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這幾天,空閑時讀完了法國簡史,想歸納總結寫點什么,忽然想起自己還有這樣一塊寶地,尚未播種。雖說虎頭蛇尾一向是我的風格,可至少也得有個開頭,于是就把這篇只能稱為summary的“文章”勉強作為訂閱號的開頭吧。
對于對中國歷史尚且沒弄明白的我來講,對歐洲歷史自然更是一頭霧水。所以我摘錄的極簡法國史,不存在深入的歷史學問題研究,只是淺之又淺的時間和事件的羅列,參考書目是吉林出版集團2008年5月出版的《法國——革命的浪潮》。我的任務只是將本書的16萬字壓縮成以下的1萬字,目的是給自己掃盲,給想要快速了解法國史的小伙伴提供一個簡潔的版本。如果有對歐洲史感興趣的小伙伴,歡迎探討,也歡迎批評指正。
此外,今天恰好是西方情人節。我討厭一切形式化的東西,也與燭光晚餐鮮花鉆戒式的“浪漫”天生絕緣,所以,盡管這已經是我與老哥在一起的第八個情人節,可我們從來沒有把這一天當作節日慶祝過。那么今天,姑且將這篇文章作為我們的情人節大餐,盡管隔著一萬公里的距離,也并不影響我們共同慶祝。依舊是曾經說過的話,雖然我們不能成為花神咖啡館里的薩特和波伏娃,但是,但愿我們的身體和思想,永遠如他們一般自由。
Bonne Saint-Valentin, mon cheri.
——寫在前面的話
歷史的框架是什么?
無非是社會制度的變遷,朝代的更迭,政治家和戰爭,經濟、科學和藝術文化發展。
所以當我讀了法國簡史,準備在此基礎上重述極簡法國史的時候,我也是秉承這樣的思路去濃縮、簡化、重構。
法國地處歐洲大陸西部,三面臨海。北面隔著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遙遙相望,西臨廣闊的大西洋,南面則是美麗的地中海。
1、史前時代、高盧人與羅馬入侵
史前時代:似乎沒什么好說的。距今10萬年前,法國各地區出現早期智人,距今4萬年左右,出現了晚期智人。公元前1萬年左右,歐洲則進入中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是舊石器時代想新石器時代的過渡,在中國的中原地區并不明顯,但在歐洲,則比較突出。從公元前6000年起,法國進入了新時期時代,公元前1800年,則開始進入青銅時代。史前時代留給我們的遺跡包括晚期智人創造的動物和母性神雕像以及巖洞壁畫,此外比較有影響力的還有新時期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中期出現的巨石建筑。
高盧人:公元前1500年左右,凱爾特人的某個分支到達法國,在塞納河流域生活繁衍,形成了原始高盧人,他們與當地居民和陸續到來的新移民相互交往通婚,在公元前7世紀左右,形成了“高盧人”這一族群,這就是法國人的祖先。高盧人個性散漫,所以盡管他們身材魁梧且好戰,鼎盛時期占據了從葡萄牙到黑海之間的大片土地,幾乎可與后來的羅馬帝國媲美,但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都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
羅馬入侵:高盧與相鄰的羅馬帝國時有爭端,而凱撒在政壇上嶄露頭角后,為了擴展版圖積累政治資本,將目光投向了高盧,公元前51年,羅馬在高盧建立行省,正式確立對高盧全境的統治。凱撒征服高盧后,高盧進入了羅馬化時代。這具體表現在城市建筑(按照羅馬城市修建廣場、市政廳、法院、神廟、競技場等)、文字語言(拉丁文和拉丁語成為高盧的官方文字和語言)和宗教(高盧人接受基督教)三個方面。
2、建立國家: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
法蘭克王國:羅馬帝國在公元2世紀末開始走向衰落,此時,北方的日耳曼人是羅馬最大的敵手。公元3世紀開始,日耳曼人加快了向羅馬帝國境內遷徙的步伐。公元406年,許多日耳曼部落越過萊茵河,進占了羅馬已經控制不了的高盧地區,紛紛建立起王國,包括西哥特人以圖盧茲為首都建立的西哥特王國(高盧西南部),勃艮第人以里昂為都城建立的勃艮第王國(高盧東南部),法蘭克人以巴黎為首都建立的法蘭克王國(高盧北部,史稱墨洛溫王朝)。
克洛維:法蘭克王國的君主克洛維是法蘭西歷史上的一位偉大人物。他皈依基督教,在羅馬教會的支持下,征服了勃艮第王國,驅除了西哥特人,公元6世紀中葉,墨洛溫王朝基本征服了整個高盧。
3、加洛林王朝、查理大帝與法蘭西王國
加洛林王朝建立:當墨洛溫王朝走向沒落之時,大權旁落宮相之手。687年,加洛林家族的丕平二世成為法蘭克王國唯一的宮相,獨掌朝綱。他的孫子丕平三世任宮相時則在羅馬教皇的幫助下直接廢除了墨洛溫王朝的末代國王,從此改朝換代,開始了新的王朝——加洛林王朝。
查理大帝:查理大帝是丕平三世的兒子。歷史上能被冠以“大帝”名號的君王,都與開疆拓土的豐功偉績緊密相連。查理大帝在位期間共發動50多次戰爭,幾乎將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戰爭上。他一手持劍,一手高舉十字架,四處征伐,當時的法蘭克王國,囊括了今天的法國、德國、瑞士、荷蘭、比利時、奧地利、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領土,成為當時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
法蘭西王國:查理大帝不僅是個能在馬背上打天下的君主,也是個能在寶座之上揮斥方遒的有識之君。在他的統治下,法蘭克王國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但在繼承人問題上,他卻一籌莫展。當他去世時,只剩下一個生性軟弱、沒有主見的兒子路易。路易在位時,他的兒子就展開了激烈的王位爭奪戰,當他死后,他的三個兒子簽訂了《凡爾登條約》,將查理大帝嘔心瀝血打下的江山一分為三。這三個王國分別是萊茵河以東的東法蘭克王國(后來發展為德國)、西法蘭克王國(不久改名為法蘭西王國,逐步形成法國,真正意義上的法國史的開始)和東西法蘭克之間后來演變為意大利的部分。
4、卡佩王朝(公元987年——公元1328年)
卡佩王朝建立:加洛林王朝以篡位開創,亦因權臣篡位而亡。公元987年,權臣于格卡佩稱王,法國進入了卡佩王朝時期。
菲利普二世:菲利普二世是卡佩王朝比較有作為的君主之一。他14歲即位,是位少年天子,但他才能出眾,城府極深,很早就表現出君王天分。他在位期間,大敗英國,從英國得到大片土地,此外,他將首都定在了巴黎,并修建道路和城墻,使得巴黎面貌煥然一新,有了都城的風范。
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就是起源于這個時候(12世紀)的法國,13-15世紀流行于歐洲。著名的巴黎圣母院是法國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之一,動工于菲利普二世的父親路易七世在位期間。
1328年,卡佩王朝最后一個國王查理四世亡后無嗣,宣告了卡佩王朝的終結。
5、瓦洛亞王朝
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英法兩國因為王位繼承和領土問題爆發了英法百年戰爭,英王愛德華三世向法王菲利普六世下了戰書,大舉進犯法國。1348年,黑死病席卷歐洲,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歐洲人口被黑死病奪去性命。人口銳減,兩國元氣大傷,息兵10年。1955年,兩國再次開戰,英軍大敗法軍,并俘虜了法王約翰二世及其幼子,最后法國割讓大片領土給英國,并用巨款贖回約翰二世。1369年,查理五世對英開戰,漸漸收復了絕大部分割讓出去的領土,并與英國簽訂了停戰協定。此后,兩國戰戰停停,到1422年,英軍占領了法國北部,在此燒殺搶略,對法國人民課以重稅,至此,王位之爭轉變為了民族解放戰爭
弗朗索瓦一世:弗朗索瓦一世是一位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王公,酷愛藝術,正是他奠定了日后巴黎成為“藝術之都”的基礎。弗朗索瓦對對建筑有濃厚興趣,尚博爾城堡、盧浮宮和楓丹白露宮是他留給后人的建筑杰作。此外,他還積極鼓勵文學發展。在他的血管里,既流淌著國王好戰的血液,也有著對人文思想的向往,他熱愛征服和醇酒美人,也對藝術充滿興趣,是他揭開了法國輝煌文化史的序幕。
6、波旁王朝
太陽王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路易十四時代是法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國勢強盛、經濟發展迅猛,文化高度繁榮,他將法國君主專制統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最著名的治國名言是“朕即國家”。他在位期間,建成了歐洲最宏大莊嚴的皇家宮苑——凡爾賽宮。而他死后,法國開始走向沒落,也許這就是物極必反的又一個實例吧!此外,路易十四對芭蕾舞情有獨鐘,他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舞蹈學校。
路易十五(1715年-1774年):統治法國近60年,將王朝導向末路。他的一生都在永不饜足地追求女性。在他統治期間,聯合普魯士發動了對奧地利的王位繼承戰爭,而一度修好的法英關系重新走向崩潰。他沉迷于美色和狩獵,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他留個世界的名言是“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路易十六:就是后來上了斷頭臺的那位。路易十六唯一的喜好就是制鎖,他一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制鎖間、物理室等工作室中度過。雖然為挽救岌岌可危的王朝,他也曾作出一些努力,然而搖搖欲墜的時代和他的優柔寡斷使他的努力總被外力打斷。而他的王后則揮霍無度,令破敗的法國財政雪上加霜,令法國人民愈發不滿。
莫里哀(1622年-1673年):法國古典主義時期著名劇作家和表演藝術家,法國戲劇史上最偉大的戲劇大師。他受過良好教育,但因為對戲劇的熱愛,選擇了在當時并不受人尊重的演員生涯,隨著劇團四處流浪演出。他一心想創作撼動人心的悲劇,但為了生存,不得不寫逗人發笑的喜劇。但在他的劇作中,均顯示出他對現實和人性的關懷,這就使他的喜劇都有了悲劇的底蘊。代表作《偽君子》、《唐璜》、《慳吝人》等。
啟蒙運動(18世紀):改變世界進程的不是暴力,而是思想,興起于法國的啟蒙運動正是思想解放歷程中最宏偉的里程碑之一。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是“理性至上”,提倡理性,要把人們從教會的思想禁錮中解放出來,代表人物孟德斯鳩(代表作《論法的精神》提出現代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組織制度的原則三權分立制)、伏爾泰(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哲學通訊》等,法蘭西思想之王)、盧梭(對法國大革命影響最大的啟蒙思想家,他的“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直接為法國大革命提供了理論根據)。歌德曾說,“伏爾泰結束了一個舊時代,而盧梭則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7、革命風云激蕩
攻占巴士底獄(1789年):1787年,為了解決財政困境,新上任的財政總監欲向特權階級征稅,由此引發了反對王權的“貴族革命”,這極大動搖了波旁王朝的根本。1789年,在凡爾賽宮召開了三級會議(教士、貴族和平民三個等級),但會議并沒有解決任何實質問題,于是第三等級成立了國民議會,且自賦批準稅收的權力。國王覺得受到屈辱,準備逮捕第三等級的代表,于是巴黎人民拿起武器,開始武裝起義。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陷了用于囚禁政治犯的巴士底獄,在人們心中,巴士底獄就是是王權專制和黑暗舊制度的象征。為了紀念這一偉大功績,法國把7月14日作為自己的國慶節。8月11日,國民制憲會議正式出臺廢除封建特權的法令,不久又通過了著名的《人權宣言》。倡導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權宣言》象征著民主原則的奠定。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法國人民經過幾番波折,終于攻占王宮,推翻了君主制,1792年9月22日,國民公會宣布成立共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國民工會以叛國罪判處路易十六死刑,三天后,國王被送上了斷頭臺。
熱月政變:進入1793年,保守的吉倫特派和激進的雅各賓派之間的矛盾趨于激化。最終吉倫特派遭到驅逐,雅各賓派掌權。隨后雅各賓派分裂為三個派別,這其中,羅伯斯庇爾是中間派的主要人物,他對于其余兩個派別和反對派的殘酷清洗讓人不寒而栗,于是反對羅伯斯庇爾的力量組織起來,發動了政變。這件事因發生在共和歷熱月而被稱為熱月政變。所謂的熱月黨,并不是一個政黨,而是反羅伯斯皮爾的各派人物的統稱。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的統治,建立了以熱月黨人為代表的大資產階級政權。
霧月政變(1799年):拿破侖因鎮壓保皇黨發動的意圖復辟的“葡月事變”而名聲大噪,登上歷史舞臺。1799年11月9日,拿破侖派軍隊包圍了議會,用武力逼迫議員解散熱月黨人建立的政府機構督政府,接管了政府事務,并宣布成立執政府,自己成為主宰法國內政外交的第一執政。這件事因為發生在共和歷霧月,因而稱為霧月政變。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年):霧月政變后,法國仍然面臨著奧、英、俄組成的第二次反法聯盟的威脅。拿破侖深知,唯有勝利才能帶來和平,他帶領軍隊南征北戰,終于成功瓦解了反法同盟,并利用短暫的和平時期整頓內政,使得法國經濟復蘇,局勢穩定。1804年,拿破侖稱帝,共和國結束了,拿破侖的帝國開始了,史稱法蘭西第一帝國。稱帝后,拿破侖進行了一系列戰爭(因在三皇會戰中的勝利在巴黎市中心建造了凱旋門),法國確定了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
兵敗滑鐵盧與波旁王朝復辟:1812年,拿破侖率軍入侵俄國,以失敗告終,此事件成為歐洲爆發反拿破侖民族起義的信號。隨后,第六次反法聯盟大敗拿破侖,直取巴黎。1814年4月6日,拿破侖在退位,波旁王朝復辟。但1815年,拿破侖又重新回到巴黎,再登帝位。歐洲各國結成第七次反法聯盟,在布魯塞爾南約20千米的滑鐵盧,將拿破侖全軍殲滅。拿破侖再次退位,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在反法聯盟的干涉下,路易十八回到巴黎,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
七月革命與七月王朝:波旁王朝的再次復辟不得人心,白色和黑色恐怖成為了復辟王朝的象征。1830年7月,人們為了生存和自由,開始了游行和起義,最終擊潰了國王的軍隊,掌握了巴黎。1830年8月9日,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在議院里宣誓即位,建立起七月王朝,又稱奧爾良王朝。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盡管路易菲利普作為民主代表走上歷史舞臺,但王朝注定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對歐洲列強,他卑躬屈膝,挫傷了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對內,他不能解決政治經濟危機,引起人民的不滿,且無法調和與自由派和共和派的矛盾。1848年,政府對于自由派和共和派“宴會活動”的鎮壓導致了起義,起義者攻進王宮,成立臨時政府,2月25日,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七月王朝告終。
法蘭西第二帝國:1948年12月,拿破侖的侄子路易拿破侖當選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他運用各種手段巧妙打擊其他政治勢力,在民間則以“人民利益的代表”形象博得民眾支持。1951年12月,路易拿破侖發動政變,占領議會所在地,逮捕多名其他黨派領袖。1952年,他號召公民就是否贊同恢復帝制投票,結果絕大多數人投贊同票,于是,帝國正式建立,史稱法蘭西第二帝國。路易拿破侖稱帝后,將專制獨裁統治發揮得淋漓盡致,所謂的國家機構不過是執行他意志的工具。此外,他還發動了多場戰爭,雖然到1870年,法國已成為第二大殖民帝國,但對墨西哥遠征的失敗使其遭受了重大打擊,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也使得帝國國內矛盾重重,反對派力量迅速壯大。為了擺脫困境,路易拿破侖決定孤注一擲,對普魯士開戰。
普法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權問題成為普法戰爭的導火索,1870年7月19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剛一宣戰,訓練有素的普軍很快投入戰場、,法國卻反應緩慢,調動混亂,最終法軍在色當被普軍大敗,路易拿破侖被俘。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統治法國18年的第二帝國宣告崩潰。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970年9月4日,推翻第二帝國后,臨時政府宣布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此時,普魯士軍已將巴黎重重包圍。1871年,兩國政府首腦簽署了預備和約,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大片領土,并賠款50億法郎。喪權辱國的條約引起巴黎人民的不滿,梯也爾調兵進入巴黎,最終引發了巴黎人民的起義,梯也爾政府見狀急忙逃亡凡爾賽。1871年3月28日,由各區選舉產生的代表組成的巴黎公社正式宣布成立。
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成立,標志著無產階級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奪得了政權。但由于其內部的派別分裂以及組織的不成熟,當位于凡爾賽的梯也爾政府反攻巴黎時,盡管他們與巴黎人民一起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巴黎保衛戰,最終仍然難逃失敗的命運。1971年5月28日,凡爾賽軍占領巴黎,巴黎公社宣告失敗。
共和制確立:梯也爾政府回到巴黎,保皇黨與共和派針對實施君主制還是共和制的問題發生了分歧,幾經波折,共和國最終在法國得到了確立。
巴爾扎克(1799年-1850年):若論對社會現實入木三分的刻畫,法國文學史上無人能敵巴爾扎克。1933年,《歐也尼葛朗臺》的發表使其名聲大噪,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從那時起,巴爾扎克便萌發了將自己的全部作品組成一個龐大有機整體的念頭,使其成為一個時代的歷史見證,這就是后來的《人間喜劇》。巴爾扎克影響巨大,《人間喜劇》被譽為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生動地展示了一幅19世紀上半葉法國社會生活畫卷。1850年8月18日,巴爾扎克因病去世,雨果、大仲馬等人冒雨送葬。
司湯達(1783年—1842年):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紅與黑》。《紅與黑》在心理分析方面的挖掘之深,以至于開創了后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司湯達也因此被稱為“現代小說之父”。
莫奈:印象派大師(印象畫派是19世紀后半葉誕生于法國的繪畫流派,它的出現宣告了現代藝術的開端)。莫奈年輕時經濟上較為貧困,直到19世紀80年代后,印象畫派逐漸受到關注,他的生活才漸漸好轉。從1883年起,他定居于巴黎市郊,除了外出旅行,就是心無旁騖地作畫。他一生迷醉于光和影的描繪。1926年,在完成《睡蓮》這幅巨作的第二天,他永遠地告別了人世。在《睡蓮》的世界里,莫奈對于光和影的追求,達到了極點,時間仿佛在畫家的筆下停滯,剩下的,是無限的流動感和詩意。(讀莫奈的時候,有一種深深的感動,人的一生,如果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事物,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雨果(1802年-1885年):浪漫主義運動領袖,沒有人會質疑雨果在法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堪稱19世紀浪漫主義的巔峰之作,也奠定了雨果一代浪漫主義文學宗師的地位。此外,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高度結合的《悲慘世界》也是其享譽文壇的代表作之一。在文學創作的同時,雨果在革命的風潮中漸漸成為堅定的共和主義者,為了他的政治理念奔走呼號。1885年,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國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
喬治桑(1804年-1876年):著名作家。1832年,成名作《安蒂亞娜》出版,甚至有評論家將其與司湯達的《紅與黑》相媲美。喬治桑在那個認為女性的天職是呆在家里生兒育女的時代,就常常男裝打扮、剪短發、叼著煙斗、穿著長褲頻繁進出文學沙龍,她對外界的流言蜚語從不在乎,只是執著地走自己的路。她的作品對女性的命運有著深切的關注,她的思想醞釀著女權主義的萌芽。喬治桑與丈夫離婚后就沒有再婚,但一直沒有斷過情人,她忠誠的是愛情而不是婚姻。值得一提的是,在其長長的一串情人名單中,繆塞和肖邦也名列其中,二者一個是偉大的天才詩人,一個是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喬治桑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福樓拜(1821年-1880年):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作品充滿了對現實的失望和批判,代表作《包法利夫人》。福樓拜的作品用詞準確精煉、鏗鏘有力,是法國文學史上難得的模范之作,他本人也被工人為語言藝術大師。
大仲馬與小仲馬:大仲馬的成名起源于其所創作的劇本,但給他帶來巨大財富的卻是他創作的一系列小說。雖然這其中很多作品完全是為了稿酬的應付之作,但其代表作《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瑪戈王后》等還是廣受歡迎。大仲馬和巴爾扎克都屬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類型,所以常常被債主追著跑。大仲馬曾用《基督山伯爵》給他帶來的稿酬建起一座富麗堂皇的基督山城堡,但不出幾年工夫,他就把財富揮霍一空,不得不轉賣城堡。小仲馬是大仲馬的私生子,他雖深受父親寵愛,但“私生子”的身份使他對父親始終懷有不滿。小仲馬根據自己的愛情經歷寫成了長篇小說《茶花女》,當改成劇本在巴黎公演時,轟動了整個巴黎。
高更(1848年-1903年):著名畫家。原是一名成功的股票投資人,但因為對繪畫的熱愛,棄商從畫。高更在做投資時,收入頗豐,家庭穩定,但在專職繪畫后,難以糊口,家庭也因此產生了矛盾,于是高更逃到了布列塔尼的阿旺橋。在那里,高更開始擺脫印象派的影響,畫出了里程碑式的作品《布道后的幻象》。1888年,應梵高之邀,高更前往阿爾,結果相處不到3個月,梵高在癲狂中割掉耳朵,高更則匆匆離開。
羅丹(1840年-1917年):現代雕刻藝術之父,西方傳統雕刻藝術的集大成者,古典主義時代的最后一位雕刻家,也是現代主義時代的第一位雕刻家,被譽為繼米開朗基羅之后歐洲最偉大的人像雕塑家。代表作品《青銅時代》、《地獄之門》、《沉思》等。
埃菲爾鐵塔:坐落于巴黎塞納河畔的埃菲爾鐵塔,是法國政府為了慶祝法國大革命100周年而建的,以設計師的名字命名。建成之初,人們認為這個丑陋巨大的怪物破壞了巴黎的建筑藝術風格,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鐵塔在無線電通訊聯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人們才漸漸接受。而現在,埃菲爾鐵塔已經成為巴黎,甚至法國的標志。
8、一戰與二戰
對德復仇:普法戰爭的戰敗以及隨后簽訂的恥辱條約讓法國人如鯁在喉,此后的法德關系一直十分緊張。進入19世紀90年代,法國主動向英國和俄國示好,又使原與德國站在一條戰線上的意大利承諾保持中立。從20世紀10年代開始,法國積極擴軍備戰,等待著對德復仇。
一戰: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刺身亡,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8月,戰爭爆發,協約國(法俄英為主)和同盟國(德奧意為主)開始了長達四年的世界大戰。戰爭開始,法軍初戰失利,德軍氣勢洶洶直取巴黎。眼看著普法戰爭的悲劇又要重演,法軍統帥霞飛重整旗鼓,調整策略,在馬恩河發起反攻,取得勝利。馬恩河戰役的勝利挫敗了德軍的速勝計劃,西線自此轉入持久的陣地戰階段。1915年長達一年的時間里,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法德兩軍士兵主要任務就是揮動鐵锨挖壕溝。同年,意大利退出同盟國,向奧匈帝國宣戰,勝利的天平逐漸向協約國一方傾斜。1916年初,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兩軍之間發生了持續10個月之久、雙方傷亡達到100萬人的凡爾登戰役,但戰事依舊膠著。1917年,美國參戰。1918年,9月,法英美聯軍發動總攻,德國興登堡防線全面崩潰,同盟國成員陸續投降,一戰結束。戰后舉行的巴黎和會由法英美“三巨頭”主持。法國將《凡爾賽和約》的簽約地點選在了凡爾賽宮鏡廳,因為1871年普法戰爭后,德國就是在那里宣布成立帝國的,48年后,法國終于報了一箭之仇。
二戰:法國在一戰后政局一直不穩,再加上始于美國的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使得法國國內矛盾重重,從而令法國的對德政策也從強硬走向綏靖。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多次向法國試探挑釁,而法國均以妥協回應,這大大助長了德國的氣焰,也令與法國的結盟國家紛紛另尋出路。1937年,德意日三國軸心形成。1939年,德國向波蘭發動閃電戰,二戰爆發。戰爭伊始,法軍躲在馬奇諾防線后方,國內一片歌舞升平。直到德國繞過馬奇諾防線,取道比利時進占法國北部,法國人才知道大難臨頭了,而馬奇諾防線也從此淪為笑柄。隨后,法國政府在德國和意大利的夾擊下,停戰投降,幾近亡國。
戴高樂:1940年6月,法國政府投降后,戴高樂前往倫敦,在那里,他發表了《告法國人民書》,第一個舉起了爭取民族解放、民族獨立地旗幟,建立自由法國。此后,他組織海外和國內的抵抗力量,領導法國人為了國家的解放而奮斗。1944年,戴高樂組織法國抗德力量協從盟軍作戰,6月6日,英美盟軍在法國北部諾曼底登陸,摧毀了德國苦心經營的大西洋壁壘,開辟了第二戰場,法國國內抗德力量迅速投入戰斗,起義席卷了全國。8月,駐守巴黎的德軍投降,戴高樂回到巴黎,受到了法國人民的熱烈歡迎。1945年,德軍被迫投降,5月8日,在柏林正式舉行了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法國宣告全線解放。
9、戰后的法國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46年-1958年):戰后,戴高樂出任總理,但受到其他三個政黨的鉗制,他提出的多個議案皆被議會否決。1946年1月,戴高樂宣布辭職。12月24日,由人民共和黨和社會黨聯合提出的憲法實施生效,標志著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正式成立。
印支戰爭: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成為僅次于英國的第二殖民大國,戰后,海外殖民地紛紛要求獨立。其中,由越南、柬埔寨、老撾三國組成的印支聯邦是法國的歸并國之一,1945年,在胡志明的領導下,越南成立了民主共和國。1946年,法軍大舉進犯越南,屠殺越南軍民。越南人民奮勇抵抗,在奠邊府戰役中殲滅法軍有生力量,迫使法軍投降。1954年,法國簽署了在印支聯邦恢復和平的《日內瓦宣言》,終于從印支戰爭中抽身而出。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8年):剛從印支泥潭中抽身而出,法國政府又受到阿爾及利亞要求獨立地挑戰。幾任內閣都因阿爾及利亞問題倒臺,危急之中,戴高樂重出江湖,宣布組閣,并被授予修憲權。于是,戴高樂上臺便著手修改憲法,1958年10月4日,新憲法生效,標志著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結束、第五共和國誕生。戴高樂也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首任總統。
五月風暴(1968年):戴高樂復出后,順利解決了阿爾及利亞問題,發展經濟,與美國爭奪國際事務控制權,1960年研制出原子彈,極大提高了法國的國際威望和地位。為了加強總統權力,戴高樂推動通過了由普選直接選出總統的憲法修正案,且在1965年任期屆滿后通過普選再次當選總統。但連任后,由于經濟危機沖擊,人民開始對政府不滿。1968年5月,始于大學生罷課游行最終擴大到全國工人總罷工的五月風暴動搖了戴高樂的統治根基,1969年,戴高樂辭去總統職務。1970年,戴高樂去世,巴黎市議會將凱旋門所在的星形廣場改名為戴高樂廣場,以紀念這位偉人。
蓬皮杜(1969年-1974年):曾是戴高樂的左膀右臂,1958年戴高樂東山再起后,他擔任總理一職,成為首位既非議員又非部長出身的總理。但后來因為“五月風暴”的處理方式出現分歧,二人關系逐漸破裂。1969年,蓬皮杜在總統選舉中獲勝。上臺后,他對內致力于解決社會問題,改善人民生活,對外傾向于用更溫和的外交手段維護法國的國際地位。1973年,蓬皮杜對中國進行了正式訪問。此外,他對文化建設也十分關注,坐落于巴黎市中心的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就是他的文化政策下的一個產物,已成為巴黎著名的標志物之一。
密特朗(1981年-1995年):法國社會黨領袖,1981年第三次競選總統(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別敗于戴高樂和德斯坦手下),成功當選。密特朗當政期間,因未能挽救法國衰落的經濟,導致在國民議會選舉時右翼力量掌控了議會,由右翼代表人物、巴黎市長希拉克受命組閣,于是出現了左翼政府和右翼議會“左右共治”的政治奇觀。密特朗在處理國內經濟問題方面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但他推行的外交政策有很強的務實性,維護和鞏固了法國的大國地位。
香奈兒:無論是時裝還是處世態度,她都堪稱女性典范。香奈兒從小在孤兒院長大,隨后在鎮里的服裝店當裁縫。1910年,香奈兒邂逅了年輕英俊的英國實業家卡保,但卡保無法擺脫世俗偏見,娶一位出身貧賤的女子,這件事使得香奈兒意識到,她不能成為男人的附庸。于是,從那時開始,香奈兒在巴黎開設了一間女帽店,開始了自己事業。隨后,香奈兒又設計出將女性從繁縟的長裙束縛中解放出來的服裝款式,風靡法國。除此之外,她還開發其他女性產品,其中以香奈兒5號香水最為著名。香奈兒的盛名,不僅僅是因為她獲得了世俗眼光中的成功,更是因為她代表了現代女性的特質:美麗、獨立、堅強。
薩特與波伏娃:心靈密友、終身伴侶。薩特19歲考入巴黎高等師范學校讀哲學,隨后在柏林法蘭西學院進修時接觸了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思想。1943年,薩特的哲學巨著《存在與虛無》出版,宣告了存在主義的成熟,也奠定了他在哲學史上的地位。而他將存在主義融入文學中,形成了存在主義文學。1964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薩特諾貝爾文學獎,但他以“謝絕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為由拒絕了。波伏娃曾是薩特的學生,是女性主義者,代表作《女客人》、《第二性》,她與薩特被稱為自由的情侶,二人一直未結婚,沒有取得所謂世俗的認可,但這并不妨礙他們相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