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志愿兵出征朝鮮,全國人民紛紛捐款捐物。末代皇帝溥儀聽聞,左思右想之后,最終咬牙撕爛了自己的貼身衣服,捐出一份稀世寶物。
作為清朝最后一代皇帝,溥儀前半生漂泊不定,縱然如此,他的生活也保持了很多年的奢侈水準,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據說他們從紫禁城搬走的時候,金銀珠寶就拉了十多車。
但是坐吃山空久了,帶走的珠寶剩下的越來越少,對這些價值連城的寶貝或被變賣,或被身邊人偷走,中飽私囊,溥儀也不是太在意。
但是有一件寶貝,被溥儀珍愛異常,為了隱藏的更隱蔽,他甚至讓信得過的宮女給他縫在棉衣里,一直貼身珍藏。
哪怕被蘇聯紅軍逮捕,后來又被移交到中國接受勞動改造,即使在他生活最落魄的時候,這件寶貝也從未離身。
到底是什么寶貝,讓溥儀如此珍視?
原來,這件寶貝是乾隆最珍愛的“田黃三鏈章”。
乾隆時期,國力鼎盛,國庫豐盈,因此稱乾隆為清朝最會享受、最會玩的皇帝,絕對名副其實。
并且,他又是一個自命風雅的人,詩書字畫皆通,被一群大臣整日奉承拍馬,養成了愛題字蓋章的習慣。
至今為止,許多名勝古跡都有乾隆題字的痕跡,他收集的印章更是多達上千枚,被人戲稱為“蓋章狂魔”。
但是,自從得了“田黃三鏈章”,他就經常帶在身邊。
能得到識章之人如此偏愛,這套“田黃三鏈章”確實有它的過人之處。
田黃玉是我國特有的軟寶玉,產量稀少,古有“一兩田黃一兩金”之稱,現代更是將質地純凈的田黃玉,炒到了“一兩田黃萬兩金”的地步,足見它的珍貴。
而“田黃三鏈章”是用一整塊田黃玉,雕成一件被鏈子連接在一起的三塊印章。
這三塊印章左右兩邊的形狀相同,中間橢圓,連接的鏈條則是采用鏈雕的技法,首先把石材鏤空,雕刻成一整條活動的石鏈,并且鏈條中不能有任何粘連,把三塊單獨的印章連接在一起。
這種鏤空鏈雕技法難度極高,因田黃質軟,技藝精湛高超,才能避免鏈斷石破的浪費。
三塊印章做工精巧,雕刻內容也各有千秋。
最左側的印章屬于標準造型,上面用陽文篆刻了凸起的“乾隆宸翰”四個字,意思是代表乾隆親筆題寫。
中間的印章造型精美別致,為橢圓形,也用陽文篆刻的“樂天”二字,左右以螭紋為飾。
最右側小章和左側造型相同,有一種對稱美,采用陰文——即凹陷的方式篆刻的“惟精惟一”,此四字以回文方式排列。
據說“樂天”“惟精惟一”是乾隆親自在《尚書》里選的,意思是希望自己和子孫后代懂得順應天命,居安思危。
乾隆去世后,田黃三鏈章就傳了下來,得到了歷代皇帝的喜愛,溥儀自小就接受了“章在,人在,章無,人無”的教育,也對這件寶貝珍愛有加。
正因如此,縱然經歷了逼宮危機,溥儀仍然沒忘記將它貼身珍藏。倉皇逃離中,章亦一直與溥儀同在。
1950年,溥儀從蘇聯被引渡回國,看到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他的思想起了很大的變化,慢慢地,他放下了對皇位的執著,安心接受勞動改造。
同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愛國人士都想為國家出一份力,紛紛捐款捐物。
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溥儀緩緩脫下貼身衣物,一咬牙,用力將它撕開,被珍藏了26年的田黃三鏈章,終以驚艷的姿態呈現在國人眼前。
一整塊田黃石已是珍寶,更何況是這樣一件精雕細琢出來的,更是珍寶中的精品。
這樣一件精品,投入了無數工匠的智慧和心血,開動了工匠們極強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體現了工匠們巧奪天工的高超技藝。
1950年10月,溥儀向國家捐獻了“田黃三鏈章”,這件寶貝被專家們稱為“國寶中的國寶”。
現在,“田黃三鏈章”被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中,帶著歷史滄桑和皇家風韻,成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至此,它不再是皇家私藏,我們都能一睹它的風采。
參考資料:【賞析國寶珍品】乾隆田黃三鏈章 --末代皇帝溥儀藏在棉衣里的國寶
作者:安之
編輯:剩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