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孟加拉”
印度最偉大的詩人泰戈爾出身在加爾各答,這里是恒河的入???。近代民族國家形成以前,這里還屬于印度的孟加拉邦。泰戈爾就是孟加拉人,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用孟加拉語寫作。其中一首詩是這樣描繪他的故鄉
在那九月里和十月里,稻谷一片金黃,長得無比溫柔,無比美麗。在那榕樹下,在河岸上,你鋪開你的長裙,它的樣子多么神奇。你的話語有如甘露,令人心曠神怡,金色的孟加拉,我的母親,我愛你。
這首名為《金色的孟加拉,我愛你》的詩歌,后來被譜成曲,成為孟加拉國的國歌。詩歌里的優美景色,今人很難聯想到孟加拉——今天的孟加拉國是全世界最默默無聞的國家,偶爾有上新聞,也是和貧窮骯臟、洪水泛濫、火車事故相關。這里已經完全沒有了“金色孟加拉”的風采。不過在泰戈爾生活時期,孟加拉的地位并非如此不堪,詩人的抒情也并非矯情。
泰戈爾,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孟加拉人。
英國殖民印度期間,孟加拉泛指恒河三角洲地區,包括今天孟加拉國、印度的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等。自古以來,這里就是南亞次大陸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文化最昌盛的地區。當地民族亦是南亞最古老的居民。12世紀穆斯林入侵印度,沿恒河一路東進,孟加拉迅速伊斯蘭化,這里成了穆斯林的聚集地。從孟加拉上溯可以直抵印度內陸,因此到近代,覬覦富饒印度的葡萄牙人、荷蘭人、丹麥人、法國人都曾在此駐足,而英國人成了最后的贏家。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恒河口的水深灣寬之處建立貿易據點,這種據點類似最早澳門,甚至還要荒涼——當地只有寬闊的河口和堅固的沙洲,此外就是過往商船和漁民。英國人排干沼澤、砍掉樹林,修建城堡,深挖港口——日后的東方大港口加爾各答,從這時起出現在地圖上。英國人建設加爾各答,既是防止土著侵擾,更是要拒退法國人的進攻。
東印度公司經營加爾各答一百多年,將最初只有幾千人的小地方,建成擁有數十萬人口的大城市。英國人完全控制了南亞次大陸,西至阿富汗,東到恒河口,南至德干高原,如此廣闊的,首府就在加爾各答。他們疏浚了恒河,使輪船得以深入;他們修建橫貫印度北部的公路,使貿易更加便利。孟加拉地區原本人口稠密,農業發達,英國人到來之后,當地廣植棉花和黃麻,更讓這里成為繁忙的商業中心。
19世紀,加爾各答成為南亞最大的城市,整個印度都是它的經濟腹地,這一點類似當時上海在中國的地位。泰戈爾筆下“金色的孟加拉”,大概就是指這段輝煌的時期。
1905年,英國人為統治便利,將孟加拉發為東孟加拉和西孟加拉。東孟加拉幾乎全是穆斯林,而西孟加拉的印度教徒略多——他們最早是一個民族,只是信仰不同。此次劃分之后沒幾年,東西孟加拉再次合并。然而正是這次劃分,原本統一的孟加拉地區出現裂痕。1911年,殖民政府將首府從加爾各答遷往新德里,這里成為純粹的商業中心。
1943年,孟加拉地區發生了一起可怕饑荒。事件直接的起因是戰爭,日軍入侵東南亞引起恐慌,印度地區米價騰貴,而殖民當局錯誤的進口管制造成饑餓蔓延。英國人統治時期,類似事情發生過多起,然而這一次不一樣,死亡太過于慘痛,已經萌生起民族主義心理的印度人,燃燒著熊熊怒火。英國人在孟加拉苦心經營,然而民心盡失。
印巴分治后遺癥
1947年印巴分治,孟加拉成為這場“南亞大分家”的前線。真納領導的印度穆斯林聯盟(穆盟),其政治目標是在全印建立統一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這個將成立的國家名字,由幾個穆斯林邦首字母組成——然而都在西北地區,人口眾多但面積狹小的孟加拉邦,并不占主要地位。這為將來孟加拉的地區埋下了伏筆。
印巴分治是史上最劇烈的國土割裂行為,而國土劃分最焦點的地區,分別是旁遮普邦和孟加拉邦。這兩處都是穆斯林聚集區,數量占略多(穆斯林在旁遮普的占比為57%,在孟加拉為54%),然而這兩地卻是印度“精華”之所在。旁遮普邦是印度的糧倉,孟加拉有黃麻和加爾各答。尼赫魯怎么可能把這兩地完全拱手讓出呢?最終劃發方案出臺,兩地都被一分為二,兩國各領一半。
印巴分治示意圖
今天印度西北有旁遮普邦,與之相鄰的是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印度在東部有西孟加拉邦,其首府正是加爾各答,與其緊鄰的正是孟加拉國(原來的東孟加拉邦)。
旁遮普和孟加拉在歷史上從來都是完整的地區,沒有任何嫌隙和割裂。尤其旁遮普,連行政的區別劃分都沒有過,僅僅因為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混居雜處,就被人為撕開。印巴分治過程中,最可怕的暴力沖突大多發生在這里。旁遮普死了超過50萬人,孟加拉則好一點。其實孟加拉的宗教矛盾也很激烈,分治前的1946年,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互相殘殺,就已造成5000多人死亡。一旦開始分家,必將血流成河?!笆バ邸备实貙Υ藨n心忡忡,他親往加爾各答呼吁和平,通過不斷絕食,呼吁各方放下屠刀。
1947年印巴分治,由于甘地的努力,孟加拉避免了空前血腥的浩劫。孟加拉被一分為二,西孟加拉成為印度的一個邦;東孟加拉加入巴基斯坦,成為這個伊斯蘭國家的東部飛地——也就是東巴基斯坦。
孟加拉分裂是一個悲劇。經濟聯系緊密的地區被人為割裂,加爾各答依靠的市場縮小了一大半,城市地位也急劇下滑,排名降到印度第三。最慘的是東孟加拉邦。原本無比廣闊的經濟市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仇敵之國。成為東巴基斯坦之后,他們被印度包圍了,只能靠飛機和輪船航行幾千公里,遠遠繞過印度半島,才能抵達西巴基斯坦。兩地相隔如此遙遠,幾乎無法產生經濟聯系。
巴基斯坦從建國開始,其格局就是畸形的。東西巴基斯坦人口差不多,但國土面積相差懸殊。東巴基斯坦只占全國面積不到15%。主持印巴分治的蒙巴頓勛爵表示:不超過三十年,巴基斯坦一定分裂。話雖如此,1947年建國之初,孟加拉人還是歡欣鼓舞、滿懷憧憬。他們終于可以不看印度人臉色,與穆斯林同胞一同建設國家。
然而沒過多長時間,孟加拉人就迎來失望。東西巴基斯坦名義上平等,然而孟加拉人明顯感覺政治地位低下。過去幾百年來,他們和印度人雜居混住,關系良好,現在卻被嘲笑為不夠忠誠愛國。建國者幾乎來自西北地區,屬于旁遮普族和信德族,他們在國內擁有絕對話語權。因此,這個國家的國語被定為烏爾都語——也就是西北人的語言。這讓人口占54%的孟加拉人大為憤慨。
比政治地位低下更難受的是,孟加拉人受到了經濟剝削。東巴基斯坦所在的孟加拉平原,幾百年來盛產黃麻,暢銷世界,是國家主要的外匯來源。中央政府將黃麻收入的80%用于西巴基斯坦的建設。一旦印巴有事,他們要在東邊起進攻牽制的作用;印度想進攻巴基斯坦,往往先拿弱小的東部開刀。
對很多孟加拉人來說,西巴基斯坦只關心自己頭頂上的克什米爾,完全不管東巴死活?!板X都被西巴人拿走了,還要為他們賣命”,這樣的不滿在東巴基斯坦非常盛行。
巴基斯坦建國之后,東西矛盾就長期存在。孟加拉人謀求更高的政治地位,比如他們發起“孟加拉語運動”,呼吁提升本地語言的地位;他們希望東巴自治,將旁遮普人排除出去。這些做法早已惹惱西巴,他們對東巴“得寸進尺”總是刻意打壓,雙方矛盾逐漸公開化。
1970年巴基斯坦大選,事實上成為東西巴基斯坦搶占國家政治大權的對決。人口數量最終成了決定性因素。代表東巴的“人民聯盟”擊敗代表西巴政黨“穆盟”,后者深感事態嚴重,干脆拒絕承認選舉結果。“人民聯盟”領袖謝赫·拉赫曼出走加爾各答,宣布成立孟加拉國。東巴基斯坦的獨立運動,至此走上政治舞臺。
孟加拉國的獨立是一個必然。這個結果從印巴分治時代就已注定下來。
印巴分治初期,真納的愿望“將全印度地區的穆斯林地區結成一個國家”。為此印度腹地很多土邦也蠢蠢欲動,想要加入巴基斯坦,形成印度的“國中之國”(印度當然沒有容忍,直接出兵吞并,一勞永逸地解決)。這樣的暢議顯得無比荒唐。
沙漠地區的旁遮普人和恒河口的孟加拉人,雖然信仰同一宗教,卻不是同一民族,甚至連種族都不一樣。他們彼此之間并不熟悉了解,更沒有情感和互信基礎。將他們強行糅合在同一個國家里,還進行制度性歧視和剝削,如何讓人受得了?在這樣的條件下,巴基斯坦的東部和西部居然還可以粘在一起二十多年,簡直是奇跡。
從外部環境看,東巴基斯坦也不可能長期存在。別看印度在今日印巴局勢上氣勢洶洶,獨立之初,它可是如芒在背,非常被動。東西巴基斯坦的存在,仿佛對印度形成戰略包圍;人口數千萬的東巴,像是抵在印度后腰的匕首。打擊東巴,撤掉匕首,一直以來都是印度的戰略。只是礙于東巴塊頭太大,下不了嘴,才一直隱忍。孟加拉人搞獨立運動,簡直是上天賜給他們的禮物。
南亞三大國: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國
1971年,巴基斯坦總統(西巴基斯坦人)派兵抓捕拉赫曼,印度人大喜過望,隨即在印巴邊境發起挑釁,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主題正是孟加拉獨立。印度人東攻西守,派出大軍向東巴首府達卡發起圍攻。同時印軍在海上筑起防線,攔截千里迢迢趕來增援的巴基斯坦海軍。孤立無援、軍心渙散的達卡守軍很快投降,東巴基斯坦獲得獨立,成立孟加拉國,垃赫曼成為孟加拉國首任總統。
孟加拉向何方
孟加拉人走上獨立自主發展的道路,這是一件好事:一方面他們擺脫巴基斯坦的經濟剝削,同時也解除了國家的外部威脅——印度和孟加拉素無積怨,印度也不可能吞下塊頭如此巨大的國家。在解除巴基斯坦的“戰略包圍”之后,他們很快解除了互相封鎖,發展正常的國家關系。兩國在邊界地區有大量飛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來是很麻煩的事情。兩國卻沒因此失和,而是攜手商談,互換飛地,開創了解決國際領土爭端的新局面。孟加拉國擁有悠久的歷史,爛熟的文化,然而卻是現代意義上年輕的國家。
今天的孟加拉國是亞洲最貧窮的國家,人均GDP1600美元左右,略高于巴基斯坦,低于印度。孟加拉國為何貧窮?有幾種流行的解釋:人口過載,“馬爾薩斯陷阱”起作用;季風氣候惡劣,夏季洪水泛濫;熱帶地區人們喜靜惡動,好吃懶做。也許你對這個國家并不了解,一想到它的領土面積相當于中國山東省,有人口1.6億,難免得出這樣的結論。
把孟加拉國貧窮的原因歸結為人口和氣候,這是錯誤的。孟加拉國人口之多,并非短時期內人口爆炸的結果——相當長歷史時期內,這里是人口稠密區,也經歷過繁榮。1947年巴基斯坦獨立,東巴基斯坦人口近4千萬,到今天翻了約4倍,和周邊地區相比,其人口增幅是正常的——印度人口從3億漲到今天的13億,中國人口也漲了3倍多。孟加拉國70%以上領土是可耕地面積,80%耕地是稻田。這里地勢平坦,水熱充足,適宜發展農業。農業發達的基礎上,可以發展養殖和畜牧業,進而發展其他產業。
說孟加拉國氣候條件惡劣,不利于經濟發展,也并不準確。泛濫的洪水確實給當地帶來很大困擾——然而這種困擾并不致命,當地人早已習以為常。不斷增加的人口,需要不斷增產的糧食來養活,這足以明證。千百年來,地球氣候條件變化很小,人類的抗衡能力主要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
孟加拉國為何如此落后?觀察其近代史不難理解:這個國家立國前的二十多年,處于被剝削、被封鎖的困難局面,無法正常發展經濟。相當長時期內,當地執行五年計劃,對土地實行國家壟斷,主要經濟作物黃麻都由國家統購統銷,這些做法和蘇聯并無二致。
計劃和統制色彩如此濃厚,代價是農民生產積極性被壓抑。過去長期的漁米之鄉,再次零星出現饑荒。一直到1980年代,孟加拉國開啟經濟改革,這種情況才有所好轉。孟加拉國毗鄰印度西孟加拉邦,那里是印度左翼政黨最強盛的地方。孟加拉國深受其影響,長期以來的施政,都帶有濃厚的左翼色彩,這也讓其經濟發展舉步維艱。
混亂破舊的孟加拉城市街頭
今天的孟加拉國,經濟發展如何呢?可喜的是,從各方面看,這個國家正走在經濟騰飛之路上。孟加拉國不僅在南亞次大陸發展最快,同時是全世界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之一。2018年孟加拉國的經濟增速達7.8%,連續6年保持6%以上增速。孟加拉國取得這樣的成績,和中國有密切的關系。
當前孟加拉國最引人矚目的產業是成衣制造。這項產業之起步,是中國企業流入的結果。2000年左右,競爭白熱化的中國成衣制造業在成本上升、環保壓力下,尋求產業外溢,將工廠搬到海外。孟加拉國正在經濟改革,他們借鑒中國經驗,大規模引進中國企業。孟加拉國盛產黃麻,有紡織業傳統,人力成本低——這些都是孟加拉國發展該項產業的優勢。中國人在孟加拉建設大型的紡織制衣廠,引進整條生產線,同時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和管理經驗。孟加拉國獲得的不只是就業,還有產業學習的機會。
今天的孟加拉國,成衣制造是最主要的經濟支柱,年出口總值近400億美元,占該國出口總值的80%以上。制衣行業解決500多萬人就業,拉動了經濟增長。通過這個廉價辛苦的行業,孟加拉國政府賺取大量外匯,再用來基礎設施建設,從而繼續吸引外資——這正是中國經濟成功的經驗。中國世界第一大成衣出口國(出口2700多億美元),是孟加拉國紡織業的“老師”,同時也是最大出口對象。中國經濟發展帶動了孟加拉國發展,隨著“一帶一路”開展,兩國將找到更多的合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