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在《談友誼》里寫道:“君子之交淡如水。”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年輕的時候,你會付出全部的真心,以為這份感情只要彼此都真誠對待,就不會走散。
可是年紀越大,就越發現保持君子之交的狀態,才是維持感情的常態。有些人即使到了40歲,可是生活卻過得很累,尤其是在人際關系上,總是過度自我消耗。
原因就在于,他們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也不敢拒絕。其實,到了中年,最聰明的相處方式是這六個字,悟透了人生就輕松了。
“距離”
畢淑敏說過:“有些東西,并不是越濃越好,要恰到好處,深深的話,我們淺淺地說,長長的路,我們慢慢地走。”
就算彼此是親人,但并不是感情越濃越好,特別是到了中年以后,最聰明的相處方式,是“距離”這兩個字。
不論與誰在一起,都應該保持安全的距離,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有些親戚,習慣了占便宜,即便你已經付出了所有,可在對方看來,你的給予根本就不值得被重視。
如果遇到更自私的親人,他們就會越加地得寸進尺。人到中年,假如你不想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就要記得和人品差的親戚保持一定的距離。
你不需要和他們爭吵,因為格局小的人,是不會反思自己的問題的。你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和不同世界的人打交道。
學會保持距離,適當無視才是最聰明的做法。如果到了中年,你還是不懂得用對的方式去和身邊的人相處,那么往后的路就會過得越加艱難。
人生已經有太多挑戰了,與其滿足所有人的期待,不如從現在開始學會取悅自己。適當和不值得的親人保持距離,反而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做更有意義的事。
“放下”
《斷舍離》一書中說:無能為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欲執念,當離。心之所想,皆是過往;放下執念,心才能回歸安寧。
與人相處的時候,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太多了。生命中也有一些刻骨銘心的愛,是注定沒辦法擁有的。
既然已經成為過去,就要懂得珍惜當下。當你的心變得不再渾濁,你才能更好地享受時光帶來的美好。
有的人即便到了中年,可是心中依舊有太多的執念,放不下比較的心里,也始終做不到控制自己的感情。
活得不通透的人,不管看見誰都很不順眼,他們很難發現自己內心的不滿究竟來自哪里。
唯有懂得放下的人,步伐才會變得更輕盈,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也會做真實的自己。
不用過度偽裝和迎合,他們的世界是寬闊的,因為心已經自由了。
曲靖(花名)曾經是一個很好強的女人,和別人相處的時候,她總是表現得一副不福輸的姿態。
她無法放下內心的包袱,看到身邊的人過得比自己好的時候,她就會感到無比焦慮。
為了能夠做的更好,她會逼著自己拼命地工作。但因此她也失去了許多自己擁有的,她太過強勢導致夫妻感情變得冷漠。
甚至連孩子也不想和她單獨相處,曲靖因為放不下自己的攀比心,結果讓自己活得越來越累。
不過,到了40歲之后,她經歷了事業上的低谷,可老公卻始終不離不棄,給了她許多的愛和安全感。
從那之后,曲靖才真正明白,人活著最重要的是是什么。她開始學會向內豐富自己,不再總是和別人較勁了。
她也放下了所謂的成功,即便這輩子了過得比任何人都差,可是內心卻能夠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這樣的她就是自由和快樂的。
中年人最聰明的與人相處的方式是“放下”這兩個字,不管別人的生活過得有多好,他們都不會太過羨慕,而是能按照自己的節奏去享受眼前。
人生很長,只有放下心中的執念,才能更快地靠近理想的生活。你也能看見身邊的人的優點。和人相處的時候,也可以更加從容了。
“冷淡”
蔡康永說過:“我鼓勵大家做一個“冷淡”的人,我不認為過于溫暖是跟別人維持良好關系的一個好立場,如果被溫暖兩個字綁住,就更吃力。”
在浮躁不安的世界里,與人相處,到了中年之后最好的狀態就是變得冷淡一點。
你沒有必要浪費那么多的時間去社交,如果你本身沒有優勢和亮點,一味地擠進人堆里只會讓自己精疲力盡罷了。
當你開始懂得對別人冷淡一點,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的意義。
你會發現沉淀的重要性,一個人真正發光的時候,就不再需要急切地社交了,而是會用實力去吸引志同道合的人。
過了40歲,你也要對感情淡一點,如果這時候的你還不懂得愛自己、心疼自己,那么人生就很容易被別人掌控。
尤其是身為女人,當你的內心越來越富有的時候,是不會懷疑自己不值得被愛的。
不管到了幾歲,經歷過怎樣的傷害,你都能夠再一次重新出發,你的自信會帶著你看見人生不同的景色。
到了中年,剩下的余生并不長了,不要再對任何人都如此熱情,因為有些人根本就不值得你付出。
你應該把愛和時間留一些給自己,成全自己才是一個中年人該有的修養。當你悟透了這一點,你會變得無比坦然,也能真正駕馭往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