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熱帶美洲之
梧桐科(Sterculiaceae或Byttneriaceae)喬木,學名為Theobroma cacao。其果實經發酵及烘焙後可制可可粉及
巧克力。
早在
哥倫布抵美前,熱帶
中美洲居民,尤其是馬雅人及
阿茲特克人,已知
可可豆用途,不但將可可豆做成飲料,更用以作為交易媒介。16世紀可可豆傳入歐洲,精制成可可粉及巧克力;更提煉出可可脂(cocoa butter)。
可可樹遍布熱帶潮濕的低地,常見於高樹的樹蔭處。樹干堅實,高可至12公尺(40呎),其橢圓形呈皮革狀之葉長至30公分(1呎),伸展如傘蓋。
花粉紅色,小而有臭味,直接著生在枝干上。蓇葖果長35公分,直徑12公分,呈卵形,表面有10條脊,黃棕色至紫色,可可果含種子(可可豆)20~40粒。豆長約2.5公分,包於粉紅色有黏性的果肉中。可可樹栽培4年後,每年每株產豆莢60~70枚。采收後,豆自莢中取出,發酵若干天,經一系列之加工程序,包括干燥、除塵、烘焙及研磨,乃成為漿狀,稱巧克力漿;再予壓榨出可可脂和可可粉,或另加可可脂及其他配料,制成各種巧克力。
基本信息
●學名:Theobroma cacao L.
●日文名:カカオ
●別名:可加樹
●科屬:梧桐科Sterculiaceae,
可可屬Theobroma。
●作用:可可豆為制造
可可粉和
可可脂的主要原料。可可脂與可可粉主要用作
飲料,制造巧克力糖、糕點及
冰淇淋等食品。干豆可作病弱者的滋補品與興奮劑,還可作飲料(這飲料被稱為“世界上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
分布狀況
原產于
南美洲亞馬遜河上游的
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
赤道南北續10°以內較狹窄地帶。主產國為
加納、
巴西、尼日利亞、
科特迪瓦、
厄瓜多爾、
多米尼加和馬來西亞。主要消費國是美國、德國、俄羅斯、英國、法國、日本和中國。1922年,我國臺灣省引種試種成功,中國大陸現主要種植地在海南。
可可的歷史
可可從南美洲外傳到歐洲、亞洲和
非洲的過程是曲折而漫長的。16世紀前可可還沒有被生活在亞馬遜平原以外的人所知,那時它還不是可可飲料的原料。因為種子十分稀少珍貴,所以當地人把可可的種子(可可豆)作為貨幣使用,名叫“可可呼脫力”。16世紀上半葉,可可通過
中美地峽傳到
墨西哥,接著又傳入印加帝國在今巴西南部的領土,很快為當地人所喜愛。他們采集野生的可可,把種仁搗碎,加工成一種名為“巧克脫里”(意為“苦水”)的飲料。16世紀中葉,歐洲人來到美洲,發現了可可并認識到這是一種寶貴的
經濟作物,他們在“巧克脫里”的基礎上研發了可可飲料和巧克力。16世紀末,世界上第一家巧克力工廠由當時的西班牙政府建立起來,可是一開始一些貴族并不愿意接受可可作成的食物和飲料,甚至到18世紀,英國的一位貴族還把可可看作是“從南美洲來的痞子”。可可定名很晚,直到18世紀瑞典的博學家林奈才為它命名,種加詞是“可可樹”。后來,由于巧克力和可可粉在運動場上成為最重要的能量補充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人們便把可可樹譽為“神糧樹”,把可可飲料譽為“神仙飲料”。
所含物質
可可豆(生豆)含水分5.58%,脂肪50.29%,含氮物質14.19%,可可堿1.55%,其他非氮物質13.91%,淀粉8.77%,粗纖維4.93%,其灰分中含有磷酸40.4%、鉀31.28%,氧化鎂16.22%。可可豆中還含有
咖啡因等神經中樞興奮物質以及丹寧,丹寧與巧克力的色、香、味有很大關系。其中可可堿,咖啡因會刺激大腦皮質,消除睡意、增強觸覺與思考力以及可調整心臟機能,又有擴張腎臟血管、利尿等作用。
特征與特質
常綠喬木,樹冠繁茂;樹皮厚,暗灰褐色;嫩枝褐色,被短柔毛;葉具短柄,卵狀長橢圓形至倒卵狀長橢圓形,托葉線形,早落。聚傘花序,花瓣淡黃色;子房倒卵形,稍具5棱。果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成熟時為深黃色或近于紅色,干燥后成褐色,果皮厚,肉質,種子卵形,稍呈壓扁狀。
可可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和富有機質的緩坡上,在排水不良和重粘土上或常受強風侵襲的地方都不適栽種。多用種子繁殖,亦有用芽接的;植后4~5年開始結實,10年以后收獲量大增,到40~50年以后則產量逐漸減少