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喜愛茶的人來說,茶香浸潤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閑來獨飲、安靜消遣,與自己赴個心靈之約;若約上三兩好友,夜幕降臨時,在茶香氤氳間對飲品茗,也恰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的意境。作為家家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中國古代乃至當今是非常普遍的,中國茶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對茶人來說,場地、氛圍、環境是大有講究的。現在,許多茶室、茶館乃至家庭中,都有很講究的布置。飲茶的場所首先要安靜,其次,柔和溫暖的光線更能營造舒適和諧的氣氛。有了環境,有了好水、有了好茶具,這才構成品茶的氛圍,也可以幫助人構思、想象、升華。
中國茶藝和茶道兼備
“老百姓喝茶的習慣很多,這涉及到中國的茶藝和茶道。”馮法德說,“近年有一個說法,即‘中國只有茶藝而沒有茶道’,我不贊同這個說法。”
什么是茶道?什么是茶藝?簡單講,品茶的藝術稱為“茶藝”,而“茶道”是品茶的一種方式,因此茶道和茶藝是不分家的。
中國的茶文化與歐美、日本有很大區別。概括來講,歐美茶文化有下午便餐的意思,飲茶講求效率、方便。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英國。英國人泡茶是泡茶葉末,連袋一起放在熱水杯里,不是以水沖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熱水里,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就丟棄。家庭飲用時,由于茶葉很碎,通常茶壺里還有個過濾杯,用開水沖下去,過濾而出,再加入糖及牛奶或檸檬而喝。
日本的茶道原本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早在中國的隋朝時代,日本僧人來中國學佛,同時將中國的茶事帶回去。日本人在中國茶道的基礎上,進行了發展和改造。“我多次體驗過日本茶道,在日本考察訪問時也接受過他們的茶道接待。”馮法德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日本茶道有它的好處,但是也有缺點,就是太煩瑣。中國的茶道沒有煩瑣的程序,卻非常講究。”
讓香茗與心靈相遇
馮法德認為中國的茶道可以分為四大流派。
一是宮廷茶道,即帝王將相茶道,是十分豪華、奢靡的。正如盧仝在《茶歌》中道:“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安知百萬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二是雅士茶道,這也是唐宋以來,中國茶道最興旺、最發達、最受推崇的一種。
三是禪茶道,自古“天下名山僧占多,從來僧侶酷愛茶”,即禪茶一家、禪茶不分的寫照。和尚持齋戒行,飲茶偏重茶的功效——清心、靜氣,使人更好地領悟佛道。中國的名茶大多出自寺廟,因此禪茶道在茶道的流派中占了相當重要的地位。
四是大眾茶道。無論古今,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有喝茶的習慣,“客來敬茶”是非常普遍的待客禮節。
中國茶道歷來講究茶具。茶壺、茶杯、茶勺等飲茶器具概稱為“茶具”,自古名壺必推宜興紫砂,它以“泡茶不失原味,使茶葉色香味皆蘊”而著稱。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大眾茶道也被賦予了新的元素。現代人用玻璃杯沖泡綠茶別有一番“美麗”,比如上好的西湖龍井,一杯4克,水溫必須要在85攝氏度左右——溫度太高,會把茶葉燙熟,干擾茶葉的鮮味、香味,而水溫低于65度,茶的鮮味、香味則不能充分揮發。在這個條件下泡出的茶,特別是第一沏,在沖泡一兩分鐘后,茶葉在杯中緩緩沉浮,猶如天女散花,韻味悠然。
而我們的心靈,就在這茶香的氤氳中,遠離俗世的喧囂,體味生命的本真。
所有原創文章,言論僅代表本人;轉載文章或圖片若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武夷山傳統茶文化,推崇健康飲茶、科學飲茶。有問題可以加小編個人微信號:wysev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