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諸葛亮(181—234)。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樼痍柖?今山東沂南南)人。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被稱為“臥龍”。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占據(jù)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重慶)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tǒng)治者的支持,聯(lián)合孫權對抗曹操,統(tǒng)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
諸葛亮的運氣不是太好,剛剛投靠劉備,還沒來得及一展身手,曹操就殺過來了。貌似強大的荊州頃刻之間土崩瓦解,勢單力孤的劉備只有逃跑的份兒。這時,江東的使者魯肅出現(xiàn)了。經(jīng)過一番交談,魯肅便帶著諸葛亮一起去見孫權,這句成語也就出現(xiàn)了。時間眾多周知,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年底,地點在采桑。這個故事的出處是《三國志·諸葛亮傳》。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諸葛亮見到孫權后說道:
如今天下大亂、諸侯紛爭,將軍起兵東南,劉備將軍則在漢水以南招募軍隊,與曹操一起共同爭奪天下。目前曹操已經(jīng)攻占荊州大部地區(qū),威鎮(zhèn)寰宇,在曹操強大的軍力面前,英雄也毫無用武之地,因此劉將軍才不得不退兵夏口以避其鋒芒。依照目前的形勢,我覺得將軍應該評估一下自己的力量從而采取相應的對策。如果將軍希望以江東之眾與曹操相抗衡,不如及早與之斷絕關系;如果將軍自認為力所不及,還不如趁早放下武器,將戰(zhàn)甲都脫下來綁在一起,去投降曹操。而今將軍表面上與曹操關系良好,但內心深處卻猶豫不決。在這個緊要關頭如果還是這樣的話,那不就就會大禍臨頭了!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孫權與劉備結盟,在赤壁之戰(zhàn)中打敗曹操,三足鼎立的局面產(chǎn)生。我們介紹的這句成語就在諸葛亮的這段話中:
案兵束甲。
案兵束甲,成語。案:通“按”,手撫;兵:兵器;束:捆束;甲:盔甲。放下兵器,捆束鎧甲。指停止作戰(zhàn)
成語說完了,但歷史的真相并沒有交待完。諸葛亮的話真的有那么大作用嗎?其實并不是的。
諸葛亮的話,對孫權的影響非常有限。這一點有兩個事實可以證明。第一個是當孫權與手下討論時,張昭等文官主降,令孫權非常氣憤。這就說明孫權的真實想法:抗曹。
也許大家會覺得這個想法的產(chǎn)生與諸葛亮的鼓動有關。下面再說第二個例子。
當周瑜趕到采桑說服群臣抗曹后,晚上周瑜又去找了一次孫權,并對戰(zhàn)前雙方態(tài)勢進行了準確的分析。孫權聽完后,說了這樣一段話:
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zhàn)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fā),孤當續(xù)發(fā)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后援。
別看孫權聽諸葛亮慷慨激昂了半天,又在朝堂上任由文武百官吵吵嚷嚷數(shù)日,人家暗地里早就準備了三萬人馬,就等著周瑜來統(tǒng)一大家的思想,上下齊心,一塊來抗擊曹操。由此可見青年時期的孫權是多么的老練。
那么,諸葛亮在孫權面前說的話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的?作用還是有的,讓孫權對諸葛亮非常欣賞,一心想將其招致麾下。
有何憑據(jù)呢?有,見《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袁子》。孫劉聯(lián)盟確定后,張昭向孫權推薦諸葛亮,孫權便讓張昭來做說客,想讓諸葛亮轉投自己帳下,但被諸葛亮婉言謝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