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置頂我,方便您找到我杏林墨香
當歸七黃湯
【功能主治】滋陰清火,固表止汗。主治睡則汗出,醒則汗止之盜汗證。
【加減運用】
腎陽虛腰酸者加用杜仲、桑寄生;
腎陰虛加用六味地黃丸;
氣虛加紅景天、玉屏風散;
血虛加四物湯;
男子失精加桂枝龍骨牡蠣湯;
女子郁證加紫蘇、百合;
郁證有火加黃連阿膠雞子黃湯;
肝經郁熱加丹梔逍遙散。水煎服,日 1劑,分 2次溫服。
【方解】盜汗是以入睡后汗出異常,醒后汗泄即止為特征的一種病癥。中醫對盜汗很早就有深刻的認識,《黃帝內經》稱為“寢汗”,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中曰:“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形象地用“盜汗”來命名人們在睡夢中出汗這種病癥。自此以后,歷代醫家均沿用此名。中醫認為盜汗多為腎陰虛而肝火旺所致。
當歸七黃湯為崔老治療盜汗的自擬經驗方,方藥組成是在李東垣治療盜汗名方當歸六黃湯的基礎上,加用麻黃根、煅龍骨、煅牡蠣、山萸肉、五味子組成,治療盜汗效果更佳明顯。
方中麻黃根性味甘平,歸肺經,斂肺止汗以增強固表止汗之功;龍骨甘澀平,歸心、肝、腎經,收斂固澀,治療自汗盜汗等屬正虛滑脫之證;牡蠣咸澀微寒,歸肝腎經,煅制后以加強收斂固澀止汗之效;山萸肉味酸澀性微溫,歸肝腎經,其味酸性微溫而不燥,補而不峻,既補腎益精又溫腎助陽,為補益肝腎之要藥,且斂汗固脫,治療大汗不止體虛欲脫之證;五味子味酸甘性溫,歸肺心腎經,用于自汗盜汗療效較好。當歸七黃湯較當歸六黃湯補陰固表斂汗之力更強。
【典型醫案】
例1 王某某,30歲。
[現病史]婚后半年,每晚睡后出汗量多,醒后即止,察舌質淡潤稍紅、苔薄,脈浮略弦數尺弱。
[辨證]婚后房勞過度致傷精損腎,陰液暗耗伴陽損。
[診斷]盜汗。
[治法]滋陰瀉火,固表止汗佐以甘溫補腎。
[方藥]當歸12g,炙黃芪20g,生地黃15g,熟地黃15g,麻黃根12g,煅龍牡各 15g,黃柏 9g,黃芩 9g,黃連 6g,山茱萸 18g,五味子 10g,炒杜仲15g,炙甘草6g,日 1劑,水煎服。6劑后盜汗止,痊愈。
例2 張某,男,40歲。
平素工作較緊張,夜間汗出 2個月余,察舌質紅,苔薄,脈略浮尺弱。
[辨證]陰虛陽亢所致盜汗。《黃帝內經》云:“男子……五八,腎氣衰,發墜齒槁。”人過四十,精氣漸衰,復加日常失于調理,陰精虛不能中守而虛陽上亢故盜汗。
[治法]滋陰瀉火,固表止汗佐以平補虛弱。
[方藥]當歸 15g,炙黃芪 20g,生、熟地各 15g,麻黃根 12g,炒黃芩 9g,黃柏12g,黃連6g,煅龍牡各15g,山萸肉15g,五味子10g,紅景天15g,炙甘草6g,日 1劑,水煎服。6劑后盜汗止,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