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家庭教育呼喚學習型父母
五一小長假期間,一條新聞吸引了眾多網友關注。據媒體報道,在貴陽某小區附近,一名小男孩只穿一條內褲在路邊蹲馬步,引來不少路人圍觀。記者采訪男孩母親了解到,孩子被罰是因為他在學校犯了錯。
男孩母親說:“昨天他去摸了女同學的屁股,老師就打電話給我說,這種行為,現在還小,大一點兒的話就存在猥褻了。”為了糾正兒子的錯誤,她決定給孩子一個教訓。以彼之道還之彼身,理由看似充分,但不知這位母親是否想過孩子為何有此舉,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當,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幾何。實際上,學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不假思索、簡單粗暴歷來不可取。當孩子還小時,斥責、譏諷、羞辱、打罵等手段都很容易在其心中留下陰影,最終的結果往往是要么孩子郁郁寡歡,要么從此變本加厲。
從這種角度看,父母應該掌握一些教育規律,了解不同階段兒童的認知與心理發展特點,知道在哪些方面下力氣、避開哪些教育誤區,少犯或不犯南轅北轍的錯誤。如果說家庭教育是為孩子奠定生命的底色,那么父母的綜合素養、教育理念以及對教育常識的把握程度,則決定著這個底色是鮮亮還是晦暗,是大氣磅礴還是局促逼仄;決定著孩子是壯志滿懷還是郁郁寡歡,其未來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
好的家庭教育讓孩子厚積薄發,后勁十足,需要父母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越俎代庖亦不拔苗助長,能著眼于營造良好的親子關系,遵循孔子所謂的因材施教、寓教于樂、教學相長等原則,與學校教育密切配合,給孩子以自由和空間,讓其潛移默化之中學會遵守規則,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擁有良善之心、鴻鵠之志、砥礪之行。
尤其是進入互聯網時代,父母更要把握社會發展趨勢,做足教育功課,有意識地檢視自我、提升自我,以開放的、積極的心態,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更新教育理念,做懂教育、懂兒童的父母,而不是沒有定力,盲目跟風。就像《半月談》所報道的,近年來,少兒編程班、紳士淑女養成班、貴族培養班、少兒MBA培訓班等非常火爆。部分家長在培養孩子時求速成、愛攀比,“拔苗式”育兒花樣繁多,有的堪稱“走火入魔”。還有一些家長提前輔導孩子上高年級課程,輔導時氣得突發疾病,醫院接診的患“輔導孩子焦慮癥”的家長也在增加。
應該說,父母的教育焦慮很大程度上源于對自己的不自信、對孩子未來的恐懼,更深一層是對教育規律的把握不足,即不認為老老實實陪伴孩子成長,不相信按部就班求學能讓孩子具有較高的綜合能力和較強的社會競爭力。其實,從那些優秀學子身上,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帶來的深刻影響,能看到和諧的家庭氛圍,以及父母對教育規律的堅守、對他們的充分信任和始終如一的親密關系。
例如,澎湃新聞的“五四青年說”欄目采訪了許多優秀學子。上海交通大學00后創業學子楊浩,在談到父母對自己的影響時表示,“我上學期學習編程語言的時候,父親和我提起他那個時候學習編程語言時的經歷。將近中年的他,臉上滿溢著當時追逐時代最前沿的潮流青年的自豪與驕傲”。這種無話不談的日常、融洽的親子關系,的確讓人羨慕,也給人很多啟示。但從現實來看,并非絕大多數家庭都如此溫馨,也并非許多父母都能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教育行為。目前,我國的家長教育體系尚不完善,針對父母的教育研究缺失,很多父母在思想上、教育上并不成熟,教育方法亟待改進。對此,固然需要政府有所作為,不斷完善公共家庭教育體系,但更需要家長有做好父母的意愿與行動,能找到家庭教育的門道與真經。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是重要的成長課堂。家庭教育為孩子的未來打下根基,更決定著孩子未來是否有安全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一年年四季輪回,孩子的成長不可逆,在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的當下,做懂教育的父母該是一種共同追求,理應成為一種自覺行動。一旦父母意識到自身責任,并和孩子一起成長,教育焦慮將會越來越少,理想的家庭教育也將曙光在前。張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