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茶生活
要記得《海峽茶道》更名《茶道》了哦!
新刊預告
對東南亞的華族群體來說,他們行囊里的家鄉茶,是鄉愁的慰藉,也是營生的生計,并且在代代相襲中,成為游子牽系家國的情感紐帶。
直到有天異鄉也變成了“故鄉”,茶還是會隨時提醒著他們家的方向,關于故國的文化記憶與精神卻在悠悠茶香中得到了延續。
認同、傳承與發展
——南洋茶香里的“文化鄉愁”
新刊專題
在當代東南亞華族群體中,茶還不只是一種民族文化認同。他們不僅傳承,還積極扮演著守望者與傳播者的角色。他們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底色,因地制宜地融入了當地元素,在東南亞這個溝通東西方貿易、融匯東西方文化的“咽喉”地帶,描繪出了一幅幅繽紛的茶文化風景,讓更多的人通過一杯茶認識中國、了解中國。
一杯中國茶的文化守望
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復雜的歷史,決定了東南亞文化的多元性,即便是以華人占絕大多數的新加坡也不例外。除了說華語、寫華文,有著鮮明民族文化印記的茶也是東南亞華人(族)固守傳統文化之根的方式。
它的色、香、味,具象且可被覺知,讓人易于接受。于是,民族文化記憶便在一杯清香淡雅的中國茶得到了傳遞。
中國茶的“南洋風”與國際化
如同“紫藤廬”之于臺灣,馬來西亞紫藤文化企業集團(以下簡稱“紫藤”)是大馬茶文化的一座地標。它受濫觴自臺灣的中華茶文化復興風潮影響,在大馬率先建立起了有別于傳統茶行的現代茶館范式,在傳播茶文化之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的飲茶風尚。
在30年的發展歷程中,以林福南為首的紫藤團隊開展文化創業,以茶為圓心,以文化為半徑,并有機地融入了南洋文化特色,劃出了一個集茶飲食、茶文化、茶保健、網創和文創于一體的“大圓”。因此,有媒體這樣評價道:“在大馬,茶文化發展的拼圖上必不能缺的一塊是紫藤”。
清真市場或將是華茶的“藍海”
華僑華人生活中,茶不僅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謀生手段。許多經營茶葉的華人華僑注意到,長期以來,中國茶在當地所擁有的僅僅是華族市場,而龐大的馬來人市場則是一片尚待墾殖耕耘的“沃壤”。
如何提升茶的消費量?如何拓展中國茶的海外市場?
立足于穆斯林(馬來人)的生活與消費習慣,馬來西亞的一些茶商已經開始嘗試向他們推介中國茶,并以茶為媒,傳播中國文化。他們相信,若能逐步培育起穆斯林的飲茶群體,那么,廣闊的清真市場或將是中國茶的“藍海”。
挽救最破的盞
物語
當下最有意義的是將過去的盞復活在現代人的生活場景里,讓一盞溫暖的茶湯、一盞有人情味的茶湯,聯結歷史與現在。
幾案清華
——宋明間文人香事的風雅
幽賞
談起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令當下的我們多有艷羨,那是一種平和優雅、含蓄蘊藉的詩意生活。從才情冠絕的大文豪蘇軾的詞中可窺:“此心安處是吾鄉”、“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中即可領悟他通脫曠達的情懷。
成都老茶館的“川味”生活
問茶
深秋是出行的好時節,而成都是放松的好地方,這個城市總會讓你找到愛上它的理由,茶館便是其中之一。有人說,成都是個泡在茶水里的城市,這里的人總在找機會讓自己慢下來享受生活,茶館里有成都人的人生百態。
不止于茶
將進茶
不少人以為,茶空間就是營造一個雅致的品茶氛圍,其實茶空間的生命力更多來源于人與人的交流,和承載傳播文化的延續性,這里的文化,也不局限于茶文化。
嚴復書院就是這樣的新中式書院,將文化藝術思想融進空間,以功能的藝術化實現空間之于人文價值,有文化有思想,有情懷有故事。
更多內容詳見
2017年《茶道》2月刊
編輯|初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