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手法復位法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分R0稱QWPZL7
良性陣發性體位性眩暈(BPPV)是一種特發的以頭位改變誘發的短暫眩暈為主要特征的外周前庭性疾患,約占眩暈疾病的24%(1)。近年,對該病的治療報道較多,其中應用Epley首創的耳石復位法(PRM)治療BPPV取得了很好的療效。(2.3)。從1999年~2002年,三年來我們應用PRM治療后半規管性BPPV53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01BQ0E5FKB 1.資料與方法量BIB3LOI名分 1.1一般資料KD88Y不N9M9 53例患者中女性34例,男19例;年齡16-75歲,平均為49.1歲;左耳受累21例,右耳30例,雙耳2例。發病至就診時間為5小時至3年,平均96.5天,其中發病在10天以內者15例(占28.3%),11天至1月14例(占26.4%),1月以上至6個月13例(占24.5%),6個月以上至1年6例(占11.3%),1年以上至3年5例(占0.9%)。5例患者有頭外傷史,4例在參加體力勞動后發病,4例有高血壓史,1例行中耳炎手術后半年,1例有腦梗塞。類X 1JW7Y不U 病例選自1999年1月至2002年10月,本院耳鼻咽喉科門診及耳鼻咽喉科、神經內科住院患者。全部患者經詳細詢問病史,作常規的神經耳科學檢查及其它檢查,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眩暈,確認為BPPV。我們是參照耳科學對BPPV的診斷標準:1.當患者頭位活動至一定位置時,突發眩暈,多為旋轉性,可為飄浮感,眩暈發作為一過性,發作后有穩定期,但一天或數天內可多次發作;2.Dix-Hallpike試驗出現短暫眩暈及眼震,眼震多為旋轉性,有數秒的潛伏期,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30秒,被檢查者呈坐直位時,可出現短暫眩暈及反向的旋轉性眼震,眼震可為水平性。以上反應呈疲勞性。3.無耳蝸損害、前庭功能檢查包括冷熱試驗和姿勢pic檢查均正常;4.無其它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診斷患者的依據是:作Dix-Hallpike試驗時,頭偏左側出現眩暈和眼震,左側耳為患耳;頭偏向右側出現眩暈和眼震,則右耳為患耳;若雙側均為陽性,則為雙耳受累。法藥X反OM,V成, 1.2治療方法化3B品分PQ3NG 讓患者縱行坐在床上,檢查者在其背后扶頭,按下列步驟行PRM治療。第1步,讓患者快速懸頭仰臥,頭向患側旋轉45°,患耳向下,使耳石沉到后半規管中部,在此位置維持2~3分鐘;第2步,將頭逐漸轉正,繼續向健側轉45°,使耳石移近總腳,保持頭位2~3分鐘;第3步,頭與軀干同時向健側轉135°,使耳石回歸橢圓囊,維持此位置1~2分鐘;第4步,頭轉向正前方,讓患者慢慢坐起,呈頭直位。YBWQNY25S品 每完成一步觀察眩暈及眼震,待其終結后才做下一步,在治療中此法應重復進行,直至眩暈及眼震消失,如此反復2~3次,直到任何頭位均引不出眼震,為一次治療。對雙側患者需行雙側復位。治療后囑患者保持健側臥位1周,同時避免劇烈活動,不作體育活動和體力勞動。對一次治療無效者,間隔7-10天可重復治療,重復3次無效者采用其他方法治療。C類、9H M稱K0 1.3療效評定名法5不VS子量分N 我們根據Parnes等提出的療效標準評定,患者在完成治療后2-4周復查。I級為治愈;II-III為有效。稱,49OSS法6用 I級:眩暈消失,Dix-Hallpike試驗(-);不8 化DK名1XA II級:無體位性眩暈,但有頭昏,不平衡感,Dix-Hallpike試驗(+)或(-);子稱,IFO類量不T III級:體位性眩暈癥狀改善;Dix-Hallpike(+);Y Y量類Z藥7U良 IV級:BPPV無效變成加重。,B7.品G.HNE 2結果66N435J、品品 本組53例治療2周后復查,療效I級49例,其中一次治愈47例,2次治療治愈2例;II級療效4例,III級療效及無效0例,II級-III級患者均經2-3次復位,近期治愈率為88.7%(47╱53),有效率為100%(53╱53),最長隨訪三年,暫未發現復發病例。5L稱8類6QC化3 3討論C分。SA 4名量O BPPV是常見的前庭末梢器疾病,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有兩種假說,一種是病變在后半規管壺腹嵴,由于橢圓囊的變性顆?;蛞蜓装Y、外傷誘發進入內淋巴液中形成的有形顆粒沉積在后半規管壺腹嵴頂,當頭部取直立位時,后半規管嵴頂呈垂直位;當側臥時,后半規管壺腹嵴則轉為水平位,因嵴頂有耳石沉著,重力作用使它偏離壺腹,產生刺激并發生眩暈和眼震,若顆粒粘附不平,多次變換頭位,顆粒脫落游散,不再構成刺激,便產生疲勞現象。另一種是以Eplep為代表的半規管耳石癥學說(5),他認為,變性耳石顆粒并外粘附于后半規管壺腹嵴,而是懸浮于半規管長臂的內淋巴中,當頭部處于誘發體位時,顆粒狀物沿與壺腹相反的方向運動,內淋巴也克服壺腹嵴的慣性發生相應移動,致使半規管壺腹神經異常興奮出現癥狀。依據這種假說,Epley提出用耳石復位法治療BPPV,即循一定順序變動頭位,耳石從后半規管回復到橢圓囊內,以達到治愈的目的。位置性眩暈在許多眩暈性疾病中存在,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經元炎、前庭藥物中毒、顱腦外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腦干病變、小腦腫瘤、腦干腫瘤等疾病。BPPV應與上述這些疾病無關,它們間是有區分的。然而,在BPPV患者的診治過程中必需注意到,多次復位手法治療無效者要對患者的診斷重新進行評估,是否是其他眩暈性疾病,特別是具有位置性眩暈的此類疾病。此外,對于有高血壓或心胸病、頸椎病、腦血管疾病、高齡患者應暫緩進行,防止發生意外。不20QKK026子 目前對BPPV的治療有藥物治療、康復訓練法、復位手法及手術治療。許多學者推薦復位手法。這是根據嵴頂結石癥和管結石癥理論而設計的,目的是使粘附于嵴頂的結石或游離飄浮于半規管長臂管腔內淋巴中的細小致密顆粒,通過頭位有順序的變動,使之從頂帽脫落或從半規管長臂管腔中經總腳或水平半規管腳進入橢圓囊,從而使半規管壺腹嵴頂及半規管腔內淋巴恢復正常的運動,消除了致病因素,癥狀獲得緩解。文獻報道,1次或多次耳石復位治療BPPV成功率可達84%-100%,我們應用耳石復位法治療BPPV53例,治愈率為90.6%,有效率為100%,證實了BPPV發病機制的半規管耳石癥假說。藥O藥GZV稱JF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