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君與臣、上與下之間的事情,是很不容易說清楚的。有的似乎距離很遠,但實際卻很親密;有的距離似乎很近,其實卻很疏遠。有的雖在君王身邊卻不被重有,有的雖然離開君王身邊,卻又被召回來。有的天天伴隨君王左右卻不被信任,有的離君王十分遙遠卻常常被君王思念。大凡事物都有內在的因素,任何事情都有其根源和發端。君與臣之間的關系,有的是道德方面的維系,有的是朋黨之間的連結,有的靠金錢物品拉攏,有的以歌舞聲色交好。做臣下的如果摸清君王的心思,那么就可以做到想晉升就晉升,想離去就離去;想親近就親近,想疏遠就疏遠;想留就留,想走就走;想入仕就入仕,想歸隱就歸隱。讓君王就像土蜘蛛關懷愛戀自己的兒女一樣對待自己的臣下,出不留跡象,入沒有預兆,隨心所欲,自行其事,誰也沒有辦法阻止他。
【譯文】所謂'內',就是采納意見;所謂'揵',就是進獻計策。想要說服他人,務必要暗中揣測;謀劃事情,務必要循序漸進,因勢利導,順其自然。在向君王提建議前,要事先加以考慮,看其是否可行,之后再向君王提出來,并分析它的利弊得失,以便影響君王的意志,使他言聽計從。因此,用捭闔縱橫之術來向君王進言是很合時宜的,可以與君王的謀劃組合。謀臣們經過詳細的思考后再來進言,就可以順應形勢,因勢利導。有些事情的說法和君王的想法不符合的,就不可以施行。這就需要揣摩估量時宜,根據情況的變化來修正一些說法,使自己的建議在君王認可的情況下得以實施。用變化來求得主張被君王采納,就像用鑰匙開鎖一樣容易順理成章地被君王接受。凡是談論過去的事情,要先有順暢的言辭;凡是談論未來的事情,要采用容易、變通的言辭。善于變化的人,要詳細了解地理形勢,只有這樣,才能溝通天道,化育四時,驅使鬼神,附合陰陽,統治人民。要善于了解君王謀劃的事情,要明白知曉君王的主張和意圖。之所以有不合君王之意的主張,是因為對君王的想法還有不太了解的地方。有時君臣意見一致了,而不能配合默契,心心相印,是因為臣下只停留于表面親近這層關系上,實際在情感上有很大的距離。所以,如果與君王的意見不吻合的話,圣人是不會為其謀劃的。
【譯文】所以說,與君王看似距離很遠實際很親近的人,是因為能與君王心意暗合;看似關系親密實際卻很疏遠的人,是因為與君王的志向并不一致;身居官位卻不被重用的人,是因為他的計謀沒有實際效果;革職離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為他的主張被實踐證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王面前,卻不被信任的人,是因為他的舉動不得體;遠在他方卻被君王經常想起的人,是因為其主張與君王相合,因此君王期待他們回朝來決斷大事。所以說,在情況沒有明朗時就去游說的人,定會事與愿違;在還不掌握實情的時候去游說的人,定要受到非議,只有了解情況,再依據實際情況確定方法,這樣去推行自己的主張,才可以來去自如,開闔有致。進可以勸諫君王,堅持已見;退可以改換主張,隨機應變。
【譯文】圣人立身處世,都以自己的發見之明來議論萬事萬物。作為君王的謀臣,應當具備道德、仁義、禮樂和計謀。其次要按照《詩經》和《書經》中所說,分析事物的利弊得失,討論辦法的取舍。要想合乎君王的想法,就要設法探明君王的內心;要想遠離朝政,就要盡可能少地參與政事,使君王疏遠自己。無論是取得君王的信任還是設法遠離朝政,只要把握每件事發生的原因和性質,并能夠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向,就能使君王決策時深思熟慮,萬無一失,從而建立功德,牢固基業,治理百姓,使其擁有產業,并安居樂業,這就叫作和君王的想法合拍了。如果君王昏庸不理國家政務,下層紛亂不明事理,那么謀臣縱然有治世妙計,也應遠遠離開朝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