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繪本推薦文章中,推《田鼠阿佛》時寫到了一件事,是先生和女兒的一段對話。
先生跟女兒聊天,說:爸爸希望你能做一個遵循自己內(nèi)心,哪怕是特立獨行的人。
女兒問:“什么是特立獨行?”
“就是,你想成為什么樣子?想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就去做,不用在乎別人的眼光,只要不做壞事兒,爸爸媽媽都支持你?!?/span>
聽著他們的對話,我在心里重重點頭,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他說,特立獨行最重要的,是純粹地遵循自己的內(nèi)心,心無旁騖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走下去。
而我,卻相反,一直是一個被他人看法裹挾著前行的人。從小到大,習慣了做“別人家的孩子”,反而沒有了多強的個性,自認也并沒有多么有趣的靈魂。規(guī)避矛盾、害怕沖突,怕別人不認同的眼光。
也因此,《田鼠阿佛》才這樣打動我,有一個自己的小世界,不在意別人看法的小阿佛,有時候是我所向往的。
2.
我向來循規(guī)蹈矩,也正因為這樣,對身邊出現(xiàn)的特立獨行者的看法,也是經(jīng)歷了幾個階段。
少年時期是看不慣,從小學到中學,從七八歲到十七八歲,這是價值觀形成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自認為身上有一種天真的正義感,總覺得大多數(shù)人選擇的才算是對的,對與所謂主流不一樣的“異類”有一種本能的排斥。卻也并不去細究根源,現(xiàn)在想來,多半就是不自查的無知罷了。
到了大學,離開家來到同齡人聚集的象牙塔,又肆無忌憚地泡圖書館,眼界被大大拓寬。這時候?qū)W會了認真觀察、思考、印證,看著那些曾經(jīng)看不慣的人事物,卻含了隱隱的羨慕,覺得不顧及別人眼光、我行我素的人,很棒,而我,做不到。
再去反思自己的前五分之一的人生,才驚覺,內(nèi)心深處其實早就含了羨慕的成分,只是被看不慣包裹著,沒去剖析也就并不自知。
也才恍然,在看過的所有作品中,為什么《麥田里的守望者》會成為我高中一段時期內(nèi)最不愿釋卷的一本。
看這本書大概是在高二吧,只記得看完后,暢快淋漓,內(nèi)心有一種隱秘的快感得到釋放。
我的學生時代屬于毫無新意的所謂優(yōu)等生,至少在班級里,班長啊,團支書啊這些在現(xiàn)在看來并沒什么,在當時那個年齡卻很有成就感的小小的身份,對我來說其實也是有一種無形的約束,所以,我一直就中規(guī)中矩著。
《七月與安生》把女生分成了兩類,如果非要選一類貼標簽,大概我跟七月還挺像。滿腦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犯錯不出格。
而麥田里的守望者,作者以第一人稱塑造的16歲的主角霍爾頓,卻是一個滿嘴粗魯,行事乖張的少年。整本書的時間軸線特別短,只是短短的3天他逃學外出的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但讀起來卻讓我感受到了一種突破禁錮的痛快和自由感。
不論文學批評家們?nèi)绾卧u判這本書底層邏輯和現(xiàn)實意義,但在當時,這種自由感確實給了我極大的觸動。
像七月與安生揭示出的矛盾,我們的內(nèi)在其實有兩個我,一個是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樣子,一個是我們看到了與我們截然不同的人,內(nèi)心會有羨慕有渴望去嘗試的樣子。當然,現(xiàn)實中如果有機會再次選擇,我依然會堅持現(xiàn)在的我,但沒有做到的另一個我,卻是通過文學作品,得到一種心理上的補償,這種文藝心理學中的補償心理,讓我們有了一個宣泄情緒的出口。
3.
于是,到了現(xiàn)在這個階段,對循規(guī)蹈矩和特立獨行的定義,也從狹隘變的更加廣義。
馬克斯·韋伯曾說過:“人是懸掛在自我編織的意義之網(wǎng)上的動物?!?/span>
之前以為,循規(guī)蹈矩是囿于身邊的環(huán)境,人生被裹挾在主流觀念和主流價值觀所標榜的方向里,亦步亦趨地生活,談到自由和個性,就會妄自菲薄。
現(xiàn)在看來,規(guī)則方正的人,內(nèi)心的滿足感和安定感,才是他們奮力追求的人生意義。
之前以為,特立獨行是無視一切社會規(guī)則和約定俗成,一路奮力地,或者擺脫禁錮,或者沖破枷鎖,挺直的背影倔強而孤獨,談到規(guī)則,就會嗤之以鼻。
現(xiàn)在看來,我行我素的人,在自由和創(chuàng)造里產(chǎn)生的成就感,在忠于自我里產(chǎn)生的喜悅感,才是讓他們一往無前的動力。
于是,對待每個人的選擇,就有了另一種心態(tài),用一個詞形容,是接納。既接納自我的一如既往及微小轉(zhuǎn)變,也接受特立獨行者的一如既往和微小轉(zhuǎn)變。
每個人追尋的都是自我所認同的意義和價值,這取決于生活經(jīng)驗與閱歷、知識體系與結(jié)構(gòu),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正因為這樣,我們做著現(xiàn)在這個我,雖然有時候遺憾有之,羨慕有之,卻也覺得,這就是“我”最好的狀態(tài)。
4.
昨天跟彩虹糖半真半假的鬧別扭,小朋友的無理要求沒有被滿足,于是開始委屈,大顆眼淚往下滾,一邊推著我,說:“你去做別的小朋友的媽媽吧…”
我握住她的手問:“別的小朋友呀,那她能像你一樣嗎?”
她轉(zhuǎn)過臉,面對著我擺擺手:“不會的,不會的…”語氣很堅定,“不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嘛,我這樣的只有我自己…”我看著她未干的淚痕,把她抱在懷里,跟她說:“那沒辦法了,媽媽只喜歡你這樣的,只好就做你一個人的媽媽了?!?/span>
卻再次被她說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那句話時的堅信所觸動。
想,果然,孩子們比我們更幸福一些,至少在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得到了更好的引導。
《麥田里的守望者》的霍爾頓所能想到的最好的人生指歸是做一個在懸崖邊守望的大人,不讓在懸崖邊上玩游戲的孩子掉下去。而在英國作家依列娜·法吉恩的 《萬花筒》中,有一個名字叫吉姆的男人,他最愛做的事是聽樹生長。每一年里他有九個月在工作,剩下的三個月什么都不做,只是傾聽種子擠滿大地的聲音——這也是一 種活法.....
一篇文章寫下來,發(fā)現(xiàn)竟已與自己達成了和解。
或許我們向往著不同的活法,但卻更愛現(xiàn)在的自己。有了自我剖析和反思的能力及習慣,或許,些微的改變也已經(jīng)開始。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不管循規(guī)蹈矩還是特立獨行,都是對自我內(nèi)心的一種遵循。
更多同類文章
……
作者:言君,姑娘三歲,成長在“媽媽”和“兒童文化服務者”雙重職業(yè)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