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盛衰,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的陰或陽的消長變化超過了正常范圍,所出現的偏盛和偏衰的病機變化。陰陽盛衰直接導致實證和虛證,陰陽偏盛則形成實證,陰陽偏衰則形成虛證。陰陽盛衰還決定了疾病性質的寒和熱,陽盛、陰虛則形成熱證,陰盛、陽虛則形成寒證。
陰或陽一旦偏盛,就成了邪氣。'邪氣盛則實',所以陰偏盛或陽偏盛都形成實證。陰偏盛則形成實寒證,陽偏盛則形成實熱證。
陽偏盛是由于人體陰陽平衡失調,表現為陽氣偏盛、功能亢奮的一種病理狀念,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陽盛而陰未虛的實熱證。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常 見于外感溫熱陽邪,或感受陰邪從陽化熱,或七情內傷、五志化火,或因氣滯、血瘀、痰濁、食積等郁而化火,促使人體陽氣偏亢而形成。陽盛則熱,故臨床表現以 發熱為主癥,兼見多汗、口渴、面紅、舌紅苔黃、脈洪大或數;或火邪內擾,出現心煩、失眠、狂躁、大便干結、小便短赤等癥。
由于陽盛則傷陰,所以陽偏盛者往往有陰津耗損的表現。病至中、后期,陽邪漸退,陰津耗損卻日益顯著,就會形成陰虛證。
陰偏盛是由于人體陰陽平衡失調,表現為陰氣偏盛、功能衰減及其病理性代謝產物滯留的一種病理狀態,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陰盛而陽未虛的實寒證。其形 成的主要原因,常見于感受寒濕陰邪,或過食生冷,致使人體陰氣偏盛而形成。陰盛則寒,陽氣被遏而不得舒展,也失去其溫煦作用,故臨床表現以發寒為主癥,常 見惡寒戰栗、精神不振、面色蒼白、無汗、喜熱飲、四肢逆冷、大便稀、小便清、舌苔白、脈沉遲等癥。
由于陰盛則陽病,所以陰偏盛往往有陽氣受遏或損傷的表現。病至中、后期,陰邪漸退,陽氣不足就越來越明顯起來,從而形成陽虛證。
正常情況下,陰和陽都屬于人體的正氣。陰或陽一旦偏衰,就會形成正氣不足的局面。'精氣奪則虛';,所以陰偏衰和陽偏衰都形成虛證。陰偏衰則形成虛熱證,陽偏衰則形成虛寒證。
陽偏衰多由人體陰陽平衡失調,陽氣消耗過度;或先天稟賦薄弱,命門火衰;或后天調養失當,損傷陽氣;或因病陽氣受損,使機體陽氣不足而形成。陽虛 則寒,故臨床主要表現為虛寒證,臟腑功能減退或衰弱,出現畏寒怕冷、四肢不溫、精神疲乏、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脈沉遲無力等癥。
陽虛證主要表現在脾、腎二臟,尤以腎陽虛為重點。因為腎陽為各臟腑陽氣的根本,所以腎陽一虛,脾陽也顯不足。脾為后天之本,所以脾陽不足則運化功能減弱,氣血生化乏源,會使陽虛癥情加重。由于陽虛則不能制陰,可導致陰寒內盛,或水濕停聚,或瘀血內阻,進一步阻滯氣機,可以造成臟腑功能的嚴重障礙。
陰偏衰多由人體陰陽平衡失調,陰精消耗過度;或先天稟賦薄弱,陰液虧虛;或后天調養失當,陰液耗竭;或因病陰液受損,使機體陰液不足而形 成。陰虛則熱,故臨床主要表現為虛熱證,臟腑功能相對亢奮,出現形體消瘦、低熱、五心煩熱、盜汗、口干、大便干結、小便短少、舌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等癥。
陰虛證主要表現在肝、腎二臟,尤以腎陰虛為重點。因為腎陰為各臟腑之陰的根本,所以腎陰一虛,肝陰也顯不足。
由于陰虛則不能制陽,可導致火熱內生,出現煩躁易怒、失眠等癥。肝陰不足,則肝陽易亢,陽亢化火,上擾清竅,則眩暈、頭痛,甚至發生中風昏厥等危象。
由于陰陽是互根的,所以陰或陽的任何一方不足,都可影響另一方。陰虛日久,則累及陽氣,導致陽氣也虛;陽虛日久則累及陰分,導致陰精虛虧,這種陰陽之間虛損相互影響的病機過程,稱為陰陽互損。陰陽互損的結果,最終導致陰陽兩虛證。
陰損及陽,是指由于陰液虧損,累及陽氣,使陽氣生化不足或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陽虛,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狀態。
陽損及陰,是指由于陽氣虛損,累及陰液,使陰液主化不足,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狀態。
陰陽格拒,是陰陽失調中比較特殊的一種病機,包括陰盛格陽和陽盛格陰兩方面。形成陰陽格拒的機理,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陰或陽的一方偏盛至極而壅遏于內,將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從而出現病證性質和癥候表現不一致的復雜病理現象。
陰盛格陽,是指體內陰寒過盛,將陽氣格拒于外,出現內真寒外假熱的一種病理變化。其病證性質雖煞是寒,而被格拒于外的陽氣卻表現出熱的假象。如陽虛而 生內寒,若疾病發展至嚴重階段,陰寒盛極,浮陽外越,就形成陰盛格陽的病理變化,其表現除有陰寒過盛之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欲絕等癥外,又見身體反溫 (但欲蓋衣被)、面頰泛紅等假熱之象。
陽盛格陰,是指陽熱盛極,格陰于外,反似寒證的一種病理變化。由于熱邪深伏,不能外達,故外見假寒,其本質仍屬熱證。如溫熱病熱盛于內,由于熱勢盛極,陰陽不相調和,陰氣即受阻格,其表現除有心胸煩熱、口于舌焦、舌紅等癥外,又有陽極似陰的四肢厥冷或微畏寒等癥。
陰陽互轉,是指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陽熱證可逆轉為陰寒證,陰寒證也可逆轉為陽熱證。
疾病的性質本屬陽熱,但陽熱亢盛至一定程度時,可向陰寒方向轉化。如某些熱病初期可見高熱、口渴、舌紅、苔黃、脈數等一派熱象,顯然屬于陽熱之證。由于治 療不當或邪毒太盛等原因,可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逆、冷汗淋漓、脈微欲絕等陰寒危象。這是疾病性質的根本轉變,與陽證似陰的真熱假寒證有本質區別。
疾病的性質本屬陰寒,但陰寒盛極至一定程度時,可向陽熱方向轉化。如外感寒邪,初期可見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苔薄白、脈浮緊等風寒束表之象,其后可發 展為高熱、汗出、口渴、舌紅、苔黃、脈數等陽熱之證。這就屬于陰證轉陽,寒證化熱,與陰證似陽的真寒假熱證完全不同。
陰陽亡失,包括亡陰和亡陽兩個方面,是指機體的陰液或陽氣突然大量地亡失,導致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變化。亡陰和亡陽也屬于陰陽偏衰的范疇,但它與一般陰陽偏衰在發病緩急和輕重程度上有較大差別。
亡陽常見于邪盛而正不勝邪、素體陽虛而疲勞過度、誤用汗法而汗出過多等原因,導致機體陽氣突然脫失,癥見大汗淋漓、肌膚手足厥冷、蜷臥神疲、脈微欲絕等。
亡陰常見于熱邪熾盛、大吐、大汗、大泄等原因,導致機體陰液大量丟失,癥見身體干癟、皮膚皺褶、眼眶凹陷、汗出少而粘、煩躁不安、脈細弱無力等。
亡陰和亡陽雖可單獨出現,但由于陰陽必須相互維系才能內守而不失,任何一方亡失都會導致另一方也迅速消亡,所以亡陰以后陽氣將無所依附而速亡,亡陽之后陰 液也不能獨存而速亡,最終導致陰陽俱亡。因此,出現亡陰或亡陽時,如不及時搶救,必然出現'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的嚴重局面,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