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城區第七小學校(以下簡稱“涪陵城七校”)是涪陵基礎教育的一面旗幟。該校踐行“學而有異、和而不同”的辦學理念,按照國家課程校本化、地方課程精品化、校本課程特色化的路徑,構建了較完善的“3+X”個性課程體系及課程實施策略,使學校課程建設走上了持續發展的快車道。
文化引領,頂層設計
學校課程的構建與實施,必須適合學生發展的需求并指向學校的育人目標。涪陵城七校以“給孩子最陽光的童年,奠人生最堅實的基礎”為育人目標,課程建設旨在引導學生形成“健康向上,陽光自信”的人格,鍛造“厚德博學,和合共生”的教師文化。學生是千差萬別的個體,不同年齡不同個體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面貌,為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學校以“學而有異,和而不同”的辦學理念為指引,從“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個維度,著力構建個性課程體系,用“三個課堂”來落地并詮釋個性課程體系,形成了學校獨特的“個性教育”課程文化。
在“3+X”個性課程體系中,“3”指從“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個維度,著力構建“室內小課堂,校園中課堂,社會大課堂”三個課堂,確立國家基礎課程、實踐體驗課程、拓展延伸課程三層次個性課程體系;“X”指在“3”的基礎上,為了學生個性發展和特長發展,實施學生個性化特色輔助課程,包括社團活動、實踐大課堂、家長課堂和研學旅行等。在這里,“+”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3”與“X”的緊密結合,相輔相成,實現“3”和“X”平衡的增量或變量,共同達成對學生的培養目標。
立足校情,著力構建
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質就是根據學校實際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學校在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加強國家課程校本化研究,組織教師對國家課程進行“二次開發”,提升學校領導和教師對國家課程的執行力。在課程實施中,結合學校“個性教育”的辦學特色,探索不同層面的課程整合:在課程內容方面,將語文與《經典誦讀》、數學與綜合實踐活動、品德與生活與《我的個性》等進行整合;在課程實施方面,開展學科內的主題單元教學或相關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在課程資源方面,重視整合家長資源、專家資源,積極開展專家講壇、教師講壇、家長課堂等,全方位形成合力,推動學校發展。
在地方課程精品化的具體操作中,學校堅持“因地制宜,學以致用,資源共享,優化配置”的原則,根據地方要求,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精心開好相關課程,如文明禮儀教育、環境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課時比重的安排上堅持彈性分配,體現地方課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教學時間因教學內容而異,實踐性強的內容、地方資源的內容、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分配更多的時間;實施形式多樣化,安全教育、國防教育、禁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通過組織聽報告、觀看電影、實地參觀等形式集中進行;禮儀教育、環境教育等則在日常的班隊活動課、升旗儀式、社會實踐大課堂、研學旅行等活動中開展。
校本課程是學校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自主開設的課程。近年來,學校先后開發了“我與經典”“我的家鄉”“我的個性”“交通與生活”“我的德育”等課程。“我與經典”課程有利于學生從小樹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言,立德”等人生志向;“我的家鄉”課程重在讓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與現狀,并從中汲取成長的力量,培養自己的鄉土情懷和民族自豪感;“我的個性”課程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和特色發展;“交通與生活”課程則在于通過交通安全知識的學習及事故案例分析,引導學生樹立“生命寶貴”的意識,形成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提高文明安全出行的自覺性。
課程結構是學校課程體系中各種課程類型及具體的組織搭配所形成的合理關系與恰當比例。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努力實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學校對“個性教育”課程建設成果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形成了個性課程結構體系。該體系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三個維度出發,體現了“面向全體,尊重人格,尊重差異,人人發展”的課程理念,包含了以國家課程為核心、以實踐體驗課程為輔助、以拓展延伸課程為特色的課程結構,分別在室內小課堂、校園中課堂、社會大課堂實施。課程評價注重:過程評價與綜合評價的結合中以綜合評價為主、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的結合中以定性評價為主、等級評價與評語評價的結合中以評語評價為主。
分層推進,注重實效
個性課程實施的關鍵在于個性課堂的打造。學校在合理規劃個性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積極推進“三個課堂”建設。
室內小課堂:主要以學科教學為主,根據學科、課型特點構建了“136”個性課堂教學模式的中觀和微觀模式,采取理論學習引領、領導實踐引導、名師骨干示范、青年教師賽課、教學案例解析、同課異構研討等方式,促進教師走進模式,研究模式,不斷促進課堂教學的轉型。
校園中課堂: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以益智、健體、審美為主的社團活動,如書畫、足球、動漫等;二是以健體魄、養習慣、強素質、習禮儀為主的“五節”(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讀書節、禮儀節)活動和小白鴿電視臺、紅領巾廣播站、班級中隊活動、年級主題活動等陣地活動的開展;三是結合學生實際,每年開展十個主題教育活動(一二月能自主、三月懂感恩、四月樂讀書、五月崇尚美、六月樹理想、七八月會生活、九月明禮儀、十月善合作、十一月強體魄、十二月求創新),堅持做到月月有主題、周周有重點、天天有內容、班班有特色,形成活動序列。
社會大課堂:主要以“小手牽大手”活動為引領,開展實踐體驗系列活動,如野營參觀、踏青賞秋、小課題實踐研究等。
涪陵城七校的“3+X”課程體系構建,本質上是對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再認識,是對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的新跨越,是對學生發展的積極回應。通過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學校發展的方向更加堅定,課程實施的路徑更加清晰,學校課程建設的區域課程領導力也顯著增強。
(張可仁,重慶市涪陵城區第七小學校校長;傅小殷,重慶市涪陵城區第七小學校教導處副主任;李勇,重慶市涪陵城區第七小學校教學副校長。)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