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畫中的光感更強,他很早就借鑒西方油畫中表現光的特點,70年代末至80年初,他把歐洲荷蘭畫家倫勃朗的油畫貼在畫室中,認真研究參考。他曾說過:“我喜愛倫勃朗的油畫,倫勃朗的油畫喜歡在一大片黑調子中突出一道亮光,十分奇特。我的黑山黑水中夾有一道白光,正是從倫勃朗的油畫中得到啟示;不過,我用我們傳統的筆墨表現出來了。”
二、他積點成線,點更圓渾,更有節奏感,積成的線也很流暢。
三、他借鑒了清代龔賢和現代黃賓虹的積墨法,墨積得又厚又潤,而且更加渾然一體,由于他觀察的方法不同于前人,所以,他的積墨法雖借鑒于龔、黃,但最終不同于龔、黃。
四、他借鑒了宋代范寬的畫法,黑色大山突兀,白色飛泉直下,形成鮮明的對比。李可染曾自命畫室為“十師齋”,十師即師法齊白石、黃賓虹、范寬、李唐、王蒙、黃公望、石濤、石谿、龔賢、八大山人。這些畫家的畫風在他的畫里都能找到一點影子,但都化到他個人的風格之中了。
五、他用的素描方法,已完全化入筆墨之中了。
六、愈到晚年,他的筆墨愈純熟,已達到神功跡化、妙造自然的境界。中年那種干枯扁的感覺已完全消失了。
總結李可染晚年的山水:以黑重為特點,石濤題畫句有云:“黑團團里墨團團,墨黑叢中天地寬。”李可染曾題在自己的畫上,但李可染的山水比石濤山水更黑,墨更重,墨黑叢中的天地也更寬。李可染晚年山水中前山的光感更強,遠山的墨色更潤,加之濃墨重色,淡色之淡墨,都能渾然一體,達到化境。化境乃是山水畫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