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女神陳建英
互聯網社群、社群網站、社群經濟、社群營銷等等,最近“社群”這個名詞在互聯網領域被頻繁提及,它事實上不僅僅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還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商業目標。
社群思維在幾年前曾被一些互聯網領域比較有前瞻性眼光的人重視,如今它又一次被人們從遺失的角落重新找了出來。回想當時對社群思維的運用,大多以社會化的媒體渠道為主要途徑,以興趣應用為主要形式,以興趣組群為主要市場,例如當時風靡一時的“開心網”,它開發了開心農場、搶車位等網頁游戲應用,許許多多的白領為之著迷,廢寢忘食,還有豆瓣社區曾建立的以興趣社群為基礎的一方活躍平臺。諸如此類以社群為支撐的低級游戲、應用,后來慢慢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淡去,不見了當時叱咤屏幕的身影。
“社群”一直以來是很多人為之不懈努力的商業追求,“社群”也必定會在商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與社群密切相關的“粉絲經濟”,在這個充滿活力的潮流中脫穎而出。粉絲經濟是由社群生態延伸而來的一種模式,泛指架構在粉絲和被關注者關系之上的經營性創收行為,像小米、錘子手機等品牌,憑借對它的依托,實現了今天粉絲數量激增、品牌紅火的非官方的存在。
◆社群是什么?
這里提到的社群,特指的是互聯網社群,我們把它定義為一個被某類互聯網產品滿足了需求的消費者群體,他們因為相同或相近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念集合在一起成為了一個相對固定的群體。社群的主要特征有區隔性和興趣性。區隔性是指趨于分散、網格的分布特點。
以大家熟悉的豆瓣社區為例,簡單對社群的形成進行分析。豆瓣上為什么能夠建立具有如此龐大數量的用戶群呢?其實,豆瓣為用戶們提供了各類書籍、電影等,為具有不同偏好的用戶滿足了他們的需求,然而不同興趣愛好的用戶自然而然地在豆瓣這個網絡社區里聚在一起。對豆瓣社區里社群的形成可以有如下理解:
★一群尋求新鮮、熱衷娛樂而又善于分享的人首先在豆瓣相聚,互通共鳴;
★在豆瓣上豐富多彩的互動交流與分享評價吸引來了更多的愛好者,這個充滿人文情懷的群體逐漸壯大;
★內容日益豐富、各類分享越來越有價值、用戶體驗得到很好的滿足等等效果為豆瓣增加了內涵和價值,使豆瓣逐漸成為更高級的社群平臺,這兒良好的氛圍引起了更廣泛的關注和參與。
◆生態給予社群更深刻的定義
與社群的定義相關聯的,不僅僅有粉絲和興趣,還有更為復雜的商業生態。
簡單來說,從理論上講社群與商業生態密不可分的原因是源于人的社會化特點,與以往我們理解的生物、地理意義上的社群不同的是,現在我們介紹的社群生態是基于互聯網商業和產品的,是以網絡為載體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商業社群生態具有重要的價值,最根本的是實現社群內成員在不同層面的價值需求。關于這個問題,斯坦福大學教授、企業創新轉型的策劃大師——謝德蓀曾在自己所著的《源創新》一書中有更明確和更準確的講解,想要深入了解可以參考這本書的觀點。
下面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一下。
在過去,人們為了滿足居住需要,只要有房子、可以住就可以了,但是慢慢地,由于人們之間的比較、競爭,房地產的開發商們就想出了新的策略,就是在賣房子的同時給消費者贈送許多惠利,例如在一個小區里建有各類商店滿足小區居民日常需求、建設小廣場供休閑娛樂、安設鍛煉器材等等,增加越來越多的買房附增價值,這樣的現象慢慢地隨處可見,形成了一種商業生態系統,也形成了一種多商業業態、新生活姿態的閉環。
如今,這樣的生態模式不斷得到了完善和發展,消費者們得到了更多的惠利,擁有了更入微的服務,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商業體系。在這個體系里,消費者可以收獲有更全面的服務,幾乎沒有太多其他的需求,這樣的體系在現代的社會上慢慢延伸到各個領域,在各個商業場景中也經常看到,那么,這樣的生態閉環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理解社群的特點,進一步理解社群思維。
◆社群生態的層次劃分
前面講了很多關于社群、社群生態概念的界定,可能大家讀過之后還是有疑惑,那么社群和社群生態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事實上,社群只是搭建社群生態的重要基石,而社群生態是具有許多層次劃分的。建設社群生態不像是組合普通的商業環境那樣具體,社群生態的概念是抽象的。簡單的說,與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相似的,社群生態由高層次到低層次依次表現為以下5個方面:
★自我實現需求:價值認同;
★尊重需求:參與感;
★歸屬需求:熱度;
★安全需求:信息補充;
★生理需求:產品體驗;
社群生態在形成之前要考慮到社群內部成員的各層次的需求,在滿足較低層次的需求后,可以努力往更高層次需求努力。從上圖中可以看到社群成員的五大需求主要包括參與感、熱度、利益、信息補充和價值認可,社群的生態建設要盡量滿足這五大需求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且這些需求也都是抽象意義上的,并不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
那么,怎樣實現將這五種抽象的需求在社群生態中的滿足,并且使社群生態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可以看得見摸得著呢?這需要我們好好地思考。
◆社群需要:將需求落實成產品與服務
前面提到“粉絲經濟”時提到過“小米”,小米是借助社群發展品牌的很好代表,可是小米的社群是如何將社群成員們的需求轉化為服務的呢?并且小米的那些產品是切實滿足這五種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的代表呢?我們可以列出以下公式:
★生理需求=產品體驗=MIUI系統+米聊+小米手機+小米盒子產品
★安全需求=信息補充發燒友測評+用戶體驗=小米論壇+米聊(產品)
★歸屬需求=社會認同、圈子認同=熱度=小米同城會+小米各類產品產品
★尊重需求=參與感=產品設計+粉絲互動+小米粉絲會+發布會產品
★自我實現需求=價值認同=小米發燒友圈子+F碼+小米產品(產品)
從上面公式可以看出,小米非常善于將以興趣為依靠的初級社群升華成具有更高商業價值的社群生態,這就是它能夠在競爭力日益激烈的大數據時代搏得一席之地所體現出來的智慧。
通過上面的表述,我們可以得出:其實互聯網行業里要想將社群要轉化為一種商業,是不應該為了做產品而做產品的,而應該充分了解社群生態中五大需求要素,以適合自己的方式生產出產品,從而能夠切實為社群成員提供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簡單的說,生產者提供產品和服務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并且替消費者考慮以下問題:
這個產品能夠給我提供多少價值?我的體驗感覺怎么樣?(第一層需求)回答完這個問題之后,接下來考慮:我需要得到這個社群同伴對這個產品的評價,他們是不是對產品有一樣的體驗?(第二層需求)接下來,這樣的產品會不會給我帶來什么危害?(第三層需求)確保了安全之后,那么,我對產品很信任,但是產品是不是會保證滿足我的需求?(第四層需求)最后,希望我的反饋能夠對產品的改進變得更好,而我也能接受更好的服務。(第五層需求)
考慮完這些之后,社群能夠很好滿足社群成員的需求,而形成的社群生態使互聯網產業取得更大的突破。
女神傾心力作——《解密社群粉絲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