唁 電
驚悉雨桂走了,我心痛切萬分。在朋友中,大家失去一位憨厚率性的摯友,我們在人間再也找不到他了。在中國畫壇上,我們失去一片神奇而非凡的水墨山水,他驚世駭俗的繪畫成就卻一定永駐歷史,為后人共享。雨桂,你完成了一個藝術大家的丹青偉業,瀟灑地去吧。
馮驥才泣書
2017年5月15日17點25分,當代著名畫家宋雨桂在沈陽因病辭世。馮驥才先生驚聞噩耗,發去了這封唁電。
宋雨桂
(1940年9月-2017年5月)
山東臨邑人,后遷居東北,漢族,大學學歷,民革黨員,魯迅美術學院繪畫系預科畢業。自幼隨母習畫,別名雨鬼,獨創北派山水畫技法,擅長中國畫、版畫。被譽為“當代中國山水畫第一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生前任中央文史館館員、民革中央畫院院長、遼寧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遼寧美術館館長。
長期致力于中國畫藝術創作,特別在山水畫技法方面進行了創新性探索。山水作品《蘇醒》獲1984年全國美展銀牌獎。2011年宋雨桂主筆、與海峽兩岸60余位畫家共同完成了長66米的《新富春山居圖》,描繪了當代富春江流域的嶄新面貌。2016年11月,宋雨桂負病與合作者完成了生命中最后一幅國畫作品《黃河雄姿》。
● ● ●
“雨桂是我的老友和摯友。他是中國當代山水畫最杰出的畫家之一,將來的繪畫史,肯定有他的一席之地。”馮驥才先生回憶,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剛剛成立之際,宋雨桂特地送來了一幅八尺大畫,作為慶賀。2007年3月,馮驥才先生特地在學院的美洋美術館為宋雨桂舉辦畫展,希望在天津有更多人理解他。
▲宋雨桂津門畫展招貼畫
▲老哥倆牽手去看展
▲藝壇好友畫展歡聚一堂
畫展開幕當天,在一大群市民的簇擁下,畫家宋雨桂當場揮毫作畫,馮驥才先生站在一邊即興解讀,兩人對藝術的感覺如觸電般相通,令人驚奇不已,眾人無不心生贊嘆和感動。
▲知音解讀筆下乾坤
2015年學院建院十周年,宋雨桂又帶來了一幅長卷,還在典禮現場講述了他與馮驥才先生的知音之誼。
▲學院十周年宋雨桂到場慶賀
▲心意更比長卷長
● ● ●
2016年6月,宋雨桂身患重病在北京做了手術,本就清癯的身體驟減18斤。醫生叮囑他一定要休息靜養,他卻仿佛有了什么預感,把全身心都投入到《黃河雄姿》的創作中。這幅畫是“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百余幅作品之一,整幅畫尺幅巨大,高4.8米,長6.8米,題材為黃河壺口瀑布,通篇別無一物,只有水,極為浩瀚。
▲《黃河雄姿》全圖
▲《黃河雄姿》題跋
2012年,宋雨桂與助手王宏中標后,嘔心瀝血,數易其稿。創作過程中,馮驥才先生經常通過微信語音與宋雨桂交換意見,為他出謀劃策。最終定稿,宋雨桂19天內幾乎一氣呵成,他病后無法久站,只能坐著,甚至趴著畫畫。馮驥才先生感嘆:“他把生命放在了畫里。”
▲宋雨桂總在畫前沉思
▲病后體弱,往往趴著作畫
▲宋雨桂創作現場視頻
● ● ●
今年3月,新浪網為宋雨桂和他的《黃河雄姿》錄制了一段電視片,馮驥才先生在片中解讀這幅畫,更對宋雨桂的藝術和他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作出了高度評價。
我們特地將馮驥才先生在片中的談話整理了出來,分享如下。觀看這段視頻,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他把生命放在了畫里
——馮驥才談宋雨桂和他的《黃河雄姿》
①
每個藝術家都有一種個性,一個藝術家關鍵要看他最后是不是能找到一種語言,把他的個性全部解放出來。我覺得宋雨桂最可貴的地方,就是他找到了一種方式,一種野生山水的方式,把他毫無雕琢的這個人,把他這種野性的天性,解放出來。這個感覺跟他內心里邊對大自然的種種的感受,和那種體驗的記憶碰在一起,他把它捕捉住了,然后把它表現出來。一個畫家要找到自己的一個位置,這個位置是別人不能取代的。我覺得誰也不能取代宋雨桂。
②
我沒想到他畫出這么一幅畫來。我覺得,繪畫史上從來沒有一個人,畫過這樣巨幅的黃河奔瀉的場面,而且通幅全是水,沒有任何別的東西。他連飛鳥都沒有畫,用鳥來助勢,就是幫助制造一個氛圍,都沒有。完全憑水。他的繪畫里邊,天生的有一種空氣感。空氣感就是大自然的生命,如果沒有空氣了,你畫的山和水,這些景象是死的。你有了空氣,可以呼吸的這段空氣,你跟大自然之間可以共同呼吸這樣的空氣的時候,這些山水都是活的。所以他的繪畫里邊整個氣韻貫通。應該說,宋雨桂為我們當代的中國山水畫,或者說是我們當代的山水畫史,作出了一個貢獻。
③
這幅畫我真正看到的時候,是開文代會的時候,它已經掛在國博了。當時馮遠告訴我說,雨桂這張畫掛那兒了,我就跟宋雨桂還有何家英我們三個人,到國博去看這幅畫,真是感到特別的震撼。我一般看畫就是看畫的本身。可是像看有一些最杰出的畫家的畫的時候,我不自覺地用一個標準,就是把這個畫家放在繪畫史上,看看他能不能夠給繪畫史,增添一些新的東西,他跟前輩的畫家有哪些不同。如果他特別不同,他提供了一些完全新的東西,無論是意境,無論是技法,表現的手法,提供了一些完全新的東西的時候,我就特別振奮,因為我覺得他有繪畫史的意義。坦率地說,我認為雨桂這張畫,應該是當代繪畫的一個杰作,山水畫的杰作。應該說他給繪畫史提供了一些從來沒有的東西。
④
首先是這么大的一個尺幅。因為按照我們中國當代的繪畫,有一種畫,從題材上叫“殿堂畫”,就是大的殿堂(懸掛的畫)。西方古代的皇宮,貴族的豪門里面,有時候大廳里面要畫一些殿堂畫,會請很多的名畫家來畫。從文藝復興開始,西方各個時期都有很多畫家畫。中國畫家在古代的時候,一般來講,是沒有這樣的畫的。可是我們現代的建筑,特別是最近的這半個多世紀以來,有一些大的建筑物,比如說人民大會堂,它必須是大幅的畫,巨幅的畫,所以就出現一些殿堂畫。各個地方,一些大的賓館,大的會場,都需要一些巨幅的畫。這樣的畫呢,它像古代廟宇的壁畫一樣,所以我管這種類型的畫叫“紙質的壁畫”。但是這樣的畫,究竟在殿堂里面它是起一個裝飾作用的,它不是一個獨立的繪畫作品。
⑤
但是雨桂這張畫不同。它首先是一個國家工程,國家工程就是要當代畫家貢獻他們的繪畫精品。他們也有一些題材是預先設定的,就是說,這一個國家工程要把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表達出來。當然山水畫要把中華民族里面,包括對民族的性格有影響的大自然表現一下,比如萬里長城,比如長江黃河,這都是重大的山水畫題材,我覺得不是誰都能接過來的。特別是雨桂畫的黃河,他選題選得很好,壺口。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這條河在壺口的時候,它是黃河的一個高潮,這個高潮的時候,它因為河床的落差,形成一個鋪天蓋地的、翻江倒海的景象,她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激情,也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怒吼、呼嘯。所以這樣的一個景象,表現起來是非常困難的。
⑥
我站在畫前,我感到很震撼的在哪兒,就是我覺得不可思議,這樣一幅巨作的畫,整個鋪天蓋地的滿紙全是水。水,它是一個不確定的東西,它不是像山一樣有一個確定的堅硬的能夠形成主體的東西。所以一般古代人畫水的時候,他都要跟山配合起來,他要畫一些巨石來襯托著它,凝固的堅硬的石頭,和流動的奔瀉的軟的水,它形成對比,才能把水表達出來。《黃河雄姿》沒有,它整個通篇都是水,在古往今來沒有整個都是水的畫,除非按照我對繪畫史的了解,只有宋代馬遠,他畫過一個水圖,十二幅,但是都是小畫,斗方的小畫。所有的藝術家的才能,不管他多勤奮,就才能本身來講,我用過一個詞兒就是,“天上掉下個林妹妹”。這就是天生的。所以藝術家沒有遺傳。技術性的東西可以遺傳,但是藝術沒有遺傳。你說一個作曲家遺傳很少,作家我們也知道有一個大仲馬和小仲馬,小仲馬和大仲馬也是一個奇跡,父子都是很好的作家,這是一個奇跡,因為不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藝術是沒有遺傳的。我覺得他的藝術感覺就是天生的。他天生對大自然有一種才能,這種才能就是一種悟性。
⑦
我覺得他用了中國繪畫的透視的方法就是三遠法,三遠法就是平遠、深遠、高遠,這樣的一種散點透視的畫法。當時我們倆電話里交換(意見)的時候,他說馮遠去看這幅畫時跟他提了一個想法,就是李白那句話,“黃河之水天上來”,就是一個從老遠過來的感覺,然后奔瀉而下,中間有幾次的反復,流到一個水的平面上,稍微平靜一下,這個地方吞云吐霧。當時我跟他說,你在靠下面的這一部分,要表達水的一種兇險的感覺,讓黃河的水在這種曲折跌宕里邊,表達水給人的各種感受,有的是一瀉千里的,有的是縹緲的、云霧繚繞的、吞云吐霧的,有的是激情翻滾的,另外甚至有一種神秘的、兇險的乃至于有些恐怖的。人在這樣的大的水的變遷面前,是感到害怕的,這樣水給人的一種威脅,才能表現出黃河的力量。
⑧
一個藝術家最重要的是他的代表作,我們都是通過代表作來認識一個藝術家的。作家也好,作曲家也好,畫家也好,他必須得有他的代表作,得有他的“樣板戲”。我覺得《黃河雄姿》無疑是宋雨桂的代表作,是他在繪畫史上能夠站住腳的、可以引為自豪的作品。
● ● ●
宋雨桂畫作欣賞
▲春霞
▲鄉水篇(之四十一)
▲鄉水篇(之五十五)
▲小夜曲
▲鳴春
▲欲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