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傳統文化,品味國學經典。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國學經典是老子的《道德經》
《道德經》,又名《老子》,道德經不是老子的著作,而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學者整理的,就像論語不是孔子本人寫的一樣。
《道德經》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諸子百家思想學說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共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內容涵蓋諸多學科,被后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我們今天學習《道德經》,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去理解,因為遠古時期,漢字太少了,沒這么豐富的詞量,一詞多用的現象很常見,一個字有多種用途,所以,如果僅僅是從字面理解,那道德經也就失去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了,就等同于一篇普通的文章了。
“道”字。在傳統的古書中,大概有這樣幾種解釋和用法
(一)“道路,也就是人世間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
(二)方法手段
(三)說法,解釋
(四)“本質規律,運行法則
道德經,怎么理解道德的含義呢
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本,它既是一種本質的存在,也是一種本質的規律,法則
德,善也,積善成德,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就是這個意思
道可以解釋的話,也就不是真正的道
真正的道,不是尋常的道
宇宙萬物的本質,就是道,按自身的規律法則運轉,從最初的混混沌沌,到大千世界,最終萬事萬物必將歸于混沌之中,回歸到原始狀態,而無和有是不停的相互轉化的,這就是玄。也就是道的根本,就是按自身規律法則不斷的變化,無始無終,永恒存在。
※解讀
道可以解釋的話,也就不是真正的道
真正的道,不是尋常的道,對事物的認知,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應該學會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無,可以說它是天地最初的原始狀態,因為有了對事物的認知,開始有了萬物的概念和對萬物的了解,進而改變生活環境。
大千世界才會隨因緣聚合而形成,在一種無知無覺,類似于嬰兒般的狀態中感受道的奧妙,在萬事萬物的形成過程里感受它們發展變化的規律。
無是最初的狀態,有是當下的存在
無和有都來源于道,不管外在鏡像怎么千變萬化,本質都是一樣的,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
所以說它們雖然不停的相互轉化,而本質是同一個,不停的相互轉變就是萬事萬物的本質規律
學習傳統文化,品味國學經典,明天繼續和大家一起學習老子的道德經,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