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漢朝政權的了解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漢高祖劉邦所建立的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其次是王莽篡漢建立的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最后是漢光武帝劉秀恢復漢室建立了東漢(25年—220年)。然而從時間順序上來看,王莽政權被推翻到東漢建立,這中間還有兩年時間。在這段時期內又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答案是誕生了一個短命的王朝——玄漢。
公元11年,黃河在今河北臨漳縣西發(fā)生決口,其河道脫離了北部舊河床,改道至東南的漯川故道,最后在利津一帶入海。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導致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并引發(fā)了大面積饑荒。為了生存,食不果腹的難民開始抱團取暖。他們到處劫掠糧食、財物,并向當地官府發(fā)起正面挑戰(zhàn)。短短幾年時間,原本各自為戰(zhàn)的難民團伙經過不斷合并,發(fā)展成為規(guī)模龐大的農民起義軍隊伍,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荊州地區(qū)的綠林軍和山東地區(qū)的赤眉軍。
起義軍隊伍最初都是由農民自發(fā)組織形成的,但到了一定規(guī)模后,一些對王莽政權持敵意的士紳也紛紛投身加入。在這些投身起義隊伍的士紳中,南陽郡的漢朝宗室家族成員最受眾人擁戴。其中,漢景帝的六世孫劉縯(漢光武帝劉秀長兄)很快就成為了綠林軍中的重要領袖。
公元23年初,綠林軍與王莽的官軍在河南發(fā)生戰(zhàn)斗,并取得了關鍵性勝利。不久,綠林軍首領們共同推舉一個叫劉玄的漢朝宗室成員為皇帝,史稱更始帝。歷史上將這個由劉玄統(tǒng)治的朝代稱為玄漢。
劉玄也是漢景帝的六世孫,與劉縯、劉秀是隔兩房的堂兄弟。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將劉玄描述成是一個愚蠢的酒肉之徒,而將劉縯形容成是一個受起義軍首領迫害的蓋世英才,這樣說法很難令人信服。因為從歷史經驗來看,能在亂世中得到那么多強人一致擁戴,更始帝劉玄的個人能力和威望肯定不差。但史書都是由勝利者書寫,更始帝既然無法鞏固住自己的地位,那就只能任人評說了。
此外,劉縯之所以會在《漢書》中被塑造成是一個悲情英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劉秀后來成了皇帝,他自然要將起義軍早年的功績都歸到其長兄身上,為自己這一脈受命于天找出各種合乎情理的借口。
公元23年末,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政權垮臺。自此,更始帝和他的綠林軍占據了全國最富饒的地區(qū),并獲得了多數人的認可,新王朝初露曙光。然而,更始帝卻在這一關鍵時刻犯了幾個致命錯誤,最終導致他身敗名裂,沒有善終。
更始帝的第一個致命錯誤是派劉秀去河北獨立執(zhí)行招撫當地起義軍的任務。當時劉縯因謀反罪名被處決,劉秀內心肯定是對玄漢政權極為不滿。更始帝的這個指派剛好讓劉秀有機會可以擺脫朝廷控制,去北方發(fā)展自己的勢力。
更始帝的第二個致命錯誤是沒能處理好與赤眉軍的關系。在推翻王莽政權的過程中,赤眉軍曾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王莽政權垮臺后,赤眉軍中的首領紛紛宣布要投靠復興的漢朝,即玄漢政權。此時,更始帝應該給予他們高官厚祿進行籠絡,可是他卻只冊封了這些首領為侯爵,而對別的方面需求不予理會。這就導致赤眉軍諸首領的極度不滿,進而與更始帝分道揚鑣。
更始帝的第三個致命錯誤是對南陽士紳集團過于信任。當他宣布定都長安后,南陽士紳集團以政府改組為借口乘機發(fā)展自身勢力,并逐漸隔離了原綠林軍首領與更始帝之間的聯系。這就造成更始帝和首領們越來越不信任對方。結果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玄漢政權內部先發(fā)生了激烈地權力斗爭,從而嚴重消耗了整體實力。
公元25年,赤眉軍兵分三路攻打長安。同年10月,赤眉軍進入京師。更始帝在騎馬出逃后被俘虜,不久被人勒死,玄漢政權宣告終結。
另一方面,劉秀在河北迅速發(fā)展壯大,史書上稱其“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當更始帝和赤眉軍陷入激戰(zhàn)的時候,劉秀已經在黃河以北登基稱帝了。公元25年11月,劉秀率軍進入洛陽,并控制了北部平原。這一區(qū)域是當時國家的經濟中心,劉秀和他的軍隊占據這些地方后可以得到穩(wěn)定的后勤供給。
公元27年1月,劉秀率軍和已是強弩之末的赤眉軍展開決戰(zhàn)。結果,赤眉軍戰(zhàn)敗投降,劉秀成功清除了其前進道路上的一塊最大“絆腳石”。
在經過長達十二年時間的南征北戰(zhàn)后,劉秀相繼剿滅了河北、關東、隴右、西蜀等地方割據勢力,完成了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成為無可爭議的東漢開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