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西醫比較
一、中西醫歷史
中醫和西醫分別誕生于幾千年前的古中國和古希臘。此處西醫并非指西方傳統醫學,西方傳統醫學與中醫相差太遠,毫無可比性,西醫是指由西方開創的現代醫學。
西醫起源于西歐。公元前希臘愛琴海地區,航海條件優越,與古埃及、巴比倫等文明之邦交流廣泛,溝通頻繁,且其戰爭連連,民族大批遷徒,混居雜居,促使各民族間文化處于經常性之交匯、融合并代替之中。作為西方醫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希波克拉底不僅提出了影響深遠的醫師職業宣言,同時在這一實證思想的基礎上,對疾病類型和疾病癥狀進行了初步描述。隨著中世紀枷鎖的逐漸打破,對人體這一生命體系進行確實探索主導了西方醫學的發展歷程,也揭開了近現代西方醫學的序幕,正如蒸汽機的發明和紡織技術進步領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人體解剖學和病原微生物學等分支學科的進步使得現代西方醫學自18世紀末開始得到了迅速發展;而兩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生命災難使得西方醫學在這一時期對進步的客觀需求急劇增加;以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意味著西方醫學進入了分子生物學時代。與中醫、印度醫學和阿拉伯醫學等傳統醫學相比,強于邏輯思維之西醫學注重追求嚴密公理化系統,試圖運用形式邏輯推理方法來認識自然。自13世紀的羅杰兒、培根確立了實驗精神和基本程序后,實驗方法被廣泛采用,西方醫學經歷了從早期古代醫學向現代醫學的轉變。由斯在客觀上導致了西方醫學之開放性特征,創新意識特強,更容易接受并吸收不同學科的先進性、新穎性成就,促進了西方醫學近百年來迅猛發展之重要原因。
中醫根源于春秋戰國時期,以《黃帝內經》、《黃帝外經》等著述為形成標志,其主要思想源于老子之“道生學說”、孔子之“中庸”思想并陰陽學家之“陰陽五行學說”??。漸致形成了“天即人”、“人即天”、“天人合一”、“天人相應”
哲學,中庸平衡之“和諧”哲學,以及相生相克動態之“陰陽五行八卦”哲學等諸多論述。中醫理論早期也充分體現了對簡單自然藥物的探尋和實驗,與西方醫學相同的是,早期醫學缺乏對生命和疾病本質進行深入了解的能力,于是從外部對疾病個體的干預措施和結果進行整體推演也成為一條可能的途徑,這也即是早期中醫學具備的兩個特點:整體醫學和包含了經驗在內的現象唯物主義。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醫學似乎一直在有條不紊地豐富和沉淀。從中國醫史古籍資料分析的結果來看,中醫學的豐富和發展主要來自于3個方面:中醫基礎理論的豐富和進步;臨床經驗的總結和提高;中醫本草和方劑研究的不斷進步。這些發展推動了中醫醫學本身向更高的理論和實踐層次發展:整體醫學概念進行外延的結果是外部辯證唯物主義的進一步深化,以“五臟六腑”和“經脈網絡”為代表等經典理論對于從宏觀角度考慮生命個體疾病狀態的中國傳統醫學而言,或許是整體層面上理解疾病內涵的一種下限,但同時也是更寶貴的進步,中醫學不僅僅將疾病個體作為整體進行外部推演,更將對生命和疾病本質的認識上升到復雜系統這一理論高度。
由于中西醫歷史以及所處環境的巨大差別,中西醫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其差異之大融和統一之難成為人類文化和科學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觀。以下從具體方面來分析中西醫的差別。
二、中西醫比較
2.1研究對象之差異
中醫學之研究對象偏重于人與自然之關系,中國古代先哲認為人類生存的目的是適應自然,而不是關心是否能認識到物質世界之深層結構、形態,并不離開實際情況去思考問題。認為一切脫離相對關系之個體,以及脫離整體的部分,是毫無意義的。人類認識自然界之規律是“以人為中心”,認為能夠更好的適應自然,有利生存發展。強調人類個體生命過程及人類歷史相對于自然界乃至整個世界是短暫的,而宇宙對人呈現出來的規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是人類得以認識、利用自然規律并延續至后代之前提。然自然規律之穩定性表現為它的周期性。誠如《易經》中易之詮釋:易有一義:周期件為“變易”,時、日、月、甲子是也,而這種變易即“不易”,亦“簡易”之謂也。蓋人乃自然因素綜合作用而生,人體全息了自然之一切影響,人的一切屬性悉自然賦予的。認為人與自然關系既是出發點,又是歸宿點。其它任何認識方法最后悉返回到此層面上來。這種整體恒動之觀念一直延續至今,相對于前者來說,可能走彎曲之路徑,甚者因無法返回而走不通。
西醫由于把動態的生命過程靜止在一點上,忽略了自然因素之影響,簡化其研究條件,借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對人體之結構及各個結構之功能借助儀器進行周密細致、系統的觀察和縱深研究,提高了研究速度,一大批前沿性的
科研成果不斷涌現,從而加速了醫學科學化的進程。必須指出尸體與活體是不能同等的。最終還需要回到整體動態作用條件及其復雜的人的層面上來。所以隨著西醫研究的越深入,其進程也就愈艱難。
2.2思想文化和思維方式
西醫的思維方式,基本上屬于直觀的、線性的思維方式。中醫的思維方式,基本上屬于抽象的、綜合的思維方式。西醫強調能夠觀察(如解剖學的肉眼觀察和細胞學、細菌學的儀器觀察)、能夠化驗(要求拿出化學成分、化學分子式,讓數據說話)、能夠反復實驗(通常是在割裂其它因素的條件下就某一種因素的反應進行實驗),并且在臨床中往往是針對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對抗性措施(特別注重消毒、滅菌、殺死癌細胞、切除癌變部位)。這些都是西醫直觀與線性思維方式的具體表現。
中醫自然也需要解剖學知識,但除此之外便沒有西醫那些東西了。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氣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靈性去領悟,需要靠想象去意會,需要靠感覺(即望、聞、問、切)去判斷,既拿不出什么數據,更拿不出化學分子式。中醫盡管將人體的五臟六腑分別納入“五行”之中,但絕不將它們割裂開來,而恰恰是將它們作為一個相互制衡的有機系統,完整地統一看待。中醫盡管將人體的前后、表里、虛實、寒燥等分別劃歸“陰”、“陽”兩大范疇,但不僅不將其割裂,反而特別強調“陰陽調和”。中醫不是針對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對抗性措施,而是強調“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維護人體自身所具有 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種不正常的干擾。還有,古代中醫并不分科,往往是由一名醫師診斷所有的疾病。這些都是中醫抽象與綜合思維方式的具體表現。
由于思維方式迥然不同,對于維護人體健康,西醫是將治療放在第一、預防放在第二、養生放在第三的;而中醫恰恰相反養生第一,預防第二,治療第三。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西醫治'已病’,中醫治'未病’。
中醫認為,一切病癥都是由于人體不夠協調、失去平衡而引起的;一旦恢復協調平衡的正常狀態,病癥就自行消失了。這就是說,健康的關鍵,主要不在于外部環境的好壞,而在于自身肌體的強健,正所謂“邪不干正”。接觸相同的環境,甚至同樣接觸細菌和病毒,有的人患病而有的人不患病,不就因為各自肌體存在強弱的差異嗎?人體的血、脈、氣、神經各大系統,猶如密布全身的管道網絡,必須時刻保持暢通無阻;一旦發生阻塞,就會出現相應的疾病,故中醫的醫理強調“百病在瘀,治病在通”。對于這種協調平衡的正常狀態,中醫稱為“和”(通達和暢之意);而對于患病,中醫則稱為“違和”,故有“一脈不和,周身不遂”的說法。正是因為中醫強調五行協調、陰陽平衡、自體和暢,所以總是把養生之道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中醫之“養生”,內容非常豐富,包括“調養”(調節各種功能)、“食養”(優化飲食結構)、“境養”(改善生活環境)、晴養”(改善情
緒)、“息養”(靜坐調息)和“心養”(領悟人生、遇事達觀、平穩心態)。這里只對其中的“心養”作一個簡略的介紹。“心養”實際上已經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了。因為,當一個人領悟了人生之真諦,沒有怨悔,沒有貪求,沒有憂慮,整個人體自然而然就達到十分和諧的狀態,各種機能自然而然就協調一致地發揮作用,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遠離疾病、延年益壽了。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有言:陪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大意是:一個人沒有貪心,沒有妄念,其精、氣、神緊隨不舍,內藏不泄,疾病從何而來?這句話又是中醫蘊涵哲學意韻的一個明證。事實上,一個人只要心態平和,就能讓氣血通暢、臟腑平衡;也只有心態平和,才能讓氣血通暢、臟腑平衡。
十分明顯,中醫這種“養生第一,預防第二,治療第三”的思路,是從源頭上維護人們健康的正確思路。除了易理、“陰陽”、“五行”,中醫還要求懂得道家思想乃至佛家思想。實際上,一位高明的中醫師往往具有相當深厚的哲學造詣,甚至本身就是一名夠格的哲學家!這是西醫界實在難以比肩的。
2.3理論基礎
中醫與西醫,說起來都是醫學,其實兩者的理論基礎是全然不同的。眾所周知,西醫的理論基礎是科學,而且主要是經典科學。中醫的理論基礎是什么呢?是哲學,而且是中國哲學。西醫是建立在解剖學細胞學、細菌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等科學基礎之上的,基本上屬于“機械唯物論”的范疇。西醫把人體劃分為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骨骼系統、肌肉系統、泌尿系統、循環系統等若干系統,再分別將各個系統劃分為若干器官。這實質上等于把人體看作一臺由各種部件、諸多零件組合起來的復雜的機器設備。醫生往往只熟悉某一系統的專科,而對其它系統專科往往缺乏了解;在臨床上,也往往只注意本專科的病變,而對其它方面的病變不聞不問。至于西藥,就基本上屬于純粹的化學范疇了。
2.4科學文化
人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機等涉及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等多學科的具體內容,需要應用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方法來研究和闡明,移植和應用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方法是醫學研究和發展的杠桿和橋梁。中西醫的現有差異在這個方面也深刻地顯示出來。在中醫發展的歷史條件下,所吸收的主要是中國古代的科學文化,包括中國傳統的科學思想和數學、天文學、歷法學、地學、物理學、化學、動物學、植物學等方面的知識和方法,受其發展水平的限制,不能有效地解答醫學的各種具體問題,中醫不得不在總結臨床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哲學思辨,盡管掌握了許多深刻的客觀規律,并在臨床應用有效,但大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從整體來看,中醫學術的科學技術內涵還屬于古代科學技術的水平。西醫學術的科學技術內涵在16世紀之前不比中醫高,但從16世紀開始歐洲發生一系列科學技術革命,西醫走上移植和應用近代科學技術革命成果的發展道路,把物
中醫和西醫分別誕生于幾千年前的古中國和古希臘。此處西醫并非指西方傳統醫學,西方傳統醫學與中醫相差太遠,毫無可比性,西醫是指由西方開創的現代醫學。
西醫起源于西歐。公元前希臘愛琴海地區,航海條件優越,與古埃及、巴比倫等文明之邦交流廣泛,溝通頻繁,且其戰爭連連,民族大批遷徒,混居雜居,促使各民族間文化處于經常性之交匯、融合并代替之中。作為西方醫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希波克拉底不僅提出了影響深遠的醫師職業宣言,同時在這一實證思想的基礎上,對疾病類型和疾病癥狀進行了初步描述。隨著中世紀枷鎖的逐漸打破,對人體這一生命體系進行確實探索主導了西方醫學的發展歷程,也揭開了近現代西方醫學的序幕,正如蒸汽機的發明和紡織技術進步領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人體解剖學和病原微生物學等分支學科的進步使得現代西方醫學自18世紀末開始得到了迅速發展;而兩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生命災難使得西方醫學在這一時期對進步的客觀需求急劇增加;以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意味著西方醫學進入了分子生物學時代。與中醫、印度醫學和阿拉伯醫學等傳統醫學相比,強于邏輯思維之西醫學注重追求嚴密公理化系統,試圖運用形式邏輯推理方法來認識自然。自13世紀的羅杰兒、培根確立了實驗精神和基本程序后,實驗方法被廣泛采用,西方醫學經歷了從早期古代醫學向現代醫學的轉變。由斯在客觀上導致了西方醫學之開放性特征,創新意識特強,更容易接受并吸收不同學科的先進性、新穎性成就,促進了西方醫學近百年來迅猛發展之重要原因。
中醫根源于春秋戰國時期,以《黃帝內經》、《黃帝外經》等著述為形成標志,其主要思想源于老子之“道生學說”、孔子之“中庸”思想并陰陽學家之“陰陽五行學說”??。漸致形成了“天即人”、“人即天”、“天人合一”、“天人相應”
哲學,中庸平衡之“和諧”哲學,以及相生相克動態之“陰陽五行八卦”哲學等諸多論述。中醫理論早期也充分體現了對簡單自然藥物的探尋和實驗,與西方醫學相同的是,早期醫學缺乏對生命和疾病本質進行深入了解的能力,于是從外部對疾病個體的干預措施和結果進行整體推演也成為一條可能的途徑,這也即是早期中醫學具備的兩個特點:整體醫學和包含了經驗在內的現象唯物主義。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醫學似乎一直在有條不紊地豐富和沉淀。從中國醫史古籍資料分析的結果來看,中醫學的豐富和發展主要來自于3個方面:中醫基礎理論的豐富和進步;臨床經驗的總結和提高;中醫本草和方劑研究的不斷進步。這些發展推動了中醫醫學本身向更高的理論和實踐層次發展:整體醫學概念進行外延的結果是外部辯證唯物主義的進一步深化,以“五臟六腑”和“經脈網絡”為代表等經典理論對于從宏觀角度考慮生命個體疾病狀態的中國傳統醫學而言,或許是整體層面上理解疾病內涵的一種下限,但同時也是更寶貴的進步,中醫學不僅僅將疾病個體作為整體進行外部推演,更將對生命和疾病本質的認識上升到復雜系統這一理論高度。
由于中西醫歷史以及所處環境的巨大差別,中西醫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其差異之大融和統一之難成為人類文化和科學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觀。以下從具體方面來分析中西醫的差別。
二、中西醫比較
2.1研究對象之差異
中醫學之研究對象偏重于人與自然之關系,中國古代先哲認為人類生存的目的是適應自然,而不是關心是否能認識到物質世界之深層結構、形態,并不離開實際情況去思考問題。認為一切脫離相對關系之個體,以及脫離整體的部分,是毫無意義的。人類認識自然界之規律是“以人為中心”,認為能夠更好的適應自然,有利生存發展。強調人類個體生命過程及人類歷史相對于自然界乃至整個世界是短暫的,而宇宙對人呈現出來的規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是人類得以認識、利用自然規律并延續至后代之前提。然自然規律之穩定性表現為它的周期性。誠如《易經》中易之詮釋:易有一義:周期件為“變易”,時、日、月、甲子是也,而這種變易即“不易”,亦“簡易”之謂也。蓋人乃自然因素綜合作用而生,人體全息了自然之一切影響,人的一切屬性悉自然賦予的。認為人與自然關系既是出發點,又是歸宿點。其它任何認識方法最后悉返回到此層面上來。這種整體恒動之觀念一直延續至今,相對于前者來說,可能走彎曲之路徑,甚者因無法返回而走不通。
西醫由于把動態的生命過程靜止在一點上,忽略了自然因素之影響,簡化其研究條件,借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對人體之結構及各個結構之功能借助儀器進行周密細致、系統的觀察和縱深研究,提高了研究速度,一大批前沿性的
科研成果不斷涌現,從而加速了醫學科學化的進程。必須指出尸體與活體是不能同等的。最終還需要回到整體動態作用條件及其復雜的人的層面上來。所以隨著西醫研究的越深入,其進程也就愈艱難。
2.2思想文化和思維方式
西醫的思維方式,基本上屬于直觀的、線性的思維方式。中醫的思維方式,基本上屬于抽象的、綜合的思維方式。西醫強調能夠觀察(如解剖學的肉眼觀察和細胞學、細菌學的儀器觀察)、能夠化驗(要求拿出化學成分、化學分子式,讓數據說話)、能夠反復實驗(通常是在割裂其它因素的條件下就某一種因素的反應進行實驗),并且在臨床中往往是針對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對抗性措施(特別注重消毒、滅菌、殺死癌細胞、切除癌變部位)。這些都是西醫直觀與線性思維方式的具體表現。
中醫自然也需要解剖學知識,但除此之外便沒有西醫那些東西了。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氣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靈性去領悟,需要靠想象去意會,需要靠感覺(即望、聞、問、切)去判斷,既拿不出什么數據,更拿不出化學分子式。中醫盡管將人體的五臟六腑分別納入“五行”之中,但絕不將它們割裂開來,而恰恰是將它們作為一個相互制衡的有機系統,完整地統一看待。中醫盡管將人體的前后、表里、虛實、寒燥等分別劃歸“陰”、“陽”兩大范疇,但不僅不將其割裂,反而特別強調“陰陽調和”。中醫不是針對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對抗性措施,而是強調“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維護人體自身所具有 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種不正常的干擾。還有,古代中醫并不分科,往往是由一名醫師診斷所有的疾病。這些都是中醫抽象與綜合思維方式的具體表現。
由于思維方式迥然不同,對于維護人體健康,西醫是將治療放在第一、預防放在第二、養生放在第三的;而中醫恰恰相反養生第一,預防第二,治療第三。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西醫治'已病’,中醫治'未病’。
中醫認為,一切病癥都是由于人體不夠協調、失去平衡而引起的;一旦恢復協調平衡的正常狀態,病癥就自行消失了。這就是說,健康的關鍵,主要不在于外部環境的好壞,而在于自身肌體的強健,正所謂“邪不干正”。接觸相同的環境,甚至同樣接觸細菌和病毒,有的人患病而有的人不患病,不就因為各自肌體存在強弱的差異嗎?人體的血、脈、氣、神經各大系統,猶如密布全身的管道網絡,必須時刻保持暢通無阻;一旦發生阻塞,就會出現相應的疾病,故中醫的醫理強調“百病在瘀,治病在通”。對于這種協調平衡的正常狀態,中醫稱為“和”(通達和暢之意);而對于患病,中醫則稱為“違和”,故有“一脈不和,周身不遂”的說法。正是因為中醫強調五行協調、陰陽平衡、自體和暢,所以總是把養生之道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中醫之“養生”,內容非常豐富,包括“調養”(調節各種功能)、“食養”(優化飲食結構)、“境養”(改善生活環境)、晴養”(改善情
緒)、“息養”(靜坐調息)和“心養”(領悟人生、遇事達觀、平穩心態)。這里只對其中的“心養”作一個簡略的介紹。“心養”實際上已經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了。因為,當一個人領悟了人生之真諦,沒有怨悔,沒有貪求,沒有憂慮,整個人體自然而然就達到十分和諧的狀態,各種機能自然而然就協調一致地發揮作用,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遠離疾病、延年益壽了。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有言:陪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大意是:一個人沒有貪心,沒有妄念,其精、氣、神緊隨不舍,內藏不泄,疾病從何而來?這句話又是中醫蘊涵哲學意韻的一個明證。事實上,一個人只要心態平和,就能讓氣血通暢、臟腑平衡;也只有心態平和,才能讓氣血通暢、臟腑平衡。
十分明顯,中醫這種“養生第一,預防第二,治療第三”的思路,是從源頭上維護人們健康的正確思路。除了易理、“陰陽”、“五行”,中醫還要求懂得道家思想乃至佛家思想。實際上,一位高明的中醫師往往具有相當深厚的哲學造詣,甚至本身就是一名夠格的哲學家!這是西醫界實在難以比肩的。一、中西醫歷史
中醫和西醫分別誕生于幾千年前的古中國和古希臘。此處西醫并非指西方傳統醫學,西方傳統醫學與中醫相差太遠,毫無可比性,西醫是指由西方開創的現代醫學。
西醫起源于西歐。公元前希臘愛琴海地區,航海條件優越,與古埃及、巴比倫等文明之邦交流廣泛,溝通頻繁,且其戰爭連連,民族大批遷徒,混居雜居,促使各民族間文化處于經常性之交匯、融合并代替之中。作為西方醫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希波克拉底不僅提出了影響深遠的醫師職業宣言,同時在這一實證思想的基礎上,對疾病類型和疾病癥狀進行了初步描述。隨著中世紀枷鎖的逐漸打破,對人體這一生命體系進行確實探索主導了西方醫學的發展歷程,也揭開了近現代西方醫學的序幕,正如蒸汽機的發明和紡織技術進步領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人體解剖學和病原微生物學等分支學科的進步使得現代西方醫學自18世紀末開始得到了迅速發展;而兩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生命災難使得西方醫學在這一時期對進步的客觀需求急劇增加;以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意味著西方醫學進入了分子生物學時代。與中醫、印度醫學和阿拉伯醫學等傳統醫學相比,強于邏輯思維之西醫學注重追求嚴密公理化系統,試圖運用形式邏輯推理方法來認識自然。自13世紀的羅杰兒、培根確立了實驗精神和基本程序后,實驗方法被廣泛采用,西方醫學經歷了從早期古代醫學向現代醫學的轉變。由斯在客觀上導致了西方醫學之開放性特征,創新意識特強,更容易接受并吸收不同學科的先進性、新穎性成就,促進了西方醫學近百年來迅猛發展之重要原因。
中醫根源于春秋戰國時期,以《黃帝內經》、《黃帝外經》等著述為形成標志,其主要思想源于老子之“道生學說”、孔子之“中庸”思想并陰陽學家之“陰陽五行學說”??。漸致形成了“天即人”、“人即天”、“天人合一”、“天人相應”
哲學,中庸平衡之“和諧”哲學,以及相生相克動態之“陰陽五行八卦”哲學等諸多論述。中醫理論早期也充分體現了對簡單自然藥物的探尋和實驗,與西方醫學相同的是,早期醫學缺乏對生命和疾病本質進行深入了解的能力,于是從外部對疾病個體的干預措施和結果進行整體推演也成為一條可能的途徑,這也即是早期中醫學具備的兩個特點:整體醫學和包含了經驗在內的現象唯物主義。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醫學似乎一直在有條不紊地豐富和沉淀。從中國醫史古籍資料分析的結果來看,中醫學的豐富和發展主要來自于3個方面:中醫基礎理論的豐富和進步;臨床經驗的總結和提高;中醫本草和方劑研究的不斷進步。這些發展推動了中醫醫學本身向更高的理論和實踐層次發展:整體醫學概念進行外延的結果是外部辯證唯物主義的進一步深化,以“五臟六腑”和“經脈網絡”為代表等經典理論對于從宏觀角度考慮生命個體疾病狀態的中國傳統醫學而言,或許是整體層面上理解疾病內涵的一種下限,但同時也是更寶貴的進步,中醫學不僅僅將疾病個體作為整體進行外部推演,更將對生命和疾病本質的認識上升到復雜系統這一理論高度。
由于中西醫歷史以及所處環境的巨大差別,中西醫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其差異之大融和統一之難成為人類文化和科學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觀。以下從具體方面來分析中西醫的差別。
二、中西醫比較
2.1研究對象之差異
中醫學之研究對象偏重于人與自然之關系,中國古代先哲認為人類生存的目的是適應自然,而不是關心是否能認識到物質世界之深層結構、形態,并不離開實際情況去思考問題。認為一切脫離相對關系之個體,以及脫離整體的部分,是毫無意義的。人類認識自然界之規律是“以人為中心”,認為能夠更好的適應自然,有利生存發展。強調人類個體生命過程及人類歷史相對于自然界乃至整個世界是短暫的,而宇宙對人呈現出來的規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是人類得以認識、利用自然規律并延續至后代之前提。然自然規律之穩定性表現為它的周期性。誠如《易經》中易之詮釋:易有一義:周期件為“變易”,時、日、月、甲子是也,而這種變易即“不易”,亦“簡易”之謂也。蓋人乃自然因素綜合作用而生,人體全息了自然之一切影響,人的一切屬性悉自然賦予的。認為人與自然關系既是出發點,又是歸宿點。其它任何認識方法最后悉返回到此層面上來。這種整體恒動之觀念一直延續至今,相對于前者來說,可能走彎曲之路徑,甚者因無法返回而走不通。
西醫由于把動態的生命過程靜止在一點上,忽略了自然因素之影響,簡化其研究條件,借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對人體之結構及各個結構之功能借助儀器進行周密細致、系統的觀察和縱深研究,提高了研究速度,一大批前沿性的
科研成果不斷涌現,從而加速了醫學科學化的進程。必須指出尸體與活體是不能同等的。最終還需要回到整體動態作用條件及其復雜的人的層面上來。所以隨著西醫研究的越深入,其進程也就愈艱難。
2.2思想文化和思維方式
西醫的思維方式,基本上屬于直觀的、線性的思維方式。中醫的思維方式,基本上屬于抽象的、綜合的思維方式。西醫強調能夠觀察(如解剖學的肉眼觀察和細胞學、細菌學的儀器觀察)、能夠化驗(要求拿出化學成分、化學分子式,讓數據說話)、能夠反復實驗(通常是在割裂其它因素的條件下就某一種因素的反應進行實驗),并且在臨床中往往是針對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對抗性措施(特別注重消毒、滅菌、殺死癌細胞、切除癌變部位)。這些都是西醫直觀與線性思維方式的具體表現。
中醫自然也需要解剖學知識,但除此之外便沒有西醫那些東西了。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氣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靈性去領悟,需要靠想象去意會,需要靠感覺(即望、聞、問、切)去判斷,既拿不出什么數據,更拿不出化學分子式。中醫盡管將人體的五臟六腑分別納入“五行”之中,但絕不將它們割裂開來,而恰恰是將它們作為一個相互制衡的有機系統,完整地統一看待。中醫盡管將人體的前后、表里、虛實、寒燥等分別劃歸“陰”、“陽”兩大范疇,但不僅不將其割裂,反而特別強調“陰陽調和”。中醫不是針對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對抗性措施,而是強調“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維護人體自身所具有 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種不正常的干擾。還有,古代中醫并不分科,往往是由一名醫師診斷所有的疾病。這些都是中醫抽象與綜合思維方式的具體表現。
由于思維方式迥然不同,對于維護人體健康,西醫是將治療放在第一、預防放在第二、養生放在第三的;而中醫恰恰相反養生第一,預防第二,治療第三。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西醫治'已病’,中醫治'未病’。
中醫認為,一切病癥都是由于人體不夠協調、失去平衡而引起的;一旦恢復協調平衡的正常狀態,病癥就自行消失了。這就是說,健康的關鍵,主要不在于外部環境的好壞,而在于自身肌體的強健,正所謂“邪不干正”。接觸相同的環境,甚至同樣接觸細菌和病毒,有的人患病而有的人不患病,不就因為各自肌體存在強弱的差異嗎?人體的血、脈、氣、神經各大系統,猶如密布全身的管道網絡,必須時刻保持暢通無阻;一旦發生阻塞,就會出現相應的疾病,故中醫的醫理強調“百病在瘀,治病在通”。對于這種協調平衡的正常狀態,中醫稱為“和”(通達和暢之意);而對于患病,中醫則稱為“違和”,故有“一脈不和,周身不遂”的說法。正是因為中醫強調五行協調、陰陽平衡、自體和暢,所以總是把養生之道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中醫之“養生”,內容非常豐富,包括“調養”(調節各種功能)、“食養”(優化飲食結構)、“境養”(改善生活環境)、晴養”(改善情
緒)、“息養”(靜坐調息)和“心養”(領悟人生、遇事達觀、平穩心態)。這里只對其中的“心養”作一個簡略的介紹。“心養”實際上已經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了。因為,當一個人領悟了人生之真諦,沒有怨悔,沒有貪求,沒有憂慮,整個人體自然而然就達到十分和諧的狀態,各種機能自然而然就協調一致地發揮作用,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遠離疾病、延年益壽了。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有言:陪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大意是:一個人沒有貪心,沒有妄念,其精、氣、神緊隨不舍,內藏不泄,疾病從何而來?這句話又是中醫蘊涵哲學意韻的一個明證。事實上,一個人只要心態平和,就能讓氣血通暢、臟腑平衡;也只有心態平和,才能讓氣血通暢、臟腑平衡。
十分明顯,中醫這種“養生第一,預防第二,治療第三”的思路,是從源頭上維護人們健康的正確思路。除了易理、“陰陽”、“五行”,中醫還要求懂得道家思想乃至佛家思想。實際上,一位高明的中醫師往往具有相當深厚的哲學造詣,甚至本身就是一名夠格的哲學家!這是西醫界實在難以比肩的。
5
理學、
化學、
生物學的知識直接應用于解答醫學問題,
把這些學科的分解還原方
法、實驗方法、定量方法等應用于醫學研究,對于生理、病理等能夠以實驗為依
據,定量地做出物理的、或化學的、或生物學的解釋,由此被人們稱為醫學的科
學化和技術化。西醫學術的科學內涵的提高主要是近代以來的事情。
2.5
關于治療用藥
在治療方面,西醫的一個特點是“手術萬能”
,就是喜歡動手術。這是與西
醫在外科方面的優勢分不開的。中醫也有外科手術,早在東漢末年,被譽為“神
醫”
的華佗不是有
“刮骨療毒”
“開顱洗腦”
的本領嗎?可惜后來沒有發展起來。
實際上,西醫劃為外科的一些疾病,在中醫卻是按內科來治療的。例如膽結
石、
腎結石,
西醫的辦法往往是開刀把結石取出采而中醫的辦法往往是通過調理
(
包括服藥
)
把結石給化掉。
應當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直觀地看,既然膽、腎里面有“石頭”
,當然最
好是按西醫的辦法開刀把“石頭”取出來;而中醫把“石頭”給化掉的辦法似乎
有點“玄”
,難以令人相信。可是要知道,這些結石并不是一般的“石頭”
,也不
是誰放進去的,而是因為某種功能缺陷而在體內形成的化合物。按照化學原理,
既然可以化合,也就可以分解。那么,找出病因,使形成結石的化學過程發生逆
轉,
為什么不能把結石給化掉呢?要說科學,
這不正是一種化學還原反應嗎?當
然,
這個過程肯定比較緩慢,
不可能像動手術那樣快捷。
這類西醫作為外科而中
醫作為內科的病例還有不少
(
如癌癥、腫瘤、腦血栓,等等
)
,就不多談了。
西醫的另一個特點是
“同病同方”
(
即對不同人的相同病癥開列相同的處方
)
正如俗話所說的“感冒發燒,阿司匹林一包”
。而中醫恰恰相反,是“同病不同
方”
一一同樣是感冒發燒,
中醫要考慮到患者的性別、
年齡、
胖瘦、
機體的強弱、
病癥的虛實寒熱乃至生活的習慣,對不同的人開列不同的處方。
西醫還有一個特點是
“對癥治療”
即針對癥狀進行治療。
而中醫則講究
“辨
癥施治”
即對病癥的所有相關因素及其相互影響作通盤的考慮加以治療。
須知,
癥狀只是表象,
而導致表象的機理是非常復雜的,
不理清其中的機理,
僅僅針對
癥狀采取措施豈不是過分簡單化了嗎?
在用藥方面,中醫與西醫有著原則的區別一一中醫完全使用自然藥物,并且
往往是不加提純直接使用,還特別注重多種藥材相“配伍”
;而西醫基本上完全
使用化學藥物,即使有少許自然藥物,也總是盡量提純為單一的成分。
由于藥理完全不同,
因而導致中藥與西藥的兩大差異:
其一體現在效果方面;
其二體現在價格方面。
就效果而言,
西藥是針對癥狀的,
一般當時的效果都比較
明顯,但往往存在兩大問題:一個是只顧局部而不顧整體,因而往往顧此失彼:
另一個是只顧眼前而不顧長遠,因而往往導致嚴重的后遺癥
(
許多“特效藥”都
有這個問題,
其中抗生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一它們幾乎具有藥到病除的
“神
6
效”
,但幾年、幾十年之后,各種嚴重弊端便逐漸顯現出來
)
。中藥處方是經過對
整個人體通盤考慮之后才開列的,
并且重在調理人體自身功能以恢復健康,
因而
一般當時的效果都不夠明顯,
對有些重病患者往往需要經過幾個階段、
按照治療
過程的進展開列幾副不同的處方。然而,正因為如此統籌兼顧、標本兼治,一般
也就不存在西藥的兩大問題。
就價格而言,西藥的開發時間長,加工設備精,專利費用高,并且特別鐘情
于壟斷利潤,因而價格很高,并且越來越高,以致于使大量患者吃不起藥。
中藥大多是傳統的“驗方”
,一般不需要開發,加之炮制設備簡陋,也無所
謂專利費用和壟斷利潤,因而除了某些名貴藥材,一般價格都非常便宜。
還需要提到的一個問題是,西藥不僅昂貴,而且國際市場的準入條件非常苛
刻,也非常不合理。須知,人體是一個異常復雜并且具有靈性的“巨系統”
,藥
物在人體內所發揮的作用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機理,
怎么能以單純的化學反應去判
斷是非呢?
三、中醫學中的哲學思考
首先,中醫的整體觀體現了世界是普遍聯系的觀點。體現了世界對立統一的
觀點,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雖然中醫整體觀思辨性強、實證性弱。
但其自然觀和現代哲學觀點并無相佐之處,
這是中醫能夠生存的基礎,
只是在認
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存在著差異。
中醫的整體觀的出現。雖然與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有關,但也是哲學上的必
然。
即使沒有中國古代的整體觀,
在現代哲學指導下也必然會出現某種形式的整
體觀,如系統論等。其次,通過中醫整體觀建立起來的方法論,與中國古代哲學
的陰陽、
五行等方法論一脈相承,
并直接地運用到醫學當中,
建立起了人體內部
的氣血、
臟腑及其聯系,
以及與外部聯系的框架,
建立起了物質聯系的系統方式。
這種通過人體外部表象來推導人體內部氣血、
臟腑等運行狀況,
進行辨證論治的
方法,
正是基于整體觀。
這種由外而內的方法,
與現代科學技術的方法論也并無
相悖之處
(
如現代的黑箱方法
)
而且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并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驗
證,從某種角度上說領先于現代醫學,這是中醫能生存的主要原因。
然而,把哲學上的自然觀和方法論融入具體科學。必然會束縛具體科學的發
展。
而中醫就是背上了這個哲學包袱。
我們知道,
哲學和具體科學之間的關系是
一般和特殊的關系,
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既不能彼此割裂,
也不能相互替代
醫學是一門自然科學,
有其自身規律的特殊性。
中國古代醫學把哲學的自然觀和
方法論融入醫學,
這與古代的認識水平低下、
人們對周圍世界認識籠統膚淺有關。
雖然,中醫理論從哲學角度有其生存的條件和方法,然而科學在不斷發展,
哲學在不斷進步,
如果傳統中醫仍舊囿于傳統哲學,
徘徊不前,
就不可避免地要
阻礙中醫的發展。即使中國哲學中陰陽、五行、八卦、河圖、洛書演繹了世界的
7
數學模型。
但這些哲學的一般規律直接凌駕于醫學之上,
必然阻礙了醫學的特殊
規律的發現目前中醫的現狀也證實了這一點。一旦現代醫學接受整體觀的指導,
建立一套不受哲學束縛的方法論,
必然會超越中醫,
中醫就有可能沒有立足之地
了。
因此,
雖然整體觀是中醫理論的科學的哲學內核,
但也正是這個直接融人中
醫的哲學內核阻礙了中醫的發展。
實踐經驗和理論內容的相互促進和補充構成了
中醫學的螺旋式發展過程,
在這一基礎上形成的陰陽五行學說構成了早期的中醫
哲學基礎。
中醫的發展過程中相比西方醫學具有了更多的哲學支持,
學科基礎理論哲學
化成為中醫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征。
以復雜系統這一基本觀念為例,
中醫從
單純的輸入輸出推演進化至復雜系統通路分析的更高層面之后,
即進一步對人體
虛擬功能部分進行網絡通路和相互影響進行宏觀總結,
進而提出單個病變和部分
病變的外在表現和干預策略,盡管它仍然存在輸入輸出推演這一粗糙的基本過
程,
但其具有高度理論價值的生命體功能網絡理論卻已經具有了對生命本質進行
高級概括的雛形。
除此之外,傳統的中國哲學思想對中醫哲學理論的影響和滲透也不可忽視。
傳統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幾乎貫穿了中國歷史上具有高度統一國家政權的所有時
期。
中醫推行
“天人合一”
觀點和養生理論,
著重人與自然、
心理和社會的統一,
在某種程度上與傳統的養生理論以及對
“和”
的強調相統一;
中醫采用外部推演,
強調相互影響和循環制約,注重問題全局化,這又似乎與老子“玄之又玄”的辯
證唯物主義存在諸多相似之處。
事實上,
中醫的發展是和中國歷史文化和社會哲
學體系的發展相統一的,
中醫在個體重復基礎之上的經驗總結使它不可避免的走
上社會哲學和醫學大框架粗線條的發展道路。
與之差別甚大,
近現代西醫自從解
剖學的解放開始,就走上了一條“分析~問題~分析”的螺旋式上升道路,其學
科性質也越來越偏向自然科學,
西方醫學家更多地關注于能否明確生命和疾病的
根本機制,
醫學活動建立在客觀的自然規律之上,
這使得醫學的可重復性明顯提
高。
在機制探索的基礎上,
西方醫學也開始逐漸重視復雜系統在疾病過程中的作
用,重視人與周圍環境的和諧。但是,從日益發展的生物、數學等交叉學科可以
看出,
西方醫學的哲學根基仍然無法擺脫對實證的苛求,
即使在客觀唯物主義醫
學理論的空前豐富的今天,
西方醫學仍然希望通過數學模型來解釋他們所認識到
的復雜系統,他們仍然希望面對客觀理論,甚至是能夠量化的客觀理論。
四、中西醫發展現狀
據《瞭望新聞周刊》
2006
10
24
日報道,中醫的衰落,已是一個不爭的
事實,
這是連最熱衷的中醫支持者也承認的。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醫
藥戰略研究課題組的統計,
1949
年我國人口不足
5
億人,中醫人數為
50
萬人。
8
2003
年我國人口增至近
13
億人,中醫執業醫師人數
49
萬人,其中真正用中醫
思路看病的不過
3
萬人,而且幾乎都是
50
歲以上的老醫師。在全國等級醫院方
面,以西醫占絕對優勢的綜合和專科醫院與中醫院之比約為
6:1
,且中醫院規模
遠遠小于西醫院。
2003
年的統計,
全國醫藥高等院校共
136
所,
西醫院校
104
所,中醫院校
32
所,中西醫院校之比為
3:1
,且中醫院校規模均小得多,教學
條件、
環境及經費投入均與現代醫學院校相距甚遠。
來自中醫藥戰略研究課題組
的調查指出,
我國現在的等級中醫院幾乎沒有一家是真正意義上的中醫醫院。
這些“中醫醫院”中,
查病主要靠西醫儀器來檢測與化驗;
斷病主要靠化驗單數
據來判定;
處方主要按西醫思維與理論來開方治病;
抓藥則是中藥西藥并用;
效主要靠西醫儀器來檢驗治療效果。在“中醫醫院”開出的藥方中,
70%
出自西
醫之手。全國等級中醫醫院的藥品收入中中藥占
40%
,西藥占
60%
中醫診斷學對疾病現象的認識面廣而不精深。中醫有臟腑辨證、八綱辨證、
氣血津液辨證等等,
但都沒有落實到具體的指標上,
造成了現代的中醫沒有自己
的客觀化、
具體化的診斷體系和指標。
診斷方法與現代科技脫節,
有的疾病實驗
室檢查異常,但臨床缺少主觀癥狀,導致無癥可辨,無法做出中醫診斷。傳統的
四診雖簡便易用,
但操作運用起來卻顯得模糊,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看法,
不利于
學術爭鳴。而且由于個體差異,感官靈敏度等限制,存在主觀性強、缺乏量化等
缺陷。
中醫科學性問題,歷來頗有爭議。歷史上曾多次討論過中醫存廢的問題,
如打假衛士方舟子就主張“廢醫驗藥”,亦即不只是中醫的理論有問題,連
中藥的療效都有被夸大、神化之嫌,因此除廢棄中醫理論,還應當嚴格地
檢驗中藥療效的可靠性與客觀性。
現代醫學起由于源于生物醫學模式,從純生物學角度研究宿主、環境和病因
三大因素的動態平衡。
現在醫學由于自然科學作為基礎,
已經被廣泛認可和使用,
在醫學上大行其道。
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和疾病譜的變化,
人們逐漸認識到原
有醫學模式的不足,
提出了生物
-
心理
-
社會醫學模式。
為現代醫學開拓了廣闊的
空間,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拓展了醫學的境界。強調關心病人,關注社會,注
重技術與服務的共同提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傳統醫學有趨于一致之處,
提示了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
然而,中醫也有其特有的優勢,如中醫注重于整體恒動的觀察,研究自然、
社會與身心一體化的人,
從整體上把握生命與疾病的運動,
又從運動中診察人體
內部以及人與自然的聯系。
中醫診斷還有超前診斷的特點,
能根據自然氣候的變
化預測疾病的發生演變規律和特點,對未發疾病進行預測。中醫察舌、切脈、望
神、問診等診察內容,也是中醫學的長處和優勢。舌診、脈診簡便易行,無創獲
取信息,
舌象和脈象反映出整個人體生命活動中的生物信息,
對病證的診斷具有
肯定的價值。
9
身為中國人,本人覺得中醫的存廢不是爭論就能出來結果的,物競天擇,存
在即合理。而且,中醫作為一種傳統,更有其獨特的文化,哲學,民族概念融匯
其中。每個人適當的了解中醫,對自己的好處也是非常明顯,利于養生。所以,
本人覺得中醫一定可以找到突破點有更強大的發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淺釋中醫認識論
循證醫學與中醫辨證的關系
中醫整體觀理念探析
(6)中西醫學的歸宿——系統醫學
中醫--推文模板
醫貫東西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澎湖县| 北京市| 南京市| 连平县| 衡南县| 义乌市| 平昌县| 剑阁县| 资兴市| 平陆县| 周宁县| 黄平县| 大田县| 海原县| 通河县| 秦安县| 平定县| 揭阳市| 苗栗市| 如皋市| 保靖县| 玉屏| 张家港市| 永济市| 杭锦后旗| 慈利县| 怀来县| 孟州市| 略阳县| 平谷区| 林甸县| 安泽县| 禹城市| 大渡口区| 久治县| 丰原市| 隆子县| 新平| 西贡区| 富川| 乐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