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正文
對于中小學教師工作量的規定,教育部對高等學校教師的工作量規定有一個試行辦法,對于普通中小學校的教師,目前還沒有完全能成熟的工作量標準的規定。但很多地方和學校進行了一定探索,形成有一定參考價值的教師工作量標準。中小學教師工作量標準一般都是各地市根據中央編辦、教育部、財政部《關于統一城鄉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通知》(中央編辦發〔2014〕72號)精神制定,每個地方有所不同。
具體標準都是根據各地市的具體情況來制定,也有些地方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來制定。現在沒有統一的全國性的規定。
一般都是按照下面的標準上下浮動
一、課時計算方法:專任教師以周教學課時計算工作量,一課時按40分鐘或45分鐘計算;高中教師周課時數可按學年或學期平均數計算。
二、專任教師周工作量標準
1、小學教師:語文數學14節;科學外語15節;體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16節;品德、綜合實踐和地方課程等17節。
2、初中教師:語文、數學、英語和科學12節;思想品德、歷史與社會、體育14節;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綜合實踐和地方課程等16節。
3、高中教師:10-14節;各校根據選考學考情況、以及專業特點制定各學科周課時數標準;除按周工作量標準外,亦可根據學年或學期平均數計算周工作量。
中層干部周工作量標準與專任教師有異,中層正職的周課時數為專任教師的二分之一,中層副職的周課時數為專任教師的三分之二。以上未具體約束的老師工作量情況,應以當地教育局的政策和公立校校方安排為準。
比如下面是寧夏的標準
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關于中小學教師工作量的規定
省教育廳公布的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工作量參考標準中,小學教師平均每周17節課,中學教師平均每周13節課。
此次公布的專任教師工作量標準為:小學語文、數學每周14至16節,英語、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科學、體育每周16至18節,其他學科每周18至20節;
初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每周10至12節,思想與品德、歷史、地理每周12至14節,其他學科每周14至16節。
擔任班主任工作的中小學教師的工作量,按照教育部《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執行,即:'班主任工作量按當地教師標準課時工作量的一半計入教師基本工作量'。
省教育廳表示,執行具體的教學工作量參考標準時,可結合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各學科專任教師工作量標準數,必要時可下浮2課時。
下面是溫州市的標準
溫州市教育局2022年3月31日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工作量的指導意見(試行) 》,一起來圍觀一下:
為進一步深化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合理配置教師資源,促進學校管理和績效考核的規范化,根據中央編辦、教育部、財政部《關于統一城鄉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通知》(中央編辦發〔2014〕72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工作量提出如下意見。
一、合理界定教師工作量
教師工作總量是指學校教師在科學核定編制的基礎上,完成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工作任務。內容包括學科教學相關的早讀、備課、教學準備、課堂教學、作業批改、個別輔導等教學活動全過程,以及學校根據崗位設置分配的教育教學管理、班主任、課間操、午間管理、社團(校隊)指導、學科輔導、教輔服務等與教育教學相關的任務。
教師的工作量以周教學課時數為主要內容進行計算。通用標準課時工作量,一至六年級每課時教學時間為35分鐘~40分鐘,七至九年級每課時教學時間為40分鐘~45分鐘。若安排長短課,教師教學總時間應對照通用標準課時單位進行折算,基本保持不變。
二、調整教師周教學工作量標準
(一)小學教師周教學工作量
語文、數學14~16課時,英語、科學、道德與法治16課時,體育與健康、音樂、美術、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心理健康、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等其他學科18課時。
(二)初中教師周教學工作量
語文、數學、英語、科學12課時,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14課時,音樂、美術、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心理健康、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等其他學科16課時,體育與健康男女合班教學14課時,分班教學16課時。
(三)行政管理人員周教學工作量
學校行政管理人員原則上要兼任一線教學工作。校長(書記)周課時數原則上不少于所任教學科專任教師的1/3,副校長(副書記)不少于1/2。
(四)業務骨干周教學工作量
擔任教研組長、年級段長,積極承擔學校布置的教研、科研、管理等任務,帶領學校團隊開展校本教研或輔助學校做好教育教學管理,可根據實際工作情況,周工作量折算1~2課時。
擔任市、縣(市、區)兼職教研員、研訓員的(以教研、師訓部門聘書為準),周課時數為所任教學科專任教師的1/2。
(五)適當增加低班額教師周教學工作量
上述周課時數是以標準班額、核準的編制人數、滿足開足開齊課程為準確定。班級學生人數在16人及以下的,教師周教學工作量原則上要增加4課時。班級學生人數17人至35人的,教師周教學工作量原則上要增加2課時。
三、其他事項說明
(一)跨學校或校區走教的,可根據實際情況折算不少于2課時計入周工作量。跨年級教學的,學校可根據學科實際情況折算1課時計入周工作量。教師承擔面向教共體學校開設網絡課堂、同步課堂按實際情況計入周工作量。
(二)承擔校隊指導、大社團指導等學校重大任務的,應當根據實際工作量,折算成課時。信息技術專任教師兼任電腦維護、網絡管理的,應當根據實際工作量,折算成課時。
(三)各學校要統籌設置崗位,突出“一專多能”導向,按照工作量滿負荷的原則,科學合理分配各學科教師工作量。小學語文要逐步實行一人任教兩個平行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從高段開始逐步配置專職教師。小學低段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探索語文、數學包班制。
(四)大力壓縮非教學人員。學校的管理工作盡可能由教師兼職。對確實需要配備職員、教學輔助人員和工勤人員的學校,其專任教師占教職工的比例,初中一般不低于88%,小學一般不低于91%。
(五)本通知自發布起試行,各縣(市、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工作量由各縣(市、區)教育部門參照本意見自行確定。各義務教育學校根據教育主管部門的意見,結合學校實際和教師任課班級班額大小、教師跨學科及學段任課情況,制訂具體的教師工作量管理辦法,經教代會審議后予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