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志愿軍入朝參戰。
第一批入朝部隊為第13兵團所屬的4個軍,計第38軍、39軍、40軍、42軍。部隊入朝后不久,13兵團部等改組為志愿軍司令部,所以是志司直接指揮上述這4個軍,后來又增調了第50軍和66軍入朝參戰。
因為美韓軍隊是東西兩路對進且速度很快,我們的兵力還是不足,后來便將第9兵團提前投入到了東線戰場,第9兵團下轄第20軍、26軍和27軍。
熟悉我軍的朋友們都知道,第9兵團和第13兵團所轄的部隊分別是三野和四野兩大野戰軍的精華。其中20軍、27軍、38軍、39軍、40軍,都是我軍作戰序列中的一等精銳,是主力中的主力,大多都有老紅軍的底子。
在當時的我軍部隊中,上述這幾個軍不僅是戰斗力強悍,而且武器裝備在軍中也是頂尖的。當然了,在我軍中頂尖,那裝備也是繳獲來的“萬國造”,因為當時還沒有換裝新式武器裝備。
實際上在朝鮮戰局變動時,我軍即集結了當時最精銳的機動部隊第13兵團,以預備突發情況。當時我們對美軍的估計,也是很強的。
所以在后來討論到入朝作戰時,關于蘇聯空軍出動給我們提供掩護的議題就很重要。但是蘇聯畏首畏尾,而戰場形勢已經刻不容緩,所以我們不得不在沒有空軍掩護的情況下入朝參戰。
最開始我們打算在朝鮮北部建立防線,一開始只打擊韓軍,待穩定住局面換裝新式武器后再反攻。
但美韓軍是機械化行軍,速度極快,后來的第一次戰役其實是臨機變動打響的。而到第二次戰役時,戰線極長(朝鮮越往北,寬度越大),戰場形勢的劇變使得后續的9兵團也不得不提前參戰,并投入到東線戰場上。
所以實際上在1950年志愿軍與美國聯軍大戰之際,無論是原13兵團的部隊,還是9兵團的部隊,其實都沒有來得及換裝蘇式武器,而是使用原本裝備并經過盡可能強化后的“萬國造”武器。
這里我們就簡單談一談當時志愿軍部隊所裝備的機槍,畢竟在當時的條件之下,機槍是志愿軍對美韓軍作戰極為重要的火力支援兵器了(在美航空兵的壓制下,炮兵的運動受限,難以跟上步兵運動)。
說起機槍來,其實大家都能聊上幾句,而機槍在我軍的作戰歷程中也確實是寶貝疙瘩。當然,既然稱為是寶貝疙瘩,那數量就不會太多。
比如中央紅軍在長征出發時,全軍有8萬多人,但是只有重機槍357挺,輕機槍322挺。
到全面抗戰爆發后,八路軍的機槍裝備程度也不是很高,因為日軍相對于國軍而言,武器裝備的繳獲無疑是更難的。
當時,在八路軍的主力連隊中,有3挺輕機槍就不錯了。至于地方部隊,機槍的裝備量則更少,而且就是有少數機槍,子彈也比較少。
所以日軍在跟八路軍的作戰中,很多時候是通過有沒有機槍來判定對面的八路是否為主力,而通過機槍火力的密度來判斷,八路軍主力部隊的規模。
抗戰勝利后不久,解放戰爭又開始了,當時東北我軍得到了蘇聯轉交的日式武器裝備,關內解放軍的主要武器來源則是繳獲。
蔣軍的戰斗力相對較差,但裝備量卻不少,所以我軍便繳獲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其中重機槍繳獲31083挺、輕機槍繳獲168609挺、另外沖鋒機槍繳獲中的120017挺中,其實很多也是輕機槍范疇。
雖然說繳獲了這么多機槍,不代表都能使用,但是因為繳獲數量極大,光是其中較為完好的機槍也足以裝備我軍部隊了,所以到解放戰爭后期,我軍作戰部隊裝備的機槍數量還是不少的。
1950年入朝作戰的2個兵團所屬的各軍,大多數都是精銳軍,在輕機槍的裝備上,基本是按照一個連9挺來編配的,即每個班都會裝備一挺輕機槍。
而在重機槍的裝備方面,在營屬機炮連一般是裝備6挺重機槍,當然有的部隊情況特殊,重機槍數可能略少些。
除了標準配置之外,警衛部隊等單位也會裝備一定數量的輕重機槍,所以實際的機槍裝備量,很多軍都超過了1000挺。
比如在志愿軍27軍中,便裝備有重機槍191挺、輕機槍1038挺。在志愿軍39軍中,裝備有重機槍162挺、輕機槍1075挺。
當然了由于統計口徑和統計范圍的區別,關于志愿軍各軍裝備的機槍數,還有其他說法,我們這里只提其中的一種。
而就機槍的型號來說,其實是“萬國造”。
就輕機槍而言,其中既有日式的歪把子、99式,也有美式的勃朗寧,還有英式的布倫和少量蘇式的轉盤機槍,此外還有大量國內仿造的各類捷克式輕機槍。
在重機槍方面也是美、日、國械并存,比較典型的就是92式重機槍和馬克沁機槍。
眾多的機槍口徑與型號,顯然于作戰是不利的,所以我們盡可能在部隊建制范圍內進行了武器的調換,盡量讓一支部隊裝備的機槍型號和口徑統一。
但是由于實際情況比較復雜,再加上戰局的突變,因此依然存在上述問題。
所以我們現在看志愿軍初期入朝作戰的歷史照片,會發現其中有很多類型的裝備,這個不要奇怪,這是很正常的。
至于說志愿軍剛入朝就換裝了蘇式武器裝備,那是多年前有人造的謠言了,其實志愿軍入朝時只有極少量的蘇式武器,這還是繳獲國軍的。
比如在38軍的輕機槍裝備中,有7挺蘇式轉盤機槍,這顯然不會是成建制換裝蘇式武器的體現。
實際上蘇式武器裝備直到第四次戰役后期時,才有新入朝部隊換裝,至于全面換裝蘇械的部隊,則更要靠后了。
我們研究戰史,一定要以事實為依據,而不是被地攤文學所左右,因此這一點一定要搞清楚。
從以前的情況來看,當時志愿軍入朝部隊在機槍數量的配置上問題不大,連營輕重機槍的配置也很合理。在志愿軍的穿插作戰中,輕重機槍屬于是可以背著跑的武器,所以絕大多數戰斗也都能趕得上。只是東線作戰極寒條件下,有的重機槍打不響。
而在比較廣泛的戰斗中,這些輕重機槍是發揮了很重要作用的。尤其是當時志愿軍的炮兵火力難以發揮,很多時候一線步兵主要就靠60炮和輕重機槍來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
在對美軍的作戰中,志愿軍繳獲了數量不少的美式輕重機槍,由于美軍槍械的性能先進,保養程度也較好,所以很多志愿軍戰士便直接使用剛繳獲的美式機槍來作戰,而且對美式槍械的評價還不錯。
不過我們在看到志愿軍發揮機槍火力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另外一個現實,那就是志愿軍的重火力支援很難跟上來。
之前有人說,在解放戰爭時繳獲了那么多火炮,怎么在入朝作戰時不見了。
其實志愿軍入朝作戰時,西線就投入了三個機動炮兵師,志愿軍的步兵師、步兵團級還有山炮、大口徑迫擊炮、步兵炮等裝備。
但是我們當時沒有制空權,敵機的轟炸、掃射使得炮兵的機動很困難,輕步兵尚能克服山地進行穿插,但是對炮兵卻很難。
所以我們當時雖然有不少火炮,但確實難以用得上。
而美軍的火力遠超解放戰爭時的美械國軍,它也不用考慮防空的問題,甚至將師屬防空炮營的自行高炮和自行高射機槍都拿來平射,其火力之強可見一斑。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機槍火力與之對比顯然是很弱小的。但在火力相差如此之大的情況下,志愿軍憑借高超的指揮和一流的戰術,還是把美軍給打敗了。
當然在技術裝備相差如此之大的情況下,我們的犧牲也是很大的,今天的我們一定要明白先輩們當年作戰的不易,更要明白先輩們犧牲的價值,不忘英烈,牢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