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方標準/武夷巖茶沖泡與品鑒方法 DB35 / T1545-2015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武夷巖茶沖泡與品鑒的術語和定義、環境要求、沖泡的流程和要求、沖泡的 方法、品鑒等內容。
本標準適用于武夷巖茶的沖泡和品鑒。
2、術語和定義 (一)
3、術語與定義(二)
3.1 武夷巖茶沖泡器具:武夷巖茶沖泡器具,是指適合沖泡武夷巖茶的專用器具,如燒水爐、燒水壺、茶盤、陶瓷蓋碗、紫砂壺、品茗杯等。
3.2 湯色:武夷巖茶沖泡濾出后茶湯所呈現的色澤,如金黃、橙黃、深橙黃等。
3.3 香氣:武夷巖茶通過干茶、杯蓋、茶湯、杯底和葉底等所呈現的舒適的氣息,如花果香、品種香、地域香和火功香等。
3.4 滋味:武夷巖茶茶湯在口腔味蕾上所呈現的不同感覺,如厚薄、濃淡和鮮爽度等。
3.5 苦澀:武夷巖茶茶湯滋味表現為持久不化的苦味與麻澀味。
3.6 厚重:武夷巖茶茶湯在口腔味蕾上所呈現的濃稠、飽滿、有力度的感覺。
3.7 回甘:武夷巖茶茶湯咽下后口腔所產生的生津、甘甜的感覺。
3.8 巖韻:是武夷巖茶獨特的生長環境、適宜的茶樹品種、優良的栽培方法和傳統的制作工藝等綜合形成的香氣和滋味,表現為香氣芬芳馥郁、幽雅、持久、有力度,滋味啜之有骨、厚而醇、潤滑甘爽,飲后有齒頰留香的感覺,是武夷巖茶獨有的品質特征,也稱“巖骨花香”。
3.9 品種特征:指同一茶樹品種種植在不同地域、按巖茶傳統工藝加工制作所具備的共同的品質特征。
3.10 工藝特征:不受茶樹品種和地域影響,由制作工藝形成的品質特征。
3.11 地域特征:指武夷巖茶在不同的山場位置、相同的品種用傳統工藝制作后形成的不同的品質特征。
3.12 異味:武夷巖茶不應具有的不良氣味,如煙味、餿味、渥味等。
3.13 返青:指武夷巖茶成品茶火功褪后所產生的,呈現出青氣,滋味帶有青澀味的現象。
3.14 火功:指武夷巖茶獨特的“焙火工藝”所形成的風格特征。因焙火的時間和溫度不同,火功的程度大致分為輕火、中火和足火等。
3.15 蛤蟆背:指武夷巖茶在一定的溫度下經過一定時間的烘焙所形成的,在葉底顯現出葉面表層隆起的現象。
3.16 山場:指武夷巖茶的茶樹生長所處的地域環境。
4、環境要求
4.1 光線要求:泡茶室室內光線應柔和、明亮、無陽光直射。
4.2 噪聲要求:泡茶室應幽靜、無雜音。
4.3 衛生要求:泡茶室應整潔、無異味。
5、沖泡的流程與要求
5.1 沖泡流程:準備沖泡器具—燒水—溫杯—投茶—沖水—刮沫(或淋壺)—出湯—分茶—奉茶—品茶—重復多次(沖水—出湯—分茶—品茶);中間鑒賞干茶外形色澤、干茶香、杯蓋香、水中香、杯底香、葉底香、茶湯色澤、茶湯滋味等。
5.2 沖泡要求
5.2.1 沖泡要點:掌握“高沖低斟”、茶水分離、茶湯熱飲等。
5.2.2 沖泡環境:應滿足清靜,無異味,光線柔和、明亮,溫濕度適宜的要求。
6、沖泡的方法
6.1 器具準備
主要器具:燒水壺,茶盤,陶瓷蓋碗或紫砂壺、茶海、品茗杯等。
輔助器具:茶荷、茶撥、茶漏、茶巾、茶托、茶鑷等。
武夷巖茶器具必須符合GB13121的規定。
泡茶容器(蓋杯或紫砂壺)的大小以100ml~150ml為佳。
6.2 沖泡用水:沖泡用水需符合GB5749和GB19298的要求。
6.3 沖泡水溫:水溫以現開現泡為佳。
6.4 投茶量:投茶量一般為1:7~1:22的茶水比,即投茶量5g~15g/110ml。喜淡者以5g~8g/110ml為宜;喜濃者以10g~15g/110ml為宜。
6.7 沖水、刮沫和出湯:沖水是指用開水沖茶,沖水宜高沖;第一泡沖水后需刮沫,第二泡以后無需刮沫;出湯是指茶水分離,每泡沖水后需控制好浸泡時間,及時出湯,出湯宜低斟。
6.8 分茶:茶湯可直接旋回出湯到若干個品茗杯中,也可出湯到茶海,再分斟到各個品茗杯中。要求每杯茶湯的濃度均勻一致,宜斟至7分滿。
6.9 品茶:每杯茶在品飲時可分三口,茶湯每次入口,需和口腔充分接觸,體會茶湯滋味后,再品下一口。
7、品鑒
7.1 品鑒程序:賞茶、聞香、觀湯色、品味、看葉底。
7.2 品鑒方法
7.2.1 賞茶:沖泡前鑒賞武夷巖茶的外形。
武夷巖茶的外形條索緊結,稍扭曲,色澤青褐油潤或灰褐,勻整潔凈。
7.2.2 聞香:每泡武夷巖茶都可通過聞干香、蓋香、水香和底香來綜合品鑒武夷巖茶的香氣。聞香時宜深吸氣,每聞一次后都要離開茶葉(或杯蓋)呼氣。
武夷巖茶的香氣似天然的花果香,銳則濃長,清則幽遠;似蘭花香、蜜桃香、桂花香、梔子花香;或帶乳香、蜜香、火功香等。香型豐富幽雅,富于變化。
7.2.2.1 干香:指茶葉的干茶香。將茶葉倒入溫杯后的蓋杯或壺內,蓋上后搖動幾下,再細聞干茶的香氣。
7.2.2.2 蓋香:指茶葉沖泡時杯蓋上的香氣。細聞蓋香是鑒賞武夷巖茶香氣的純正、特征、香型、高低、持久等的重要方式。
7.2.2.3 水香:指茶湯中的香氣,也稱水中香。茶湯入口充分接觸后,口腔中的氣息從鼻孔呼出,細細感覺和體會武夷巖茶的香氣。
7.2.2.4 底香:底香包括杯底香和葉底香。杯底香指品茗杯或茶海飲盡或倒出后余留的香氣,也稱掛杯香。葉底香指茶葉沖泡多次后底葉的香氣。
7.2.3 觀湯色:茶湯出水后,鑒賞湯色,湯色以金黃、橙黃至深橙黃、或帶琥珀色,清澈明亮為佳。
7.2.4 品味:品茶時,宜用啜茶法,讓茶湯充分與口腔接觸,細細感受茶湯的純正度、醇厚度、回甘度和持久性,區分武夷巖茶的品種特征、地域特征和工藝特征,領略巖茶特有的“巖韻”。
7.2.4.1 純正度:武夷巖茶的茶湯滋味應表現出其自有的品質特征,以無異味、雜味為上品。純正度以第一泡表現最為明顯。
7.2.4.2 醇厚度:武夷巖茶的茶湯滋味在口腔中表現出的厚重感、潤滑性和飽滿度。以濃而不澀,回甘持久,內質豐富為佳,宜綜合多次沖泡的滋味來判斷。
7.2.4.3持久性:武夷巖茶的持久性表現為香氣、回甘的持久程度和茶葉的耐泡程度。
7.2.4.4 風格特征:鑒賞武夷巖茶的品種特征、地域特征和工藝特征以及不同的品質風格,風格特征以第2~4泡表現最為明顯。
7.2.5 看葉底:沖泡后觀看葉底。輕、中火的武夷巖茶葉底肥厚、軟亮、紅邊顯或帶朱砂紅;足火的武夷巖茶葉底較舒展、“蛤蟆背”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