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方鐵 | 宋元時期今滇中與滇東地區的歷史發展
宋元時期今滇中與滇東地區的歷史發展
▲▲▲

方鐵

摘要:宋元時期的今滇中與滇東地區,其演進過程具有前代未見的特點。在今滇中、滇東地區的發展史上,宋元時期占有重要地位。大理國時善闡(在今昆明)仍是陪都,并開通了由善闡至今廣西的道路。蒙元經營云南地區,使地緣政治格局發生明顯改變。蒙元建立隸屬中央政府的云南行省,結束了四川兼管云南等地的傳統,亦為云南單獨建省的開端。云南行省的省治位今昆明,標志著云南地區的政治中心從今滇西移至今滇中一帶,徹底改變了南詔以來今滇中、滇東地區被忽視的局面。宋元時期的上述變化,在今滇中、滇東乃至更大的地域范圍內,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宋元;滇中與滇東;歷史演進

今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的東部,位于云南省的中部與東部。這一地區歷史悠久,不同時期的發展及其特點存在差異,同時形成了較為清晰的發展軌跡。一般將古代今滇中、滇東地區發展演變的過程,分為遠古至唐代、宋元時期、明清時期三個階段。以下闡述宋元時期的情形。

一、大理國的經營


后晉天福二年(937),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建大理國,統治317年。在統治方式、與中原王朝的關系等方面,大理國與南詔有較大的差異。

宋代末年,蒙古宗王忽必烈受命遠征大理國,收服八府、四郡與三十七部。八府、四郡之地為大理國的統轄范圍。據《元史》:“其地東至普安路之橫山,西至緬地之江頭城,凡三千九百里而遠;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①“普安路”指今貴州普安一帶,“江頭城”位今緬甸杰沙,“鹿滄江”指云南與安南交界處;②“大渡河”位今川西南。可見大理國轄地與南詔大致相同,即包含有今云南大部、川西南、中南半島北部的部分地區。《元史》所言八府、四郡,為大理國設置的行政機構。位于今滇中、滇東一帶的府郡,有弄棟府(治今姚安)、威楚府(治今楚雄)、善闡府(治今昆明)、最寧府(治今開遠)、秀山郡(治今通海)、河陽郡(治今澄江)、石城郡(治今曲靖)、東川郡(治今會澤)。大理國中期,今滇東北、滇東南被羅羅為主的37個部落占據,時稱該部落聯盟與所據之地為“三十七部”。

大理國時期,農業地區由奴隸制過渡到封建領主社會,對奴隸的需求明顯減少,過去常見的掠奪戰爭亦漸止息。另一方面,分封、逐層駕馭成為大理國主要的統治方法。國王對段、高、楊、董等封建領主進行分封,允許其子孫繼承封地與權力。宋嘉佑八年(1063),貴族高智升討平洱海地區的叛亂,國王段思廉賜以白崖之地,隨后晉封善闡侯,“子孫世襲”。封建領主對親屬又逐級分封,形成寶塔形的隸屬關系。高智升將其子高升泰、高升祥封在大理、善闡(今昆明)兩地,高升泰家族控制威楚(今楚雄)、姚安、鶴慶、永勝、保山等地,高升祥家族則據有今滇東的善闡、晉寧、嵩明、祿豐等地。段正淳為大理國王,任命高氏為相,“政令皆出其門,”段氏擁虛位而已。③大理國后期,統治者相互爭訐,戰亂頻乃,時人稱:“四夷八蠻,叛逆中國(按:指大理國),途路如猬毛,百姓離散”。④元人亦言,大理國后期“酋領星碎,相為雄長;干戈日尋,民墜涂炭”。⑤

大理國王族段氏、貴族高氏皆為白蠻。在大理國統治的300余年間,白蠻吸收前代因征討戰敗等原因落籍云南的漢族人口,逐漸發展壯大。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諸夷風俗》稱:“白人,有姓氏。漢武帝開僰道,通西南夷道,今敘州屬縣是也。故中慶、威楚、大理、永昌皆僰人,今轉為白人矣。”⑥李京所說的“白人”指白蠻,元代白蠻的聚居之地,從今滇中往西散布至今大理、保山等地。

對落籍云南的漢人上層,南詔、大理國頗為優待。成都商人楊佐受北宋指派,赴大理國商議買馬。楊佐稱見到南詔掠自蜀地之士大夫的后裔,大理國時仍仕宦食祿,“多聰悟挺秀,往往能通漢語”。對周邊地區的政治勢力,大理國王施用中原王朝常用的羈縻之法。分布在今滇東北的三十七部,與大理國多次發生戰爭,一度攻下善闡城。大理國乃與三十七部盟誓,相約互不侵犯,所立石碑至今猶存。⑦白夷以今景洪為中心建“景昽金殿國”,管控今西雙版納及附近的地區。大理國授其首領叭真以虎頭金印,承認其為一方之主,雙方守境相安。

大理國對兩宋親近友好。兩宋則認為“唐亡于黃巢,而禍基于桂林”,意為唐朝覆滅于黃巢,卻緣自為防御南詔派駐桂林戍兵之變。兩宋警惕大理國還有其他的原因,即難以應付北方遼、金、夏等強敵的侵擾,治邊的重點必須放在北方。紹興六年(1136),南宋朝臣朱震說:宋太祖鑒唐代之禍,與大理國劃大渡河分界,“使之欲犯不能、欲臣不得,最得御戎之上策”。⑧但為解決戰馬嚴重不足的問題,北宋在黎州(治今四川漢源)等地置馬匹博易場,向大理國諸蕃買馬。大理國多次入貢,并希望臣屬于宋。政和七年(1117),宋廷封其首領段和譽為大理國王。宣和二年(1120),宋約金攻遼,北邊戰事偏緊,廣州觀察使黃璘又因引薦大理國入覲被羅織罪名,北宋乃疏遠大理國,“自是大理復不通于中國(按:指宋朝),間一至黎州互市”。⑨宋廷南渡后,對大理國的戒心有增無減,明令邕州守臣僅許大理國賣馬,不準其進貢。南宋將大理國與安南(在今越南北部)、占城(在今越南中部)、真臘(今柬埔寨)同列為“濱海諸蕃”,以“來則不拒,去則不追”之策應對。⑩

南宋戰馬甚缺,乃在橫山寨(在今廣西田東)設馬匹博易場,購馬的數量超過北宋。大理國馬隊輾轉經善闡(在今昆明)、羅殿(在今貴州西部)或歸樂州(在今廣西百色以北)抵橫山寨,南宋將所購馬匹驅至邕州(今廣西南寧),稍事修整后經今桂林進入內陸。大理國聯系南宋,亦主要是走這條道路。為便于朝貢,大理國請求南宋復開過今西昌入蜀的清溪關道,官吏孟珙奏稱“大理自通邕廣,不宜取道川蜀”,予以拒絕。[11]

大理國至橫山寨售馬的商賈,或向宋人求購內陸的典籍。乾道九年(1173),大理國商人李觀音得等22人至橫山寨賣馬,并求購《文選》《五經》《國語》《初學記》與醫釋等書,邕州官吏姚恪暗中予之,但不敢讓朝廷得知。[12]“蠻馬之來,他貨亦至。”大理國商人至橫山寨出售之物,還有麝香、胡羊、長鳴雞、披氈、云南刀與藥材。《嶺外代答》稱,廣西所見蠻刀,“以大理所出為佳”。大理國所制甲冑,以皮為之,堅與鐵同,厚幾半寸,弓矢不能射穿。對大理國的商隊,南宋防范甚切。后期大理國與南宋經濟文化的交往漸少,大理國所售之馬,亦多由自杞(在今廣西興義)、羅殿等地蠻夷轉賣南宋。《宋史》稱邕州官吏馬塈,鎮撫諸蠻、整治關隘“皆有條理”,致使“大理不敢越善闡,安南不敢入永平”。[13]

大理國與周圍地區保持商貿方面的往來。楊佐一行至大理國聯系買馬,在大云南驛(在今祥云)見到里堠碑,“題東至戎州,西至身毒國,東南至交趾,東北至成都,北至大雪山,南至海上,悉著其道里之詳,審詢其里堠,多有完葺者”。[14]里堠碑文字記載的道路,“東至戎州”道即經今曲靖至宜賓的石門關道,“西至身毒國”道、“東南至交趾”道分別是唐代“安南通天竺道”的西段與東段,“東北至成都”道指清溪關道,“北至大雪山”道為過今麗江至西藏的道路,“南至海上”道為自今滇西入緬甸沿伊洛瓦底江南下的道路。

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在今大理),以善闡(在今昆明)為東都。今滇中為高氏貴族賜封之地,南宋時有赴橫山寨售馬的道路經過,大理國乃重視經營其地。唐代以前,[15]今楚雄地區“歷代無郡邑”,南詔始立郡縣。大理國王段正淳于其地建土城,賜高泰明之侄高明亮。高氏執掌大理國柄,修筑外城德江城,今楚雄乃發展為人口聚集之地。善闡為今滇中地區的重鎮,今呈貢、昆陽、易門、安寧等地世隸善闡。宋慶歷二年(1042),大理國王段素興在善闡廣建官室,遍植花草。滇池上游之金汁河、銀汁河漂浮河岸凋謝的黃白二花,兩河因此得名。[16]段素興又在金稜河筑春登堤,于云津河(盤龍江)建云津堤,此二堤捍御蓄洪,“受灌溉者數十萬畝”。[17]善闡城的范圍西至五華山麓,南抵今雙龍橋。大理國貴族常乘船游覽滇池,登船之處人稱“官渡”,地名至今猶存。為防范夏季洪水泛濫,善闡的城墻修得十分堅固。蒙古軍進攻善闡城,見“城際滇池,三面皆水,既險且堅”,“夏潦暴至,必冒城郭”。[18]

大理國流行佛教。安寧曹溪寺始建于大理國,明代重修,但大殿內的斗拱、木雕南海三圣仍為大理國原物。三圣雕像寶冠華服,瓔珞遍體,飄帶流暢,精美生動。昆明市博物館保存的地藏寺石幢,為大理國唯一現存的經幢。石幢雕刻神像與佛像約300尊,金剛儀態威武,神情各異;觀音菩薩衣紋細膩,風姿綽約;整座經幢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石幢刻有600余字的《造幢記》與《陀羅尼經》等印度經文,表明大理國受到中原文化、印度文化的雙重影響。兩宋施用重北輕南的方略雖有原委,但長期疏遠大理國,削弱了云南與內陸的聯系。大理國敬重王義之,不知尊孔孟;“教童子多讀佛書,少讀六經者。”蒙元統一云南地區,在善闡(在今昆明)建文廟,百姓不識廟中孔子塑像,稱為“漢佛”。[19]

二、蒙元的統治與驛道修建


蒙元時期包括蒙古汗國、元朝兩個時期。成吉思汗所建的蒙古汗國存在約50年。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在經營漢地的基礎上建元朝。從忽必烈進軍大理國至云南被明朝統一,蒙古汗國、元朝經營云南達128年,超過元朝統治全國的97年。

13世紀中葉,蒙古汗國與南宋的戰爭呈膠著狀態。宋寶祐元年(1253),蒙古宗王忽必烈奉命率騎兵遠征大理國,對南宋進行夾擊。蒙古軍攻下大理國都城(在今大理),大理國王段興智逃至善闡(在今昆明)一帶被俘。忽必烈留大將兀良合臺攻諸夷之末附者,率部分軍隊北歸。兀良合臺平定大理國后,在“五城”置兵戍守。“五城”指大理、善闡、茶罕章、赤禿哥兒、金齒等五處要地。“大理”包括今大理與保山、楚雄等地,“善闡”指今昆明、曲靖、玉溪等地,“茶罕章”轄今麗江、迪慶地區,“赤禿哥兒”為今貴陽以西的貴州西部,“金齒”指今德宏、臨滄地區與緬甸的東北部。元朝在“五城”置19處萬戶府,由駐守大理的云南王統轄。

至元八年(1271),大理等處宣慰都元帥寶合丁等毒殺云南王忽哥赤,事發后寶合丁等被處死。元朝調整云南等地的統治機構,分大理國三十七部(在今昆明以東的云南東部)為南北中三路。至元十年(1273),忽必烈命大臣賽典赤·贍思丁赴云南建行省。云南行省為直隸中央的省級政區,統領全省的錢糧、軍事、屯種、交通諸事,行省下設37路、五府與眾多州縣。[20]云南行省管轄的范圍與南詔、大理國大致相同,《賽平章德政碑》稱,云南行省轄地,“東接宋境,西距蒲甘(在今緬甸北部),北抵吐蕃,南屆交趾,地方千里者五,總隸百余州”。[21]

云南行省統轄的管理機構,布局完整且遍布各地。位今滇中、滇東地區的路級機構有:中慶路,駐今昆明;威楚路,駐今楚雄;武定路,駐今武定;廣南西路,駐今廣南;曲靖路,駐今曲靖;東川路,駐今會澤;澄江路,駐今澄江;臨安路,駐今通海;廣西路,駐今瀘西。元朝在今滇東北、黔西地區設以下諸路:烏蒙路,駐今昭通;茫部路,駐今鎮雄以北;普安路,駐今貴州普安以西;普定路,駐今貴州安順;烏撒路,駐今貴州威寧。行省之下還設若干軍事性質的統治機構宣慰司與宣撫司。宣慰司、宣撫司與路府州縣交錯分布,形成嚴密的統治系統。今滇中、滇東等地設置的宣慰司與宣撫司有:曲靖等路宣慰司(駐今曲靖),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駐今通海),烏撒烏蒙宣慰司(駐今貴州威寧),威楚開南等路宣撫司(駐今楚雄)。[22]

云南行省以善闡(在今昆明)為省治,因同時為中慶路治所,又稱善闡為“中慶”。云南行省建立前,統治云南等地的政治中心在今大理,以后將省治置于中慶,與行省調整統治權力有關。大理國王段興智既俘乃降,被賜名摩訶羅嵯(梵語“大王”)。其弟段實入朝,復賜虎符,詔領大理、善闡等城,各萬戶以下皆受其節制。賽典赤建云南行省,收回段實統領全省土官的權力,同時任命為大理總管,[23]實則限其權于今滇西地區。段氏后裔承襲其職,迄明初歷十一任,史稱“十一總管”。行省官府在中慶號令全省,權力在段氏總管之上。

在省治中慶(在今昆明),云南行省設以下職能機構:提刑按察司與肅政廉訪司,負責監督與考核全省官吏。屯田管理機構,至元二十二年(1285),朝廷準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納速剌丁所奏,屯田事務派專人主之,“可歲得金五千兩”。大德九年(1305)朝廷整頓云南屯田,令伯顏察兒總管其事。至元十年(1273),賽典赤于中慶、大理兩地設儒學提舉。延祐元年(1314),元朝設云南行省儒學提舉司,作為統領全省教育的機構。云南諸路規措所,負責管理全省金屬制品的制造與銷售。中慶路榷稅官,主管中慶路等地稅務。廣教總管府,管理全省的宗教與宗教活動。云南養馬場,管理云南地區牧養的國馬。惠民藥局,負責藥材加工與患者施治。滇池測景所,為全國27處測景所之一,負責觀測天文現象。[24]

云南等地為忽必烈親自平定,又是蒙元為用兵中南半島的戰略前沿,因此頗受重視。除設置行省外,蒙元統治者還派遣宗王鎮守,與云南行省互為表里。鎮守云南的蒙古宗王有梁王、云南王,梁王為元朝一等王,較云南王的地位更高。梁王統管全省的軍政,有監督、干預行省事務及指揮用兵的極高權力。梁王長期坐鎮中慶。今昆明西山俯臨滇池的三清閣,便是梁王避暑的行宮。位今澄江撫仙湖畔的羅藏山,又名“梁王山”,林木茂密且山頂平緩,為梁王行獵跑馬之處。首任梁王是至元二十七年(1290)始封的甘麻刺,末任梁王為把匝刺瓦爾密。云南王有多位見于記載。云南王聽從梁王的號令,負責鎮守大理等要害之處。

云南行省、梁王與云南王、段氏總管的關系錯綜復雜。元中葉后,行省基本上被梁王控制,段氏總管則擁土軍自重,占據大理地區與梁王對抗,雙方屢動刀兵。

至順年間,云南發生以禿堅為首諸王的叛變,今滇中、滇東一帶陷入戰火達數年,段氏總管置身事外,袖手旁觀。至正二十四年(1364),紅巾軍從四川攻入云南,梁王孛羅逃至威楚(今楚雄),紅巾軍占據中慶城。梁王遣使向大理總管段功求援,段功出戰得勝,紅巾軍退回四川。梁王以女阿蓋嫁與段功為妻。二十六年,梁王疑段功有并吞云南之心,于中慶通濟橋誘殺之,阿蓋公主服孔雀膽而亡。郭沫若的劇作《孔雀膽》取材于該史實。段功死后,其子段寶在大理自稱行省平章,梁王數次派兵進攻均被打敗。經調解段寶承襲大理總管如故,但與梁王互不往來。[25]元末中原等地為明朝所有,元順帝北歸草原。梁王把匝刺瓦爾密仍奉北元為正朔,朱元璋遣使招降未果。洪武十四年(1381),明軍攻下貴州普定進兵云南,曲靖白石江一戰元軍大敗,梁王等逃至晉寧自盡。

蒙元重視發展交通,并在諸多的道路設置驛站。《元史》稱:“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26]行省成立之初,云南與都城大都(在今北京)聯系,主要走先后修復的石門關道與清溪關道。石門關道由中慶(在今昆明)經烏蒙(今昭通)、敘州(今四川宜賓)等地抵成都,乃稱“中慶經烏蒙至敘州道”。清溪關道由中慶過建昌(今四川西昌)、大渡河諸站至成都,又稱“中慶經建都至成都道”。上述驛路沿途地形復雜、險阻甚多,往來行旅間有死損。

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朝開通由中慶經普安達鎮遠的道路。此道自中慶經楊林、馬龍、曲靖、普定(今貴州安順)、貴州(今貴陽)、黃平達鎮遠,遂接通辰州(今湖南沅陵)以東的“常行站道”。道路開通后轉運繁忙,元廷乃于鎮遠至岳州(今湖南岳陽)的沅江水道設24處水站,以后除緊急使臣仍走陸路外,赴京進貢的蠻夷與往來官員多由鎮遠乘船北上,“實為便當”。據奏報,經此道進入內陸較石門關道“捷近二千余里”,沿途平坦出產良馬,[27]行旅至鎮遠可分流由水路或陸道北上,此道乃成為云南聯系內陸的重要通衢。至元三十年(1293),云南行省又開通中慶經烏撒達瀘州的驛路。其道自今昆明經嵩明、馬龍、曲靖入貴州,經威寧、畢節過四川敘永抵瀘州,前行至成都或重慶。[28]后兩道開通后,云南聯系內陸不便的情形大為改觀,基本奠定中慶、曲靖之交通樞紐的地位。

元代中期,云南行省的交通網絡基本形成。除以上所說的道路外,行旅由中慶啟程,還可經以下驛路前往各地。中慶經大理至緬國道。該驛道的前身是唐代安南通天竺道的西段。其道始自中慶,經安寧、威楚(今楚雄)、白崖(在今彌渡以北)、河尾關(在今下關)、永昌(今保山)、騰沖等站進入緬國(今緬甸),往西可達今印度等地。中慶經蒙自至安南道。此道以唐代安南通天竺道的東段為基礎建成,行旅從中慶經晉寧、通海、建水至蒙自,南下可至安南都城大羅城(在今越南河內)。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于舍資(在今蒙自東)設安南道防送軍千戶,負責保護驛道的安全。[29]中慶達邕州道。此道拓修大理國至廣西賣馬的道路而成。行旅至中慶后分兩路,一路過今晉寧、澄江、陸良、廣南、富寧達南寧;另一路走今晉寧、通海、建水、開遠、廣南入廣西,經靖西、德保至南寧。[30]中慶達車里道。由云南腹地至車里(今景洪)有兩條道路,一條從今大理或楚雄經景東、鎮沅、普洱、思茅至景洪,即明代史籍所言之“貢象下路”;另一路自今昆明經建水、元江、思茅縣小橄欖壩抵景洪,為元代所開通。[31]

在上述道路中,由中慶經蒙自至安南的驛路尤為重要。中統元年(1260),蒙古汗國遣使至安南,安南王陳光昺上書請三年一貢,世祖許之,封其為安南國王,雙方建立宗藩關系。至元四年(1267),世祖封皇子忽哥赤為云南王,“以云南地接安南”,同時詔喻安南君長親朝等六事。其時占城、真臘侵擾安南,世祖令忽哥赤率兵南下援助。[32]可見云南王負有聯系、保護安南的使命。云南行省建立初期,安南叛服不常。平章政事賽典赤“遣人諭以逆順禍福,且約為兄弟。”安南國王大喜,親至中慶,賽典赤迎之郊外,“(安南)遂乞永為籓臣”。[33]這一時期蒙元聯系安南,主要經由中慶過蒙自至安南的道路。至元十五年(1278),元朝使臣柴椿出使安南,首次沿江陵(在今湖北)達邕州(今南寧)的道路至安南。至元二十二年(1285),元朝沿此道設置驛傳,由大都經江陵、邕州至安南的道路,乃成為元朝聯系安南的主要通道。

三、蒙元的經營及其成效


行省既置,元朝乃以中慶路為重點,對今滇中、滇東地區進行較全面的治理。

大理國后期,因年久失修,滇池時常泛濫,以致“大田廢棄,正途壅底”。經仔細調查,賽典赤采取疏浚管控上游六河、擴導下游出水口的方法進行治理。上段工程由他親自主持,疏浚主要河流盤龍江,在江上修建重要設施壩松華壩,“以時啟閉,缺則放水,治則索蓄之”。對金汁、銀汁等河流也疏浚設閘。[34]張立道、忽辛負責下段工程。他們率丁夫2000余人挖開螺殼等處險灘,深浚滇池泄水口海口河。本次治理規模浩大,三年乃成。大德五年(1301),又進行第二次維修,重點是開擴海口河。兩次疏浚使滇池水位大幅度下降,獲得良田萬余頃。百姓感激賽典赤等人的施治,比喻為李冰開鑿離堆,傳頌至今。梁王則主持修建位于楚雄府的梁王壩,姚安府軍民修建13處陂堰。滇池周圍有大片濕地相連。草海中漂浮積草泥形成的“葑田”,百姓在其上耕種。若不系舟“葑田”漂浮不定,或因偷盜發生爭訟。云南行省官吏羅文節發給“葑田”主人憑卷,“使有所憑”。[35]

行省對滇池水患的積極治理,為發展軍民屯田創造了有利條件。全國統一后,蒙元于各地遍立屯田以資軍餉,云南等地因是“蠻夷腹心”,乃“設兵屯旅以控扼之”。[36]行省建立,云南屯田進入高潮時期,今滇中、滇東北等地成為重點。據記載,中慶路軍民屯田有4906屯戶,田22459雙(每雙為五畝);威楚路軍屯有1533屯戶,田7266雙;武定路軍屯有187屯戶,田748雙;曲靖等處宣慰司(領曲靖路、澄江路與仁德府)軍民屯田有4075屯戶,田9140雙;烏撒宣慰司(領烏撒路、東川路)軍民屯有200屯戶;臨安宣慰司有軍民屯2588屯戶,田5152雙;梁千翼軍屯(先在烏蒙,后遷今玉溪)原有1000名屯兵,以后減為700人,有田3789雙。[37]元朝在云南屯田規模之大,為前代所無。對提高農業生產的水平與傳播內陸經濟文化,屯田起到積極的作用。元代滇池地區出現土地買賣,并流行田地租佃。中慶地區逐漸富足,人稱“墟落之間,牛馬成群,任宦者割稻秣駒,割鮮飼犬”。[38]

元代今滇中、滇東一帶趨于繁榮。各族百姓雖知蠶桑,但未得其法。巡行勸農使張立道乃教以飼養良法,“收利十倍于舊,云南之人由是益富庶”。山區的羅羅諸族傾慕不已,“相率來降,收其地悉為郡縣”。張立道后任中慶路總管。他在云南為官最久,多善政,死后百姓為之立祠。曲靖等路宣慰副使王昇作《滇池賦》,其中有佳句:“五華鐘造化之秀,三市當閭閻之沖;雙塔挺擎天之勢,一橋橫貫日之虹。千艘蟻聚于云津,萬舶蜂屯于城垠;致川陸之百物,富昆明之眾民”。[39]由此可知元代中慶之盛況。今三市街一帶民房鱗集,五華山圈入城內,中慶的標志性建筑有東西寺塔、云津橋。東寺塔、西寺塔分別位今東寺街與西寺街。東寺塔鄰近滇池,塔頂有四只銅皮打造的金雞,雞咀含插金屬簧片的銅管。逢滇池風大浪急,簧片振動金雞鳴叫,提醒人們洪水將至。云津橋在中慶城邊今云津街一帶。紅日西墜,來自晉寧等地的漁船蟻聚于此,人聲鼎沸、燈火通明,“云津夜市”為中慶有名的八景之一。

今滇中等地商業亦有較大的發展。《賽平章德政碑》說,平章政事賽典赤“薄征稅以廣行旅”并興市井,“輕抽收以廣商賈”。云南流行以海貝代錢交易,賽典赤奏準朝廷仍許其俗。元廷還多次頒令,禁止內陸海貝流入云南充當貨幣。[40]至元后期,馬可·波羅奉命出使緬國,路經云南地區。他稱中慶城“大而名貴,商工甚眾”;當地頗有米麥,人們主要食米。馬可·波羅目睹百姓持“狗項圈”進行交易,細識為以線繩串連海貝為之。馬可·波羅不知究里,認為當地用海貝串成的“狗項圈”作交易。他又說滇池廣達百里,其中魚類繁殖,“諸類皆有,蓋世界最良之魚”。[41]居今滇東南一帶的和泥蠻,家有積貝,以120索海貝為一窯,藏之地中。老人將死則囑其子:“我平日積若干,汝可取幾處,余者勿動,我來生用之。”[42]可知當地亦流行以海貝代錢幣進行貿易。

云南設有打金洞與銀場,銅、鐵等礦藏也得到開發利用。今滇中、滇東一帶是金屬開采、加工的重要之地。據記載:云南行省有威楚(今楚雄)、臨安(今通海)、曲靖、東川(今會澤)、烏蒙(今昭通)、烏撒(今貴州威寧)等十余處產金,在全國是產金地點最多的一省;威楚、臨安、元江諸處產銀,澄江等地產銅,中慶、臨安、曲靖、澄江等處產鐵。[43]馬可·波羅稱禿落蠻地區(在今昭通、會澤一帶)產金甚饒。云南各地開采金銀,雖設有官營機構,但仍以百姓開采為主,官府收其稅。云南出產巖鹽,以中慶路、大理路的產量最大。馬可·波羅稱中慶城有鹽井,其地之人皆恃此鹽為活,“國王賴此收入甚巨”。所言當是安寧地區的鹽井。《元一統志》說,威楚山川清秀,壤土肥饒,“地利鹽井”。在盛產食鹽的地區,元朝設有鹽運司或轉運司。行省官府用鹽制成小貨幣,方法是取鹽煮之再用模型澆范為塊。貨幣形狀的鹽塊質地堅硬有利流通,同時便于攜帶,有助于邊遠地區獲得食鹽。

云南行省較重視發展教育。據《賽平章德政碑》:賽典赤赴云南不久,便在大理、中慶兩地設儒學提舉,令王榮午、趙子元任其職。行省既立,賽典赤于中慶首建云南最早的孔廟,地址在今五華山南側。賽典赤帶頭捐俸金購地基,撥田五頃作為廟產,其他官員亦捐銀資助。賽典赤還在中慶城內外建社學,補充所用典籍。至元十五年(1278),張立道任中慶路總管,他為孔廟添建學舍,動員士人子弟入學,歲時親率諸生行祭祀之禮,“人習禮讓,風俗稍變矣”。[44]至元十六年(1279),賽典赤去世,孔廟由繼任平章政事脫脫木兒續建。孔廟落成后,脫脫木兒聘四川文士擔任教官。延祐元年(1314),元朝設云南行省儒學提舉司,負責管理各地的學校。至正二十八年(1368),官府重修中慶路孔廟。大德年間,賽典赤次子、云南行省右丞忽辛,在云南諸郡縣遍立廟學,選文學之士為教官,“文風大興”。[45]以后又有增建御書閣、擴建中慶孔廟、增加學田之舉。

今建水、石屏、澄江、曲靖、武定、楚雄、姚安等地,也先后設置官學。興辦學校提高了云南的教育水平。云南本地士人參加全國的科舉考試,有一些人取得名次。[46]云南士人也參與辦學。中慶路僰人官吏王惠,其子王升先后任仁德路、曲靖宣慰司的儒學教授。王升任云南諸路儒學提舉時,整頓姚安、威楚、大理、永昌、麗江、鶴慶諸路的學校,收回被占學田1400余雙。[47]

全省道路的修建與交通網絡的形成,提高了今滇中、滇東地區的地位,也便利行旅的往來與經濟文化的交流。因可享受“乘驛”規定的優惠,云南諸族競相赴京進覲,給驛道造成沉重的負擔,朝廷被迫下令限制。至元二十九年(1292),世祖忽必烈頒詔:“云南邊徼入朝,非初附者不聽乘傳,所進馬不給芻豆”。[48]中慶路學一度毀于戰火,后至元六年(1340),中慶路遣人赴江南購禮樂之器,至成都添置服裝,路學得以恢復。北方的蒙古、色目、漢族諸族的人口,借助便利的交通,也不斷遷入云南等地。通過駐守、為官、經商等途徑,一些內陸人口移居云南,尤其是今滇中與滇東地區。

南宋后期,忽必烈率十萬騎兵遠征大理國,之后還歸北方不超過兩萬人。除部分因戰病死亡外,尚有一些蒙古族將士留鎮云南,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腹地、城鎮與道路沿線。移居的蒙古人與云南各民族關系較為融洽。明朝統一云南,移居的蒙古族人大都隱入民間。民國時期,通海仍有數千人堅持蒙古族身份,稱祖先旃檀父子率眾鎮守曲陀關,繁衍至今。今昆明、曲靖等地亦有較多的蒙古族后裔。

元人稱以中亞來華人口為主的群體為“色目人”,取“形形色色”之意。忽必烈率軍攻大理國,軍中便有不少色目人。以后又有色目軍隊進入云南,如將領愛魯、怯烈、也罕的斤、阿里海牙及所部官兵。還有一些色目官吏至云南任職,如伊斯蘭教領袖穆罕默德的后裔、回回人賽典赤·贍思丁,來云南建行省并任平章政事。其子納速剌丁、忽辛、馬速忽在云南均任要職,因清廉與勤勉出名。賽典赤在云南頗多德政,深受官民愛戴。賽典赤去世,“百姓巷哭,葬鄯闡北門”。[49]賽典赤家族在云南為官者有七人,后代繁衍為云南回族的幾支大姓,以今滇中、滇東一帶分布較為密集。

四、結 語


宋元時期,今滇中、滇東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在云南發展史上的地位,以及相關的地緣政治狀況,較前代均發生明顯的改變。

大理國與南詔主要的不同之處,一是大理國進入封建領主社會,對外掠奪奴隸與財物的戰爭逐漸止息,與宋朝亦未發生戰爭。二是兩宋未如同唐朝積極經營云南等地,而是與大理國劃大渡河為界,雙方政治關系冷淡。但為解決戰馬的稀缺,宋朝又先后在黎州(治今四川漢源)、橫山寨(在今廣西田東)等地置馬匹交易場,向大理國買馬。三是大理國并非如南詔一枝獨秀,而是感受到周邊三十七部等勢力的壓力,與其分地而治。受上述因素的影響,大理國時期今滇中、滇東地區的發展相對平穩。雖受到三十七部的侵擾,但戰亂破壞較少。善闡(在今昆明)作為大理國的東都,又有大理國至橫山寨賣馬的道路經過,這一時期不僅仍較重要,而且繼續得到發展。后期大理國趨于衰弱,影響對今滇中等地的管控,主要表現在今滇中與滇西的聯系削弱,滇池水患亦較頻繁。

蒙元經營云南地區達128年。蒙元統治者較少“華夷有別”“守在四夷”的觀念,兼之以云南為經營中南半島的戰略前沿,統治者不僅在云南地區設行省,而且配置諸多官衙,派遣多位宗王鎮守,對云南等地進行積極的經營與開發。變化最大的是今滇中與滇東地區。行省對滇池水患進行較徹底的治理,并獲得大面積的良田。在此基礎上,官府在滇池地區與今曲靖等地開展軍民屯田,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蒙元先后在今昆明設儒學提舉、儒學提舉司,積極發展官學教育,改變了唐末以來云南與內陸文化呈現隔膜的情形。中慶(在今昆明)的城市建設成效明顯,馬可·波羅贊譽為“大而名貴”之城。元代有不少外來人口遷居云南地區,以今滇中、滇東一帶分布最為密集。

蒙元經營云南地區,使相關的地緣政治格局發生重要改變。蒙元建云南行省,以之直隸中央政府,終結以四川兼管云南等地的歷史傳統,亦為云南建省之肇始,有利于云南地區今后的拓展。云南行省的省治位今昆明,省治亦為眾多全省管理機構的駐地,標志著云南的統治中心從今滇西移到滇東。今昆明、曲靖有多條重要驛道經過,尤其是開通中慶經普安達鎮遠、中慶經烏蒙至敘州的兩條道路,兼之蒙元通過中慶南下蒙自的道路聯系安南,增強了今滇中、滇東地區的戰略地位。蒙元在今滇東北設統治機構并積極經營,改變了這一地區被南詔、大理國長期忽視的局面,[50]今滇中、滇東地區與今滇東北的聯系亦逐漸恢復。明清兩代大致沿襲元代形成之新的地緣政治格局。總之,蒙元對云南地區的經營,影響廣泛而且深遠。

作者簡介:方鐵,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 中國邊疆史、民族史與邊疆歷史地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云南的前世今生:從“百濮之國”到改土歸流
“大理”即“大治”| 來看看云南各州市地名的由來
云南行省
不列滇史第六章【三】后大理時代的高氏幕府
8大神秘而古老的王國!
消失的云南八大神秘古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西| 米脂县| 泰州市| 方正县| 台东市| 荆门市| 永和县| 浦江县| 镇雄县| 平阴县| 阿克| 上犹县| 特克斯县| 谷城县| 镇雄县| 三都| 苏州市| 青神县| 西城区| 资溪县| 上虞市| 屯昌县| 永仁县| 陆河县| 宜宾市| 惠来县| 赫章县| 清徐县| 乌兰浩特市| 绥江县| 梅州市| 雷山县| 佛山市| 阳朔县| 东山县| 长沙市| 正阳县| 宜春市| 昌图县| 秦皇岛市| 横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