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周偉洲:中國民族史學發展歷程及展望
提   要:本文對中國民族史學發展的歷程做了簡要的回顧,大致分為三個時期:一是民國時期(1911-1949),為中國民族史學最初形成及發展時期;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30年(1949-1979),為中國民族史學學科正式建立及發展時期;三是改革開放至今(1980年至今),為中國民族史學繁榮時期,又可分為1980—1995年及1995年至今兩個階段。本文對每一時期民族史學的特點做了論述。最后,對現今民族史學發展趨勢做了展望。
關鍵詞:民族史學;發展歷程;展望
作者簡介:周偉洲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教授。刊于《西北民族論叢》第二十輯。
中國歷史上歷史編纂學及史學頗為發達,在歷代官方編纂的正史、實錄、起居注及浩如煙海的史學文獻中,記錄了古代四夷各族的歷史,為研究民族史學(或簡稱“民族史”)提供了大量的資料。這些文獻資料可視為中國民族史資料之寶庫,也可視為古代中國民族史學研究的濫觴。現代科學意義的中國民族史學的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三個大的時期。
民國時期(1911-1949),為中國民族史學最初形成及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因處于列強加強對中國的侵略、邊疆危機、日本入侵的危亡關頭,當時許多史學大師們紛紛開始研究中國民族史的問題,如王國維對匈奴、韃靼、蒙古的研究,梁啟超一系列關于中國民族的研究論著(如《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等),李濟的《中國民族的形成》(1923);而僅以“中國民族史”為主題的相關著作,就有王桐齡(1928、1932,北平文化學社)、呂思勉(1935,世界書局)、宋文炳(1935,中華書局)、繆鳳林(1935,中央大學)、林惠祥(1936,商務印書館)等出版的中國民族史專著。此外,還有呂思勉的《中國民族演進史》(1935,上海亞細亞書局)、金毓黼的《東北通史》(1941,三臺東北大學)、呂振羽的《中國民族簡史》(1948,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等。這些論著首先在中國民族史的理論問題,如民族的定義、中國民族構成的多元性和漢族多元合流、民族平等方面,均有討論和建樹;其次,大大拓展了研究領域,涉及古今中國的民族及其經濟、文化習俗;在研究理論和方法上,開始引進國外的民族學、人類學的新方法,注重田野調查等。①
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顧頡剛先生于1939年2月13日在《益世報·邊疆周刊》第9期上,發表了《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著名論文,引起學界的爭議和國人的注目。②1943年蔣介石寫的《中國之命運》一書提出的“國族”與“宗族”的理論,影響更為深遠,至今仍是學界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③此外,在民國時期,對中國一些主要少數民族史的研究進一步深化,取得了可喜成績,如對藏族④、蒙古族、黨項及其所建西夏(如王靜如先生一系列關于西夏文的論著)、回族(如白壽彝先生關于回族的一系列論著),等等。
在民國時期,各種與民族史相關的學會紛紛成立,如中國民族學會、中國邊疆學會、中國邊政學會、新亞細亞學會、社會學學會,以及這些學會所辦刊物及其他報紙雜志,多有關于中國民族史學的內容和論著發表。許多大學開設了與民族史有關的課程(如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另有西北大學、中央大學設置的“邊政系”,培養了有關民族史方面的專門人才。
綜上所述,民國時期可以說已開創了中國民族史研究的先河,并且得到一定的發展,奠定了中國民族史學科正式建立的堅實基礎。只是目前我們對這一時期民族史學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相信今后會有更大的收獲。
新中國成立后的前30年,為中國民族史學學科正式建立及發展時期,主要指20世紀50—60年代、60年代末至70年代“文化大革命”時,中國民族史學處于停滯階段。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落實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政策,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國家統一和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迫切需要,是促使這一時期中國民族史學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
另外,這一時期新中國剛剛成立,在當時國內外的形勢之下,民國時興起的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因被視為資產階級的學科,基本上遭到冷遇和取締。而中國民族史學卻在歷史學的框架下獲得了蓬勃的發展。當時許多民國時著名的民族學家、社會學家轉向了民族史的研究,如我的導師馬長壽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這是中國民族史學發展的機遇,也是其正式成為歷史學下一個分支學科而得到蓬勃發展的原因之一。
這一時期中國民族史學與其他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一樣,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如唯物史觀作指導,以當時蘇聯民族學、民族史學為借鑒的,其發展也具有這一顯著的特征。中國民族史學的蓬勃發展和正式建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50年代初,由于民族工作的需要,從1953年開始,民族學家們協助政府連續進行了14年的全國民族識別工作,至1979年才完全結束,共識別和由國家認定了55個少數民族。學者們通過調查、討論,獲得了現代中國少數民族歷史的大量資料和新的認識。關于50年代的民族識別,近幾年來逐漸引起中外學者的關注及討論,總之,關于50年代的民族識別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第二,在進行民族識別的同時,從1956年開始至1964年結束,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領導下,組織上千人的隊伍,對全國各地少數民族聚居地進行歷史調查,共搜集幾千萬字的文獻資料(包括歷史文獻和檔案)及攝制的幾十部影片資料,先后內部出版400余種共計6000多萬字的各族社會歷史調查叢書。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是國內少數民族新舊社會交替發展最為珍貴的資料。特別是通過這次大規模的調查,組織研究、編寫了55個少數民族的史志(內部發行),使現今中國少數民族有了記述自己歷史的著作,這是中國民族史學正式形成的標志之一。
第三,這一時期中國民族史學是屬于歷史學科的,而歷史學在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指導下迅速發展。當時歷史學的最大轉變之一是對大漢族主義的批判,開始以民族平等的原則,重視和研究歷史上非漢族的少數民族歷史。比如這一時期出版的幾部影響最大的中國通史著作,即范文瀾主編的《中國通史簡編》、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及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等,均增加了歷史上少數民族歷史的內容,并做了新的評價。
而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政權的斷代歷史,也成為研究的重點并有了新的認識,如魏晉南北朝史、遼史、金史、西夏史、蒙元史、清史等。當時的學界,特別是史學界也對中國民族史學一些主要的理論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如漢民族形成問題⑤(所謂“五朵金花”之一)、歷史上中國疆域與民族、民族英雄與民族戰爭、民族同化與融合等問題的討論等。遺憾的是,這一時期中國史學的這一重大變化,是目前國外史學界視而不見的,他們仍普遍以歷史上一些封建史家的著作為依據,頑固地認為歷史上只有漢族建立的國家才是中國,少數民族所建政權是異民族對中國的統治等。
第四,這一時期中國民族史學蓬勃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標志,是許多著名的史學家、民族學家先后撰寫和出版了一批有關民族史的佳作和資料集,以及少數民族考古文物資料的發掘與整理等。這些論著至今仍是研究中國民族史的重要參考。如馬長壽的《烏桓與鮮卑》(1962,上海人民出版社),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1958,科學出版社),宿白在70年代《文物》雜志發表的結合新的考古撰寫的三篇關于拓跋鮮卑的論文⑥,馮家昇的《遼史證誤三種》(1959,中華書局),陳述的《契丹社會經濟史稿》(1963,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馬長壽的《北狄與匈奴》(1962,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林幹的《匈奴史》(1977,內蒙古人民出版社),韓蔭晟主編的《柔然資料輯錄》(1962,中華書局),余元庵的《內蒙古歷史概要》(1958,上海人民出版社),馬長壽的《突厥人與突厥汗國》(1957,上海人民出版社),岑仲勉的《西突厥史料補闕及考證》《突厥集史》(1958,中華書局),馮家昇等編著的《維吾爾族史料簡編》(1958,民族出版社),白壽彝的《農民起義》(1952,神光出版社),馬長壽主編的《同治年間陜西農民起義歷史調查記錄》(完成于50年代打印本,1993年陜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佘素的《清季英國侵略西藏史》(1959,世界知識出版社),王森的《關于西藏佛教史的十篇資料》(1965年內部鉛印),王忠的《新唐書吐蕃傳箋證》(1958,科學出版社)和《新唐書南詔傳箋證》(1963,中華書局),童思正的《古代的巴蜀》(1979,四川人民出版社),方國瑜主編的《云南史料叢刊》(1965年刻印第1輯)及《云南民族史講義》(1957年刻印本),馬長壽的《南詔國內的部族組成和奴隸制度》(1961,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古代彝族史》(1959年刻印本,198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等等。
此外,還有大量有關中國民族史的論文,涉及族源、社會性質、經濟文化及其他民族關系等內容。這里不再列舉,可參見達力扎布主編的《中國民族史研究60年》(2010,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相關部分。
第五,這一時期中國民族史學正式建立的另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中國民族史學作為歷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在全國各綜合大學的歷史系中大多開設了中國民族史的課程或專業,如復旦大學、西北大學(由馬長壽教授主講,編寫了《中國兄弟民族史講義》作為全國高校交流教材)、云南大學歷史系(由方國瑜教授主講,有《中國民族史講義》)、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均開設了課程或設有研究室;云南大學歷史系還設立了民族史專門化專業,培養了一批專門人才。云南大學、西北大學還專門招收培養民族史的研究生,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更是集全國民族學、社會學著名專家,培養與民族史相關的民族學研究生;南京大學開設蒙元史研究室,招收研究生(當時無學位制,60年代國家高教部正籌辦副博士學位制,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這些研究生大多成為80年代后中國民族史學的專家。在50年代各大區成立的民族學院里,中國民族史作為課程也多列入其中。
195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了民族研究所,下設民族歷史研究室;與此同時,民族地區各省區也建立了專門的民族研究機構,其中一般都設有民族史的研究部門;從中央民族學院到地區民族學院大都設有民族歷史的研究室或研究所。
中國民族史學雖然于這一時期正式建立并蓬勃發展,但是受當時政治形勢的影響,與歷史學一樣,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受“左”傾思潮的影響,強調突出階級和階級斗爭,受教條主義的束縛,將馬克思唯物辯證史觀簡單化、公式化;研究受政治運動影響,多有禁區,研究范圍狹窄;與西方學術交流少;等等。
20世紀80年代至今,為中國民族史學繁榮時期,又可分為1980年至1995年及1995年至今兩個階段。這一時期中國民族史學呈現以下特點和發展趨勢。
第一,70年代末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從此中國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的歷史時期。在學術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得以恢復,思想得以解放,禁區逐漸被打破,教條主義、公式化的研究逐漸被克服,中國民族史學與歷史學及所有的社會科學一樣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應是中國民族史學得以不斷發展繁榮的動力和根本原因。
第二,在這一新的時代,中國民族史學研究機構不僅得到恢復,而且不斷壯大;研究人才培養和隊伍的擴大,是這一時期的特點之一。80—90年代,在北京恢復和重建的相關機構有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民族研究所(后改名為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后改名為中國邊疆研究所)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各省區的民族研究機構也紛紛恢復和重建,中央民族大學及各地區民族大學和一些綜合大學紛紛建立研究機構。以上這些研究機構基本上都有研究中國民族史的分支機構和人員,研究隊伍不斷壯大。
第三,特別是80年代以來,教育部在全國高等學校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推行研究生學位制度,在歷史學一級學科之下設立專門史中國民族史專業、民族學一級學科下設中囯少數民族史專業,每年招收和畢業的碩士、博士人數越來越多,他們有較好的專業基礎和從事科研的能力,大多成為90年代至今中國民族史學研究的中堅力量和骨干。
第四,民間學術團體紛紛建立,學術交流日益廣泛。改革開放后,社會科學的民間群眾性學術團體如雨后春筍紛紛建立,并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其中關于民族史學的學會主要有:中國民族史學會、中國蒙古史學會、百越民族史學會、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中國西南民族研究會、中國遼金暨契丹女真史研究會、中國回族研究會,以及各省區成立的相關學會,如四川藏學會、新疆維吾爾族文化研究會等。中國民族史學會成立于1983年,至今已開展過18次年會,每次有一個討論主題,加強了學術交流。此外,各相關機構也不時組織各種類型的學術交流活動,大大提升了中國民族史學研究的水平。
第五,國際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學子出國深造、交流、合作的機會增多,促進了國內中國民族史學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國民族學界與國外相關學科的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如邀請國外知名學者到國內考察、講座、參加學術活動,翻譯出版相關國外名著。同時,一批又一批中青年學人,或出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或與國外導師聯合培養研究生,或出國訪問等以多種形式出國深造。他們引進了國外的理論和方法,沖擊傳統中國民族學史,形成了中國民族史發展新的趨勢。
正是在上述諸種因素的作用下,中國民族史學在這一時期的繁榮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理論和方法討論的深入和新的理論方法的引進。如原來的一些理論(如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和疆域等)討論的深入(如1981年香山民族關系研討會),以及族群概念的引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等新理論的探討等。
(2)研究禁區的打破和研究領域的逐漸擴展。如果說50-70年代中國民族史研究重點在不多的“族別史”研究之上,到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族別史”研究更加豐富(如一些過去研究不多的民族歷史有了專著問世)的同時,區域民族史和民族關系史、斷代民族史和民族關系史,邊疆史、民族文化史、民族社會史、民族經濟史、民族法制史等研究逐漸興起,并多有學術水平較高、社會影響大的論著出版和發表。90年代至今,理論的、綜合的、學科交叉的民族史研究逐漸引領了中國民族史的研究走向。
(3)成果豐碩,學術水平逐漸提高。在新時代,中國民族史學論著的
出版及相關雜志刊登論文的數量遠遠超過以往的任何時期,而且其中多有學術水平較高的論著問世,在此不一一列舉。可參閱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揣振宇主編的《中國民族學30年》一書第四章,詳列研究論著,并做簡要評述。另一部是達力扎布主編的《中國民族史研究60年》(2010,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此書全面系統論述60年來中國民族史研究成果及不足。全書共分八章,每一章按時代詳列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論著),并做簡要評述。
兩書編纂體例不同,各有優劣,相較之下,達力扎布書更便于檢索,內容更為全面、豐富,但均為中國民族史學學術史重要的著作,值得重視。
(4)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由于世界和國內形勢的變化,邊疆民族地區(新疆和西藏)分裂勢力的抬頭,邊疆民族問題凸顯,因此,中國民族史的研究與現實反分裂的斗爭、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現實結合得更加緊密。由國家和邊疆地區組織編寫的《西藏通史》《新疆通史》,清史編纂委員會編纂的《清史典志民族志》等重要研究著作先后啟動;國家及各省區、各部委均加大了民族史研究為現實服務的導向,這也應是現今中國民族史學發展的趨勢之一。
如果要對今天中國民族史學進行一些展望的話,筆者想以2013年中國民族史學會第16屆年會暨慶祝學會成立3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作一陳述。
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后的今天,中國民族史學仍然得到很大的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特別是21世紀以來,作為人文社會科學歷史學或民族學下面重要的一門學科,特別是在當今世界及國內民族問題日益尖銳的情況下,也越來越為社會各階層重視。就民族史學本身而言,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新一代中青年學者成長起來,他們通過網絡和出國交流的機會,能夠從國外學習和引進許多新的史學理論和方法,以至許多史學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和歷史辯證主義已完全過時了,于是,他們紛紛引進國外新的史學理論和方法來研究中國民族的歷史,特別是近代民族史。對此筆者并不反對,有時還鼓勵筆者的研究生做一些嘗試。這是民族史學界近年來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
筆者認為,現今民族史學界出現了三種情況,或稱之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對國外的人類學、社會學等相近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十分崇拜,于是生吞活剝,消化不良,趕時髦地應用于他們的研究之中;他們的論著大多不符合中國歷史和現狀,有的讓人無法卒讀,看不懂,但很時髦,于是很多青年學者趨之若鶩。當然,學習新的國外的相關理論和方法有一個過程,對他們也不必過于苛求。
第二種是一些中青年學者在反思50—60年代貼標簽式的“馬克思主義民族史學”,認真學習國外相關科學的民族史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民族的歷史并做出了可喜的成績。比如,借用國外民族學、人類學發展起來的歷史人類學、民族學中的歷史學派等。這是將傳統民族史學與其他現代相近學科(也包括政治學、經濟學、法學、文學等)相互交叉、融合的結果,值得發揚和提倡。
第三種是仍有大批老、中、青的學者,堅持繼承、發揚中國傳統的史學,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作指導,進行民族史學研究,這仍然是目前中國民族史學界的主流。盡管他們被國內外一些學者譏諷為官方民族史學,或已過時之學說等。
總之,筆者認為,如今以上三種類型的民族史學研究均存在,這就是民族史學的現狀,可以說,這是中國民族史學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好局面。今后中國民族史學的發展,筆者認為應在繼承、發揚中國民族史學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民族史學的理論和方法,并借鑒國外相關的新的、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不斷創新,將中國民族史學研究推向一個更高的階段。
注釋:

①參見王文光、段紅云《民國時期的中國民族史研究及民族史學科的發展》,《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②參見費孝通《論中華民族與民族主義——讀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以后》,重慶《中蘇文化》第6卷第1期(1940年4月5日)等。
③劉會軍:《〈中國之命運〉論析》,《史學集刊》1994年第3期;鄧野《蔣介石關于“中國之命運”的命題與國共的兩個口號》,《歷史研究》2008年第4期;婁貴品《陶希圣在〈中國之命運〉中的“中華民族”論述》,香港《二十一世紀》2012年6月號等。
④參見王堯、王啟龍等《中國藏學史(1949年前)》修訂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⑤參見歷史研究編輯部編《漢民族形成問題討論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
⑥宿白:《東北、內蒙古地區的鮮卑遺跡——鮮卑遺跡輯錄之一》,《文物》1977年第5期;《盛樂、平城一帶的拓跋鮮卑-北魏遺跡——鮮卑遺跡輯錄之二》,《文物》1977年第11期;《北魏洛陽城與北邙陵墓——鮮卑遺跡輯錄之三》,《文物》1978年第7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中國邊疆通識講座2022年第2講:關于中國疆域、邊疆與邊疆學
中國人一生要讀的100本書
呂振羽
焦潤明:網絡史學論綱 l 公眾史學
新書推薦|如何像真正的歷史學家一樣思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云| 郸城县| 巴东县| 道真| 连州市| 兰考县| 蕲春县| 晋中市| 怀安县| 司法| 贵南县| 府谷县| 葵青区| 井陉县| 怀远县| 石台县| 池州市| 留坝县| 兴义市| 曲阜市| 东阳市| 新巴尔虎右旗| 邢台市| 松溪县| 台安县| 若羌县| 保康县| 大同市| 金昌市| 即墨市| 星座| 乌鲁木齐市| 六盘水市| 东乌| 壶关县| 新蔡县| 新田县| 鲁甸县| 中江县| 麦盖提县| 安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