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把陽臺新改了一下。
裝了鐵柵欄,可以掛上二十多盆長青藤。
是的,長青藤。
就是那種在華北和華東地區的大街上隨處可見的綠化植物。
上海南京西路上,咖啡屋邊上,一溜全是這青青綠綠的、葉片硬挺的長青藤。
這種植物在福州以北的地區,生活得很恣意,葳蕤豐茂,油綠萋萋。
跟我福州院子里種的綠蘿極為相似。
在車庫里重新出發之后,很想給公司,起名綠蘿。
或者把LOGO,換成綠蘿。
這種可以在田間地頭,路邊磚縫里,冒出一個頭來,不久就能蔓延成一大片的大綠色葉子,不正像人類旺盛的生命力嗎?
一個企業如果具有了綠蘿般的頑強與不屈,任是怎樣的行業風暴,哪怕是大環境地震,也無法摧毀它。
綠蘿極好養,只要有水有陽光,就可以生長得欣欣向榮。
不比那些看似粗生粗養,實則需要精心呵護的多肉——沒幾天就干枯萎蘼,再過半個月就禿得只剩個空空如也的花盆了。
然而人總是喜新厭舊的,只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
我在上海的街頭一見過長青藤之后,便對它一見傾心,人類移情的速度,真的是非常之快啊。
既然變化來得這么突然,那么,就珍惜未變之前的時光吧。
在彼此還愛著的時候,多制造相處的機會。
那款現在還愛喝的茶,多喝一些吧。
每天,至少要讓它在茶桌上亮相一次。
不負時光,不負好茶。
《2》
今天想來跟列位看官討論一個看似復雜,實則簡單的小問題。
為什么有的巖茶沖泡之后,會有油味?
做茶這么久以來,每天收到的關于巖茶的咨詢,比白茶的,要多很多很多。
看來,列位看官對巖茶的認識,相較于白茶,更缺乏,更粗淺。
想來是李麻花文章寫得不夠精細之故,該打屁股。嗯,今年她就不要發紅包回家過年了。
這也從另一側面說明了,相較于白茶,巖茶更難于喝懂,喝明白。
為什么呢?
蓋因巖茶,是六大茶類里工藝最復雜,分類最復雜的一款茶。
巖茶,從焙火程度上來分,分為輕火,中火,高火。
這是最早的分法。
后來,也許是覺得這樣的三分法過于生硬,又或者是根據市場需求,故而對火工的劃分,做出了新的調整。
在輕火,中火之間,增加了中輕火。在中火和高火之間,增加了中足火。
另外,還有一種茶,根本沒有吃到火,連焙火間都沒進,只是簡單地用電焙焙了一兩道,就趕早上市拿出來來賣的,叫走水焙。
外省市場上那些以香氣取勝的巖茶,大多是這種走水焙的產物。
除此之外,巖茶還按產區分為正巖、半巖。還有周邊縣市的茶區按巖茶工藝做出來的外山茶。
另外,巖茶還分很多品種,有小品種茶,有名叢,有菜茶,有當家花旦
......
寫到這里,大家應該明白了。
巖茶,類別過于復雜,初學者喝不懂,難以喝懂,豈不是很正常?
故而,喝巖茶碰到問題,千萬不要老覺得是茶不好,其實很有可能,是我們自己喝不習慣這一款武夷巖茶,罷了。
《3》
巖茶里喝出油味,第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長期喝外山茶,不習慣正巖的口味。
我們知道武夷巖茶是有嚴格的產區之分的。
像武夷山脈這種著名的特殊地形山區,擁有特別的小氣候、小山場氣象特征。
比如龍王雨,比如東邊日出西邊雨......
正巖核心產區的巖茶,正是憑借著這特殊的氣候,加上山區丹霞地貌的特殊巖石和土壤加持,方才生成了獨特的“巖骨花香”的風骨。
如果以劃圈的方式來區分武夷巖茶的產區的話,那么,最靠近圓心的那個區域,就是正巖產區。
而正巖外面的一圈,是半巖產區。
半巖更外面一圈,最大的那一圈,是外山。
所謂的外山,輻射到了鄰縣一帶,有可能也是武夷山一脈,但就已經不再是主要和重要的巖茶產區了,算是非主流吧。
外山的茶樹,大面積種植在山間,山頭,山包上。
沒有正巖的那種特殊的“坑”、“澗”地形,也沒有正巖的特殊氣候,更沒有把茶樹種在巖石上,壘石成園的特殊種植方式。
可以說與巖茶的“巖”字,并不太相關。
單以種植方式而言,外山茶與巖并無太大關聯,倒是與山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堪可稱“山茶”。
另外,外山的土壤,與正巖的土壤,也完全不同。包括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的構成,也是不一樣的。
故而,能給茶樹賦予的養分,完全不同。
既然正巖茶與外山茶的生活環境如此大相徑庭,那么,它們做成的成品茶,雖然都是用巖茶的工藝加工制作的,卻有著天然之別。
在香氣與滋味上,完全不同。
故而,喝慣了外山茶,適應了那股濃烈滋味的茶客,尤其是喝外山茶喝了七八年十來年的茶客,一喝到正巖茶,第一反應,就是“淡”。
而喝外山茶時間短的茶客,也容易對正巖茶的氣味產生排斥感。
想來,在正巖水仙里喝到“油”味,就是這股排斥感中的一種。
《4》
巖茶里喝出油味,第二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不適應這款茶的工藝。
具體表現在對發酵程度和焙火程度的不適應。
前文提過了,巖茶的工藝,很繁復。
是六大茶類中,加工步驟最多,流程最復雜,費時最長的一款茶。
而巖茶加工過程中的這些步驟,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稍微哪一個環節做了調整,到最后成品茶出來,可能香氣滋味就會變成另外一種風格。
就像走一個迷宮,關卡重重,哪一個關口如果拐錯了彎,都會影響到最終的結果。
這些復雜的工藝,就像一條項鏈上的珠子。
要是少掉了一顆珠子,項鏈的外觀就會有巨大的改變。
而發酵和焙火,就是這條項鏈上最大的兩顆珠子。
當發酵變重,茶的香氣和湯感就會發生重大改變。那些好聞的果香,比如蜜桃香、鳳梨香,就是加重發酵得來的。
當焙火加重,茶的保質期就會延長,湯水里的醇厚感就會增強,焦糖香也會加重和加深。
反之,當發酵輕微,那么,這款巖茶就會以自己的品種香和花香為主要香型。湯水也會變得清薄。
而當焙火程度變輕,則這款茶的花香會非常濃郁,湯水倒是并沒有什么特點。
說明做這款巖茶的師傅,是想讓這款茶,生成極香的風格,以香氣清長取勝,以香氣獲得客戶的親睞。
而制茶師在制作一款巖茶時,是如何決定發酵和焙火程度的呢?
是根據這款茶的品種以及產區。
通常,正巖的茶,內質豐富,在注重湯水稠滑度的原則上,要保證香氣的最大可能留存。那么在加工時,發酵就要到位一些,焙火的程度也要深一些。
而外山的茶,內質要少一些,在加工時,就要注意香氣的保留,至于湯水,能稍有稠度,便是極好的了。
另外,有一些高香品種茶,像是黃觀音,金牡丹、金觀音這些香氣高揚持久的茶,制作的時候,大多數制茶師會較為保守,以保香為主,保證它們品種香(梔子花香)的大量留存,而在湯水方面,便不會要求那么地醇與稠。
基于武夷巖茶的這些特征,如果原來喝習慣的茶,在工藝上是注重保香的,而現在喝的茶,工藝是香水俱重的,那么,在喝的時候,有的人就會有不適應感。
這種不適應感,就可能體現在,覺得這款以傳統工藝做出來的巖茶,由于焙火到位和發酵到位,而生成極濃郁的焦糖香,是一種油味——那種豎果被大火烘烤后的味道。
這真是一個極其美麗的誤會。
《5》
巖茶里喝出油味,第三個原因,有可能是泡茶的工具竄味了。
我們知道,茶葉是極容易吸味的,故而也極容易在茶葉當中喝到竄味的味道。
比如一些原本不適合茶葉的氣味,像是海鮮味,蝦油味,霉味,油味,煙味......
而這些原本不屬于巖茶的味道,是怎么出現在巖茶當中的呢?
有幾個渠道。
一是,巖茶儲存的時候,沒有密封緊,封口敞開,吸進了空氣中的各種異味,再轉化,形成了新的獨屬于自己的異味。
二是,巖茶拿出箱子或者泡袋之后,沒有及時喝,就這么敞開裸露在空氣當中,于是吸入了大量的雜味和異味,在沖泡時,就會形成諸如油味之類的怪味。
第三,是茶具沒有徹底清潔,還留下了前一泡茶的味道。兩味一竄,一混合,自然就生成了新的味道。
第四,茶具沒有選擇正確,選擇了養生壺,或者保溫杯之類的作用廣泛、非專用于泡茶的器皿。
這些工具,有可能前一天剛煮過紅棗湯,或者上午才泡過杏仁茶......若是清潔的時候沒有認真清理干凈,比如工具太深太窄,難以清理。或者材質特殊,清理起來比較難以弄干凈,都會有氣味殘留。
這些味道殘留下來,混入泡的巖茶茶湯中,生成怪味。
至于會生出何種的怪味來,就得看先前是泡和煮的什么食材了。
《6》
今天喝的是牛欄坑水仙。
午后的溫暖陽光里,喝一杯茶,敬這個人心惶惶的春節。
境由心生,有一些情況,是我們改變不了的,那么就適應和接受吧。焦慮也沒有用,交給更有辦法的人去處理。
我們只要保護好自己,然后,靜靜地等。
等事態得到控制,等事情結束。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蒼老。
讓一杯清茶,伴我們一起,乞盼這些災難快點過去。
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看完這篇文章
# 您或許還對這些內容感興趣 #
點擊下面文字即可閱讀
▼
2019年,小陳茶事“白茶春茶筆記”系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