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倚山巖而植,是為巖茶。
《茶經》中寫道:“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說明土壤與茶葉品質的密切關系。武夷山70平方公里的巖茶產區群峰相連、峽谷縱橫。當地人介紹巖茶的分布稱“山場”,好茶不僅需要好的品質,更需要山場賦予他的風土精華。“三坑兩澗”最為出名,因坑澗里的小氣候為茶樹生長提供了最適宜的光溫水氣,造就出巖茶中的上品。根據生長條件不同,武夷巖茶有正巖、半巖、洲茶之分。
武夷茶最早的文字記載在唐朝。那時,武夷巖茶以研膏茶的形式出現。后來由研膏茶發展而為蠟面茶。宋朝時,上貢朝廷的龍團鳳餅誕生。南宋,武夷山成為理學名山,講學、斗茶、品茗,以文論道,極一時之盛,茶事興旺。元代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歐洲人曾把它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
近現代,武夷巖茶的發展從第一產業跨越向第三產業,由單純的茶葉加工制品向茶文化、茶旅游邁進。1999年,武夷山戴上了“雙世遺”的桂冠,伴隨著武夷山旅游的發展和以“大紅袍”為核心的茶文化推廣,武夷巖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特有的品質魅力,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掀起一股武夷巖茶熱。
究竟是什么使武夷巖茶走出山野?武夷巖茶到底有著什么樣的魅力呢?
從制作工藝上說,武夷巖茶屬烏龍茶范疇,工序繁復,耗費時間長,勞動強度大,極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還要求做茶師傅的技藝必須老練精湛。其中最關鍵的工序是做青和焙火。
技藝精湛的制茶師傅深知“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真意。“青”指的是從茶園里剛采摘下來的葉子。在武夷山的正巖區,清晨的露水剛干透,茶農們就背著簍子開始手工采摘,走過山路運下山,整個過程必須又快又穩,茶青到了制茶車間立即開始制作,一刻鐘耽誤不得。做青,是形成烏龍茶品質特征的關鍵工藝。全過程由搖青和靜置發酵交替進行組成。搖青——茶青葉片不斷摩擦碰撞,葉邊緣受損,顏色加深,氧化后呈現出綠葉紅鑲邊的狀態。靜置——茶青內含物逐漸氧化轉變,散發出自然的花果香。焙火是巖茶精制的工藝中耗時最長的,有電焙和炭焙。正巖核心產區的手工茶大多采取炭焙。通過焙火可以去掉青味和苦澀味,達到清芬撲鼻、舌有余甘,七泡之后仍有余香的特點——巖茶風骨如是。
從品種花色來說,武夷巖茶品種繁多,各具特色。無性系茶樹品種有水仙、肉桂、奇蘭等。有性繁殖茶樹群種俗稱“菜茶”,其成品稱為奇種,產于正巖的稱“正巖奇種”。在正巖奇種中選出來品質特優的茶樹,單獨采制稱為“名樅”。名樅中的佼佼者首推“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這四大名樅。
大紅袍,為武夷巖茶四大名樅之首,素有“茶中之王”的美譽。大紅袍母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的懸巖峭壁上,由于日照短,晝夜溫差大,特殊的生長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獨特的品質。大紅袍很耐泡,就算沖泡七、八次香味仍然還存在。
白雞冠,葉色呈淡綠,嫩葉淺綠微黃,葉面開展,春稍頂芽微彎,茸毫顯露似雞冠。這也是白雞冠名稱之由來。制成茶葉后,色澤米黃中帶著乳白,湯色橙黃明亮,飲用此茶后齒頰留香,神清目明。
鐵羅漢,武夷最早的名樅。清代郭柏蒼《閩產錄異》(1886年)記載:'鐵羅漢、墜柳條,皆宋樹,又僅止一株,年產少許。'制成茶葉后,外形緊結,顏色呈青褐色,較為油潤,帶著天然的花香,香氣比較細膩和含蓄,滋味醇厚甘爽,茶湯金黃明亮,葉底軟亮顯紅邊。
水金龜,產自于武夷山區牛欄坑社葛寨峰下的半崖上,茶葉濃密,閃光的模樣猶如金龜,因此得名。葉片鮮綠中帶點紅,滋味甘甜無澀味,香氣高揚。
都說,香不過肉桂,醇不過水仙。肉桂、水仙,作為武夷巖茶的兩大當家品種,近年愈發勢頭旺盛。肉桂不僅僅具有武夷茶的傳統滋味特征,更以其持久的香味受人們的喜愛,成為當今武夷巖茶的“新貴”。在幾年來舉辦的全國名茶評比中,肉桂茶多次榮獲金獎,倍受推崇。水仙屬于半喬木型的,葉片大而肥厚,是武夷山的傳統名茶,內質香氣濃郁清淳,如幽蘭意蘊悠長。滋味甘清爽口,湯色濃艷,葉片肥嫩明凈。老樅水仙樹齡30-50年不等,“老樅味”明顯,巖韻烈,香氣中等,湯色金黃,橙黃。滋味甘滑甜爽,極耐泡。
喝茶養生是眾所周知的道理。武夷巖茶所含的礦物質微量元素豐富,如鉀、鋅、硒的含量較多。1847年羅萊特在茶葉中發現“單寧”(兒茶素)并從武夷巖茶中分離出“武夷酸”。1861年哈斯惠茨證實武夷酸乃是沒食子酸、草酸、單寧和槲皮黃質等的混合物。18世紀傳入歐洲后,倍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藥”美譽。
從一片茶葉到一個產業,武夷巖茶和武夷山自然風光一起走向世界。改革開放后,茶葉市場低迷,許多茶農放棄做茶,轉投他業。直到1999年武夷山摘下雙世遺桂冠,越來越多人踏足鐘靈毓秀的寶地,讓武夷巖茶也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迎來了春天。
文化,是“茶韻”的底氣。2006年,“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術”作為唯一的茶葉類項目,躋身中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武夷山市政府斥資1.9億元建成一座集中展示、介紹武夷茶知識的茶博園。同時建成第一個數字化的茶文化旅游體驗中心。同年,武夷山首次舉辦茶博會。2010年,全國首個以茶文化為主題的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大紅袍》拉開帷幕。
“海西”戰略提出之后,福建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茶產業發展,促進茶文化繁榮,帶動起包括武夷巖茶在內的整個福建茶產業。在2005年至2010年的5年間,武夷山的涉茶產值從4億元到8億元,茶已成為武夷山帶動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現在一說起大紅袍、肉桂等,人家就知道那是好茶。武夷巖茶名氣越來越大,喝的人越來越多。”茶商感慨地說。如今,武夷巖茶已獲批首批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可以預見,武夷巖茶巔峰未過,又迎新峰。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行走在武夷山的巖茶核心產區,山路曲折迂回,淙淙的流水聲滋潤心田,一時間真有“山中一日,世上千年”之感。一山之精粹融進一碗淺淺茶湯,茶,是四時物候的結晶。在這里,喝好茶,是最普通不過的事情。
來源:武夷山茶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