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前的今天,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首批部隊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境內作戰。抗美援朝偉大斗爭正式開始!
那么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單兵裝備大概是怎樣的?這些裝備又是如何發揮出巨大作用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初步了解一下吧!
武器裝備:國產50式沖鋒槍
國產50式沖鋒槍是解放軍的第一代國產制式沖鋒槍。50式沖鋒槍以蘇聯著名的波波沙41型沖鋒槍為基礎加以仿造與改進。其繼承了波波沙高射速、彈丸穿透力強、操作可靠、結構簡單、制造便捷的特點。在近距離下使用該槍的班組能打出密集火力網,殺傷力極強。
波波沙41型的各部件俄文名稱。
圖片來源:
http://junshi.gmw.cn/2016-11/23/content_23073681_3.htm
50式沖鋒槍與波波沙的最大區別在于制造工藝與彈夾容量。
第一點咱們先說制造工藝。波波沙沖鋒槍上有些地方使用鉚接,但這個技術對于當時的新中國兵工業而言還是有點復雜,所以我們把一些零件改為了焊接工藝。50式和波波沙的機匣、槍管護簡都是用厚鋼板沖壓而成,成本低、易加工。此外,通過槍管膛內鍍鉻,槍管護筒前端超出槍口并稍微向下傾斜的設計,50式大大減少了槍口上跳的情況,提升了穩定性。
我們大概看一下槍管護套是如何制造的。首先裁切一塊厚鋼板,沖壓出孔洞,然后沿著圖示虛線彎折,最后把接縫焊接起來,護套就做好了!
第二點咱們就要說到彈容量了。國產50式沖鋒槍主要采取的是35發彈匣供彈,而不是71發彈鼓。其實國產50式沖鋒槍既可配用35發弧形彈匣,又可配用71發圓形彈鼓,這種雙重容彈結構有效提高了武器的火力持續能力。
志愿軍之所以很少用彈鼓,一是因為71發彈鼓的制作工藝較彈匣復雜,二是因為彈鼓在受外力碰撞后,容易變形從而影響供彈可靠性。但還有第三個原因,那就是彈鼓重量不輕并且彈藥消耗量太大。
波波沙41型的零部件拆解圖,彈鼓體積非常碩大。
圖片來源:
https://www.sohu.com/a/195825820_617309
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參戰初期推進速度奇快,后勤又經常受到“聯合國軍”空軍襲擊,補給往往跟不上。前線戰士們需要把彈藥省著用。在戰斗中,人會極度緊張,有時就不由自主地把扳機一扣到底,71發子彈瞬間就會打光。因此在相同作戰情況下,一個71發彈鼓的消耗速度遠比兩個35發彈匣的消耗速度快。雖然彈鼓有著火力持續性優勢,但考慮到繼續作戰以及長途奔襲,裝備彈匣是最明智的選擇!
資料來源:
https://wenku.baidu.com/view/67ea86f9aef8941ea76e05e9.html#
單兵裝備:制服與給養
我們以一名配備比較齊全的士兵為例。
一:軍用棉帽
在解放戰爭中,東北野戰軍為了適應高寒的作戰環境,吸取當地服飾特點,采用了大護耳風帽作為制式軍用棉帽,以棉布加皮棉制作。后來隨著解放區擴大以及軍隊后勤改善,材料逐步發展到了皮帽。下圖右即為解放戰爭時期的款式,抗美援朝早期我軍戰士也戴了許多舊款棉軍帽。
圖中左側就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冬季軍帽,是在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帽上改進而成。主要采用了斜紋布為布面、貼絨內襯和棉內里,改善了排汗透氣性,減少了帽子與戰士頭發凍在一起的事情發生(在高寒地區,汗水很快就能結成冰坨粘在毛發、皮膚上面)。而朝鮮軍隊、美國軍隊也都有裝備類似款式的棉帽。
雷鋒同志的一個經典形象就是頭戴軍用棉帽。
另外,在1951年后,棉帽護耳上增加了耳孔,提高了戰士頭戴棉帽時對四周的聽覺感知力,防止聽不到防空警報與指揮員的命令。把護耳向上折疊起來后,耳孔與透氣孔能剛好對上,所以透氣性依然很好。我軍使用這種款式的軍用棉帽直到現在,這種大護耳棉帽也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標志。
二:沒有任何軍籍與番號識別標志
這里不是作畫失誤,入朝作戰的志愿軍士兵軍服前沒有胸標,帽子上也不會有帽徽。根據中國人民志愿軍老英雄回憶,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后,為防止敵人刺探我軍人朝部隊的規模、編制及動向,我軍采取了軍裝上沒有軍籍番號的保密措施。該措施取得了相當的效果,使“聯合國軍”很長一段時間誤以為我軍人朝兵力僅為幾個師而已。但實際上,中國人民志愿軍首批的入朝部隊就達到了兵團級規模。而剛接觸到中國人民志愿軍的美軍士兵無比驚訝于“朝鮮軍隊”忽然又變得那么多,并且非常能打!
三:子彈袋
解放戰爭中許多子彈袋是手工縫制的,做法和品類都不相同。到了抗美援朝時期,子彈袋已經成為我軍的制式單兵裝備之一,統一生產,款式一致。擴展閱讀《淺析1949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
解放戰爭中的彈藥袋+干糧袋
四:雪地披風
雪地披風基本就是塊白布。除了遮擋風雪外,白色涂裝也有利于在冰原中隱蔽。中國人民志愿軍還裝備了一種雨披。這種雨披不僅可以遮風擋雨、隱蔽潛伏,還能把四塊雨披通過邊緣的孔洞、繩扣連接成一頂完整的帳篷!非常實用!
五:棉褲
中國人民志愿軍早期穿著的就是普通軍用棉褲。而到了抗美援朝中后期,軍褲的褲腳那里會縫有兩根布帶,能將褲腿系緊。這樣即可以防止寒風灌入褲腿,又可以減少行進中的衣物摩擦聲,利于我軍發揮善于夜戰與在近戰中接敵的優勢。同時,有中國人民志愿軍老英雄回憶,當時的“聯合國軍”在戰場上還使用了細菌戰、化學戰,系緊褲腿有利于防止帶菌動物(跳蚤等)或生化粉塵接觸身體。
六:解放鞋
剛入朝的時候,志愿軍戰士大多還穿的是手工縫制的黑布面千層底布鞋。布鞋在朝鮮戰場上暴露出了一經浸濕就難以干燥的問題,非常不適合雪地作戰。另外在山地與冰面上的抓地力也不足。解決方法很簡單,那就是加速換裝50式軍服,其中就有我軍歷史上沿用至今的著名制式軍鞋——解放鞋!該鞋為帆布面,快干透氣、堅固輕便。鞋頭敷設橡膠,能夠有效防止鞋頭被雪水、泥水浸濕。鞋底為橡膠材料,抓地力與耐磨性優秀。
抗美援朝中的志愿軍戰士穿著的還是早期款式的解放鞋,鞋頭橡膠是黑色的(如今大多是軍綠色的)。鞋跟處可能沒有橡膠,只是縫得厚實一些,具體有待考證。雖然相比千層底布鞋解放鞋的透氣性好很多,但放在如今,老款式的解放鞋也有透氣性和透濕性較差的問題。
七:工兵鏟——可以用于挖掘戰壕、切割以及近戰等等。戰士們有時也會用鎬頭。
八:棉被
九:備用的千層底布鞋
十:軍用水壺
當時的軍用水壺還比較簡單。以帆布帶織成護套,壺嘴是木塞。這種軍壺的保暖性并不好,因為金屬導熱快,沒有內膽的水壺倒入熱水后很容易散發掉熱量。另外壺塞用久了密封性也不是很好。壺身受到磕碰也容易變形。
十一:手榴彈袋
沖鋒槍和手榴彈是進行近戰、夜戰最有效的武器,“聯合國軍”曾經哀嘆道“黑夜是屬于中國人的!”木柄手榴彈投擲起來比較方便,簡單講就是以一定技巧掄起來再甩出去。
中國人民志愿軍在缺少重武器的情況下,為了摧毀敵軍坦克與堡壘有時會使用集束手榴彈。集束手榴彈就是把幾枚手雷綁在一起。但集束手榴彈有兩個致命缺點,一個是投不遠一個是起爆不同時。投不遠是因為重量太大。而起爆不同時是因為引線時間并不能做到一致,往往一個先爆炸后把其它幾個崩飛了。所以效果并不像纏起來后看著那么威猛。
所以在抗美援朝中后期,中國人民志愿軍開始大量使用爆破筒作為爆破武器。
十二:軍用挎包
志愿軍戰士有時每人要攜帶三十斤干糧,以備夠自己一周使用的軍糧。
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當時國內還很不穩定:臺灣(國民黨)、西藏(噶廈)、新疆(三區)、青海(民族割據問題)、外蒙(蘇占),都是大隱患。美國海軍還開進了臺灣海峽,阻止解放軍的登島作戰計劃。1950年時新中國的工業有一半在東北,于是朝鮮戰爭后美軍又轟炸了我國東北地區。所以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中國人民志愿軍穩定了朝鮮局勢,保護了中國大陸的安全,維護了亞洲及世界和平。毛主席說:“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一卷,第230頁)
在抗美援朝偉大斗爭七十周年之際,向保家衛國的英雄們致敬!
參考資料
李順寧: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模型世界》雜志2008年08期 第72頁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XSJ200808024.htm
齊德學:“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抗美援朝的出兵決策及其歷史意義
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0/0916/c85037-31862992.html
胡德利,馬志杰:二戰及抗美援朝戰爭中戰功卓著的沖鋒槍——波波沙及仿制品50式沖鋒槍
https://wenku.baidu.com/view/67ea86f9aef8941ea76e05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