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摘要】作為高中語文教師首先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念,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關注社會人生;促進人文精神培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根據學習對象和內容的不同,開展研究性學習。
【關鍵詞】人文精神 社會人生 審美能力 研究性學習
我認為作為高中語文教師首先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念,因為語文學科內容無論是語言文字,還是篇章著作,無一不與生活密切聯系,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大致是重合的。對學習而言,本質上就是潛移默化中樹立人的自我的精神和人格,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對自由全面發展的追求,所以語文教育必須關注人的發展,必須貫徹以人為本的方針,于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就凸顯其重要了。
關于人文精神的培養,我認為可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基本能力,即使學生具備閱讀現代文章和遷移文言文的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具備出版的文學鑒賞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造能力;二是基本素養,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熱愛民族優秀文化,具有投身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胸襟開闊,尊重多樣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康的人格。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我校語文教研組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關注社會人生。
語文教育如果脫離實際生活,尤其是遠離中學生的情感世界,只能讓學生產生排斥心理而愈發接近商業文化,思想修養因而停留于淺薄低谷,這樣的例子很普遍。所以我認為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意識,引導學生努力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培養和增強學生搏擊人生、投身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此,我們確立了“我與生活”的專題學習,從閱讀和寫作兩方面豐富學生感知,提高學生素養,先指導學生從“我的世界”、“我看社會”、“我能否在社會立足”內容出發,分類搜集典范文章進行閱讀,增加積累,提高認識水平,再結合自己的感受和實踐或見聞練習作文,使專題閱讀和專題作文緊密配合。
同時,我們通過各種活動,使學生以參與者的身份去感受生活,增進對社會的了解和觀察,體會和認識生活的豐富內涵。如讓學生感受日常生活中親人的勞累,體會生活中友情、真誠與奉獻的可貴,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糾葛,然后思考我在社會中承擔什么角色?我應該為社會做點什么?我能否適應社會?我的未來與社會的未來?等等。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做生活潮流的推動者,奮發進取,開拓自己的美好人生。在這方面我們注意課內與課外結合,以課文《我的境界》、《認識什么》等為基礎,引導學生進一步領悟認識的真諦,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二、 促進人文精神培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欣賞自然美。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自然,從審美角度可以把自然分成雄偉、壯闊、險峻、秀麗和幽深等等多種類別,帶領學生走進課堂讀書或利用多媒體欣賞感悟品味,豐富學生的審美感受、增強審美體驗,提升審美能力,激發熱愛大自然、追求美好人生境界的情感。
融入自然美,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在這方面,我們注重引導學生從自然審美到感悟自然美的內涵,認知各種自然景觀與人類生活情感的聯系,領悟其中的象征意義,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感悟,使欣賞品評語研究有機結合,從評價自然美入手進而思考人生,加強對人生深度體會和關注,從自然審美中獲取力量,激勵自己奮發向上。
正確認識自然美,開拓美好人生。從欣賞自然美做起,加強對人生深度體驗,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引導學生從自然審美中引發對人生的強烈關注,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通過審美教育,使學生認識到,大自然的美與力量,是人的偉大人格力量的象征,做生活的強者,做一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 開展研究性學習
根據學習對象和內容的不同,我校語文教研組嘗試了找特點研究,找聯系研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研究,假設性、擴展性、提煉性、體驗性和預測性等多種形式的研究,運用研究性教學和學習方法,分別探討了“屈原的人格精神”、“走近孔子”等專題,指導學生查閱資料撰寫研究論文。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以古為鏡,放眼今天的社會生活,深入反思自己的人生態度與追求,引導學生多獲取歷史文化中積極的激勵人生奮斗的閃光內容,從語匯的豐富到人格的塑造多多獲益,進而推動自己的積極進取。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朝氣蓬勃的學生,語文課堂絕不是禁錮思想、束縛自由的牢籠,我們要努力使課堂成為學生了解大千世界、著名人士百態的窗口,成為展示鍛煉發展健康個性和各方面能力的舞臺,成為放飛學生心靈、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使之融入世間美好的情感,展現大自然山光水色、姹紫千紅、融會詩情畫意,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書目: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
《魏書生與民主教育》,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編組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有效教學十講》,余文森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