶藏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河南省的南陽市、浚縣、上蔡縣、息縣,平頂山市、焦作市、沁陽市、唐河縣、滑縣、商丘市睢縣、太康縣、汝南縣、社旗縣、開封市、安陽縣、濮陽市、周口市、洛陽市孟津縣、孟縣,四川省的資陽市、射洪縣,山西省的榆次市、忻州市、晉城市、大同天鎮(zhèn)縣,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來賓市,陜西省的澄城縣、蒲城縣、銅川市、長安縣,黑龍江省的尚志市,河北省的邯鄲市、晉州市、邱縣、唐縣、樂亭縣,河北省邢臺市、南宮市、內(nèi)丘縣,廣東省的茂名市江蘇省南京市等地,均有和氏族人分布。
郡望
代 郡亦稱代國。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始置代郡。秦朝時期先為代郡,后為代縣。漢朝初期為代國,后改回為代郡,治所在桑乾縣(今山西寧武),東漢時期移郡治至高柳(今山西陽高)。晉朝時期移郡治到代縣(今山西代縣),晉永嘉后期廢黜,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蔚縣西南一帶。北魏時期亦置代郡,但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dāng)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cè)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qū),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西陵郡三國時期孫吳黃武元年(壬寅,公元222年),改東漢朝時期所置的夷陵為西陵郡,后來也稱宜都郡,治所在宜昌(今湖北宜昌)。
堂號
汝南堂以望立堂。
代郡堂以望立堂。
西陵堂以望立堂。
和氏堂號還有負(fù)鼎堂、律呂堂、壁玉堂、永思堂、追遠(yuǎn)堂、忠信堂、洛陽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