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小學的30年成長
有人云:30年的小事是歷史的邊角料,13億人的小事就是史詩。我們每個人都是30年的果實的見證者。
應城市實驗小學原校長陳巧菊,見證了該校30年來的每一次發展與變化,也經歷了我國基礎教育30年來的發展變化。
1978年陳巧菊進入實驗小學,2008年9月調到應城市教育督導室。她在實驗小學工作的三十年,正好是我國基礎教育乘改革開放的東風,發展速度最快的三十年。她說:“一代又一代的實小人,勵精圖治、銳意進取,使應城市實驗小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荊楚名校。”
校舍:從平房到樓房
陳巧菊深有感觸地給我們講起了當時教師的住房情況。曾經因為體育教學成績突出,被評為特級教師的張建國,1978年,他一家七口人,包括夫婦二人、一個婆婆,四個孩子,擠在一個四五十平方米的平房內,連廚房都沒有,只得在房子旁邊搭一個窩棚做飯,就是這樣都會讓其他老師羨慕。
當時,教室都是平房,教學條件簡陋,很多教師在教室辦公。
為了改善學校教學條件,學校先后拆了瓦房、平房,修建了兩棟教學樓、運動場。如今走進實驗小學校園,雄偉壯觀的科技樓、寬敞明亮的活動室、設施完備的電教室、功能齊全的語音室、現代裝備的微機室、藏書豐富的圖書室、規范有序的教學室、寬廣整潔的運動場、古色古香的長廊、芬芳吐綠的草坪……一系列現代化教育設施交相輝映,徹底實現了辦學條件由硬件到軟件的全面提升,應城市實驗小學率先跨入全省50強行列,步入了教育現代化的快車道。
學校教師的住房面積由原來的50平方米到七十平方米,到現在的130多平方米,成套教師住房達110多套。
課堂:從粉筆到“鍵盤”
1978年,下課后,老師總是拍打拍打身上,然后夾著課本走出教室。由于教學條件簡陋,老師的教學工具僅僅只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沒有實驗設備,給學生上實驗課,只能用粉筆在黑板上簡單地畫出一些圖案,供學生觀看理解,做實驗就變成講實驗。
從2001年起,應城實驗小學創建多媒體教室,讓學生享受到“遠程教育”資源。
學校負責人告訴記者,“空中課堂”的開設,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手段。現在,教師在黑板前的電腦旁,一邊輕點鼠標,一邊將資源和課本聯系起來講解。有了遠程教育資源,不僅可以利用制作的課件輔助課堂教學,還可讓學生在課堂上收聽收看外地優秀教師的講課。多媒體教室建成后,學校各科教師都開始學習利用空中資源,配合課堂教學。
為了普及教師應用遠程教育資源,該校組織教師進行了多次培訓,要求每位教師熟悉遠教設備的操作。如今,每位教師每學期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授課都達到了20課時以上。
學校:從名師到名校
陳巧菊當初進入應城市實驗小學時,只是一名普通教師,后來在這片沃土上,逐步成長為“全國優秀班主任”,并一步一步走上了校長崗位。
應城市實驗小學一直把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視為培養高素質學生的前提,長期堅持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和業務能力的培養。陳巧菊只是眾多師德標兵的一個代表而已。在教學業務培訓上,學校實施“繼教工程”、“青藍工程”、“名師工程” 三大工程,全力加強骨干教師培養的力度和速度,讓更多的名師脫穎而出。目前,該校擁有湖北名師1名、湖北省特級教師2名、中學高級教師4人、湖北省骨干教師9名。教師的學歷合格率達100%。一支政治思想好,業務水平高的學習型、科研型的教師隊伍正逐步形成,為實施素質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0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也是應城實小從改革開放初期以教師為主體、“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逐步轉向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實施新課改的過程。1978年,應城市實驗小學被定為全省首批重點小學之一后,歷任學校領導就開始了大膽的探索與實踐,逐步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對外學習與交流的頻率越來越高,博茨瓦納國家教育代表團、日本友人教育代表團先后訪問該校。1986年,該校被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特別是1997年,該校引領素質教育大潮,把握歷史賦予的發展機遇,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培養目標,形成了“給學生營造個性發展的空間,為人生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辦學理念。
陳巧菊目睹了學校辦學特色的逐步形成,幼兒體操、管樂、二胡、舞蹈、書法、繪畫等興趣小組逐步建起來了,匯報演出、藝術節、運動會等開展起來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水平也提升了。學校先后被評為 “湖北省中小學綜合實力50強學校”、“全國扶殘助殘先進集體”、中央教科所“十五課題”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實驗單位等,更是兩次被教育部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新聞鏈接】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30年來,孝感市教育事業在改革開放中開拓創新,蒸蒸日上,迅猛發展,全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300多所,在校生近90萬人,成為名副其實的教育大市。
基礎教育持續發展,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全市7個縣市區全部通過“普九”達標;8個省市級重點高中全部實現整體搬遷,每校投資近億元,校園面積均在300畝左右,成為湖北省高中建設的亮點;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斷壯大,科教興農效果明顯。全市中等職業學校由30年前的6所發展到今天的28所(部),在校生由30年前的不過5000人發展到今天的近7萬人;工學交替、產學結合的辦學模式,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培養了大批適用人才。全市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為我市新農村建設培訓了20多萬科技致富帶頭人。高等教育迅速提升,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高等學校由30年前的剛剛起步發展到如今的3所,在校生3萬多人。
目前,全市教育已形成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從職業教育到職后教育,從非學歷教育到學歷教育,從公辦教育到民辦教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